刘邦在一年之内先后剪除了韩信、彭越,当年垓下决战的三支外援大军就只剩下淮南王英布了,此时的英布在想什么?
危机感,强烈的危机感!
韩信和彭越基本上就是他的模版,他们在楚汉战争中都拥兵自重,也都战功累累,最终也都被封了王。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被刘邦猜忌。
尤其是彭越的死对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彭越死后被做成了肉酱,分发给每个诸侯王“品尝”。这叫什么?敲山震虎,还是引蛇出洞!不管是哪一种,英布已经坐不住了,他开始着手自保:暗自集结军队,加派警戒哨,只要有点儿风吹草动,随时起兵!
最终的结果是:英布真的起兵造反了。他起兵的直接原因也不是刘邦对他怎么怎么样了,竟然是因为“吃醋”惹的祸!
英布有个非常宠爱的小妾生了病,找医生看病,而医生家对门住的是英布的一个下属叫贲赫。贲赫看到淮南王夫人驾到了,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巴结一下。走一下夫人路线,吹吹枕边风,说不定还能升个官加点薪水。
于是,贲赫就给这个小妾送了很多礼,还经常在医生的家里陪她小酌两杯,增进一下感情。
拿人钱财,替人办事。这位小妾还是很讲究的,真的在英布面前夸贲赫各种好。这看似一件很小的事,却惹怒了铁骨铮铮的英布:他吃醋了!
英布质问:“你一个妇道人家怎么知道我的下属这样好,那样好?”这位小妾想必也有点害怕了,就一五一十把自己和贲赫的相识过程说了个底儿掉,当然也包括两人经常把酒言欢的事儿。
这下完了,鼎鼎大名的淮南王竟然被人带了“绿帽子”。而贲赫知道这件事后,也吓个够呛,称病不来上班了。行了,这分明是将“奸情”坐实了,英布当即就要抓捕贲赫。
此时的贲赫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了,逃命呀。不过,他跑是跑了,却带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英布暗自集结大军准备与皇帝开战!
刘邦知道消息后与萧何商量对策,萧何说什么也不相信。但事已至此,必须得派个调查组进驻淮南,是黑是白得用数据说话。
得了,这就成为压死英布的最后一根稻草了!韩信和彭越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如果不当机立断,就是任人宰割的结局。
可以说,韩信、彭越的谋反确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英布确确实实地起兵了,这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换上任何一个人,处在当时英布的位置,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彼时的英布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刘邦剪除功臣的决心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从汉五年登基到此时的汉十一年,不到六年的时间,当年的八个异姓王,除了自己,就剩下刘邦的好兄弟卢绾(没多久卢绾也反了)和长沙王了。
而刘邦杀韩信和彭越是一个比一个残忍,想想都心有余悸。所以,英布最终的谋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呀!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八个异姓王有七个选择谋反,到底是为什么?刘邦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全而剪除功臣,这只是表面原因。在小编看来,分封制度不适应于当时的社会才是最根本的症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毅然放弃分封制而采用郡县制,这本是社会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
到了刘邦建立汉朝后,也总结了周朝和秦朝失败的原因。然后,创造性的折衷了一下:中央地区实行郡县制,下属郡县实行分封制,也就是所谓的郡国制。
这种制度最终的结果还是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皇帝天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禅精竭虑;诸侯国则怕皇帝猜忌,惶惶度日。一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皇帝和诸侯的斗智斗勇从来没有停息过。
而当时不管是刘邦还是他手下那一群文臣武将,谁也不知道分封制不适合当时的情形。不分封吧,那你就是第二个项羽,天下都得不了,张良的“下邑画策”主要谈的也是分封;分封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猜忌。
这个问题终究不是在那个年代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怪不了刘邦,也怪不得诸侯王,都是时代的产物!
英布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起兵失败,惨遭杀害,这是注定的结局。虽然他谋反仅仅是因为“吃醋”,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没有这个意外,他这个异姓王被灭,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