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读圣贤书,收敛此心,不为外物所汨”——吴与弼拒聘考

“读圣贤书,收敛此心,不为外物所汨”——吴与弼拒聘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 访问量:4407 更新时间:2023/12/18 11:30:32

吴与弼身为明代大儒,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这一选择,除时局混乱、吴欲明哲保身之外,更与其“整理心下,使教莹净”“力除闲气,固守清贫”的思想有密不可分之关系。考察其多次“拒聘”行为,亦有助于加深对吴与弼理学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吴与弼,号康斋,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吴与弼是明代理学开山,创立了崇仁学派,从其学者数百人,其中不乏如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等后世大儒。陈献章承其“静观涵养”,开白沙学派之宗;胡居仁、娄谅等承其“笃志力行”,遂余干之学。吴氏实乃明代学术中一关键人物,有发凡起例之功,“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

吴与弼品德高洁,襟怀坦白,学识渊博,深受后人仰慕,他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就是被召入京城,却三度坚辞皇帝授官一事。

一、吴与弼拒聘事梳理

吴与弼天资聪颖,六岁入学,十九岁时赴金陵求学,偶然读到朱熹所著《伊洛渊源图》,即“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子》、《五经》、洛闽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二十一岁开始讲学,从学弟子甚众。此后,吴与弼一生讲学家乡,不应科举,屡荐不出。

正统十一年(1446),山西佥事何自学荐其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吴与弼都谢绝不出。景泰七年(1456),御史陈述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

天顺元年(1457),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第二年五月,授吴与弼左春坊左谕德,他上疏请辞。英宗召对文华殿,希望他能辅佐太子,他以“少贱多病,杜迹山林,本无高行,徒以声闻过情,误尘荐牍”力辞,后又多次上疏请辞。

先生三辞不得命,称病笃不起。上谕文达曰:“与弼不受官者何故。必欲归,需秋凉而遣之,禄之终身,顾不可乎?”文达传谕,先生辞益坚。上曰:“果尔,亦难留。”乃允之。先生因上十事,上复召对。赐玺书银币,遣行人王惟善送归,命有司月廪之。盖先生知石亨必败,故洁然高蹈。其南还也,人问其故,第曰:“欲保性命而已。”

辞官归里后,明英宗派人护送回乡,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以示关怀。成化五年(1469),吴与弼病故于家。其辞官原因,绝非仅因黄宗羲猜测的“知石亨必败”,也并非吴与弼自己所言“欲保性命而已”之类推脱之辞。考其此前也曾多次拒聘,可知这并非一时匆忙之抉择,而是吴与弼一贯的行事风范。吴与弼所乐处的,正如其诗中所言,乃是“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这样清贫而和乐的生活状态。从其弱冠时罢举子业时起,就已为其人生奠定了“不乐庙堂”的基调。

吴与弼曾晚年曾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平生所为不堪回首,使学不向前,身心荒怠。“今日所当为者,夙兴盥栉,家庙礼毕,正襟端坐,读圣贤书,收敛此心,不为外物所汨,夜倦而寝,此外非所当计。”张俊相认为,吴与弼所追求的“乐”,是由于道德情感润泽身心,油然而生的轻松、愉悦和舒泰之感。它不为贫贱富贵所左右。富贵未必真乐,贫贱未必不乐,是为“孔颜乐处”。这种纯粹的“乐”,也是吴与弼理想境界与终身追求。

理解了吴与弼的精神追求,就不难对其屡次拒聘做出合理的解释。吴与弼欲为者,无非二者:一为“整理心下,使教莹净”,一为“力除闲气,固守清贫”,这两种思想,在其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拒聘这一行为,正是吴与弼长期坚持的理学思想的外在体现。

二、整理心下,使教莹净

“与弼之学,实能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正如陈奇所言,吴与弼以一位程朱学者的身份,主要关注的却是心学问题。在他的心学理论中,心既是一个认识主体,又是一个伦理本体。他的修养方法,偏重于“敬以直内”“反求于心”,径向心上求,也注意到读书、日用间应接事物一类下达工夫。

同前代多位大儒类似,吴与弼也将“明德”“新民”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同时他也认为:“明德、新民,虽无二致,然已德未明,邃欲新民,不惟失本末先后之序,岂能有新民之效乎?”要达到“新民”,必须先明己德,欲明己德,就要向前代圣贤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吴与弼所指的修养,偏重于内心修养,而去除“心垢”,乃是其内心修养中的关键之一步。正所谓,“人须整理心下,使教莹净,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内工夫也。嗟夫!不敬则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万事从此隳,可不惧哉!”

“身垢易除,心垢难浣。夫心,虚灵之府,神明之舍,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本自莹澈昭融,何垢之有?然气禀拘而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为垢无穷,不假浣之之功,则神妙不测之体,几何而不化于物哉!”

吴与弼认为,心乃“虚灵之府”“神明之舍”,是全身之主宰。心本纯净莹澈,了无杂质,但一旦为外物所拘,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便会导致产生无数的心垢,只有化去心垢,才能“化物”而不被外物所同化,最终达到“精白一心,对越神明”的境界。

对吴与弼而言,化去“心垢”最主要的功夫,乃是将心“安顿在书上”。吴与弼曾道,“心是活物,涵养不熟,不免摇动,只常常安顿在书上,庶不为外物所胜。”对其来说,读书不仅有增进知识这般寻常作用,更是他借以调节内心、自我修养的重要功夫。吴与弼回忆在京求学时,他昼夜读书不间,而得精神无恙。后十余年,疾病相因,“少能如昔精进,不胜痛悼”,其所惜非但为少读多少书籍,更为减退了读书以求涵养此心的重要功夫。

晚年吴与弼读书又有所成,他于南轩“读《孟子》甚乐”,加之“绿阴清昼,薰风徐来,而山林阒寂”的外部环境,使其有湛然虚明之感。“邵子所谓’心静方能知白日,眼明始会识青天’,於斯可验。”观《近思录》,吴与弼但觉精神收敛,身心检束,“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有悚然奋拔向前之意”。偶因病体衰惫,家务相缠,不得专心致志于圣经贤传,吴与弼即有“中心鄙诈”“外貌暴慢”这般严肃的自我批评,由此也可见其对读书以求净心这一修炼方式的认可之深,坚持之笃。

正是通过读书,吴与弼重获内心之“静”,有了安顿其心的处所,领悟到“天地自阔,日月自长”,也使其“精白一心,对越神明”的目标有了切实可依之实现途径。

三、力除闲气,固守清贫

自吴与弼十九岁弃去科举业,谢绝交往世俗,潜心于程朱理学,便已为其人生奠定了清贫的基调。其日常生活,乃是“躬耕食力”“饭粝蔬豆”,即使身为一代大儒,也要与诸生并耕以自养。吴与弼言,“乾坤及坎离艮震兑巽于所耕之耒耜可见”,生活的艰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吴与弼,但在更大意义上,它为吴与弼的理论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这种“安贫乐道”式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吴与弼的心智。虽然年轻时吴与弼对此有过些许抱怨,但随时间推移,吴与弼逐渐不以为忧,反以为乐,晚年他曾自豪地表示,“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然此心极,不敢不勉,贫贱能乐,则富贵不淫矣。贫贱富贵,乐而不淫,宜常加警束,古今几人臻斯境也。”

吴与弼的这种思想,又可分为“力除闲气”与“固守清贫”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下文进行分别论述。

1、力除闲气

与邻人处一事,涵容不熟,既以容讫,彼犹未悟,不免说破。此闲气为患,寻自悔之。因思为君子当常受亏於人方做得,盖受亏即有容也。

吴与弼与邻人处一事,因己“涵容不熟”,言辞上有不当之处。不久,吴与弼陷入后悔之中,以为此行为不但是己修养不到位,更是由于“闲气”作怪,“闲气”使自己争强好胜,忘却了做君子之道。“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责人密,自治疏矣,可不戒哉!”观《崇仁学案》之《吴康斋先生语》及吴与弼所著《康斋文集》,不难发现吴与弼天性刚忿,常因小事动怒,但其怒后能及时反省、反思,尚有亡羊补牢之效。吴与弼也深知己之脾性,故以“力除闲气”自勉,并将之作为自我修炼的重要方式。

黄宗羲认为,吴与弼“言工夫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吴与弼不善于夸夸其谈而重视寓理论于实践之中,这也使得他的理学思想带有比较强的实践性,他不仅通过读书来体悟先贤之道,更将书中的哲理用于生活之中,并加以验证。通过对其日常行为的经常性反省,吴与弼将其“力除闲气”这一目标做到了很成功的落实。面对困窘的生活,他“放宽怀抱,毋使刚气得挠,爱养精神以图少长”。天顺年间,吴与弼七十岁了,“贫病交攻,未免心中不宁”,但他“熟思之,须于此处做功夫,教心中泰然”,此二句,充分表现了吴与弼豁达乐观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

2、固守清贫

如上文所言,由于外部条件所限,吴与弼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对于生计的思考,也占了他的语录中的不少篇幅。晚年所得的皇帝的赏赐也未能对其生活有太大的改善。有一夜大雨倾盆而下,“屋漏无干处”;隆冬天气,他“彻夜甚寒,腹痛”,却只能“以夏布帐加覆”。在“旧催未还,新债又重”,生计至难的情况下,吴与弼一度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深重的迷茫之感。对于生活的困窘,吴与弼无力改变,但最终却能以“素位而行”的姿态坦然面对,并从积极的层面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思考,留下了“固守清贫”的一段佳话。

枕上默诵《中庸》,至大德必受命,惕然而思:舜有大德,既受命矣;夫子之德,虽未受命,却为万世帝王师,是亦同矣。嗟乎!知有德者之应,则宜知无德者之应矣。何修而可厚吾德哉!

舜有大德,其受天命。夫子亦有大德,虽未受命,却得为“万世帝王师”,正所谓,有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一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但因其“德厚”,不仅培养出一大批贤才,更得为“万世师表”,青史留名。吴与弼认为,有德则必有应,生活的困苦只是暂时的,自己只需“素位而行,不必计较”,使己德厚,则一定有好的回报。

此外,吴与弼还将贫困视作考验自身修为的重要方式,甚至觉得“贫困上稍有益”“看来人不于贫困上着力,终不济事,终是脆愞”,面对贫困患难,人首先要立得脚住,克治粗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如此才能使心性纯然,达到“物我两忘,惟知有理”的境界。有如此深刻之感悟,也能证明清贫的生活对吴与弼的作用是双向的,既磨炼了他,也提升了他。“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诚如是哉!

四、小结

吴与弼身为一代大儒,其品德高洁,学识渊博,深受后人仰慕。吴氏一生中多次拒聘,甚至面对皇帝的邀请时,他也不为所动,坚决请辞。

“拒聘”是吴与弼一贯的行事风范。吴与弼所乐处的,乃是“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这样清贫而和乐的生活状态;所乐于追求的,乃是“孔颜乐处”这般纯粹的“乐”。为此,其付出了不少努力,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为“整理心下,使教莹净”,一为“力除闲气,固守清贫”。

对吴与弼而言,化去“心垢”最主要的功夫,乃是将心“安顿在书上”。对其来说,读书不仅是为增进知识,更是他借以调节内心、自我修养的重要功夫。正是通过读书,吴与弼有了安顿其心的处所,使自身的修为更上一层进境。

“安贫乐道”式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吴与弼的心智。面对困窘的生活,他“放宽怀抱,毋使刚气得挠,爱养精神以图少长”,甚至觉得“贫困上稍有益”。清贫的生活对吴与弼的作用是双向的,既磨炼了他,也提升了他。

通过“整理心下,使教莹净”,“力除闲气,固守清贫”,吴与弼“挺然生世间”,乐处于“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这般和乐自在的生活,不仅其个人修为不断提升,其理学思想也不断进步、完善,以“物我两忘,惟知有理”评之,可谓得当。

参考文献:《明儒学案》《康斋文集》《二程文集》

(文/历史漫谈君当归)

标签: 吴与弼

更多文章

  • 10分8板,如何看待周琦的NBL首秀?名博李轶楠的分析很到位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总有遗憾标签:李轶

    文/篮郭先生在NBL季前赛的首秀,周琦出战13分钟54秒,4中4(均为扣篮)拿到10分8板2帽1断,正负值+10。而对球队来说,也是南墨尔本凤凰队以81-75击败悉尼国王队。这意味着,球队赢了6分,周琦在场的时间内,是赢了10分。这样的现实,证明了周琦的战斗力,其实还是可以的。当然,若是看了比赛,还

  • 黄盖也是来自于世家大族?扇枕温衾的黄香的后代在三国如何布局?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黄香

    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32章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东吴篇第十一章:黄盖也是来自于世家大族?扇枕温衾的黄香的后代在三国如何布局?东汉时期有一位名臣叫黄香,他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主人公。黄香祖籍为江夏安陆人,作为一名出身贫寒的人,最终通过仕途,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家族。黄香有至少四个

  • 黄香进入“二十四孝”,或许我们只看到“孝”,其实他还有别的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黄香

    作为“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黄香的孝行为我们所熟知。但实际上,黄香除了孝的一面,他在做官的时候,还有对百姓仁爱的一面。黄香,大约生于68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尚书令、著名的孝子。父亲是叶县令黄况。邟乡侯、太尉黄琼是他的儿子,阳泉乡侯、太尉黄琬是他的曾孙。

  • 我们应该向黄香学习什么?学生给出“终极答案”,真有被“孝”到

    历史人物编辑:怀瑶教育标签:黄香

    进入小学之后,学生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各科课后作业,各科期末考试,哪个让学生们叫苦不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想要完全适应还真得花些时间。当然家长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话在没有成为家长之前,大家可能无法有个准确的了解。但只要当了家长,看到学生们在试卷上写的答案,这

  • 诛杀董卓的不止有王允、吕布,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叫士孙瑞!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士孙瑞

    东汉末年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董卓绝对算是开启三国乱世的第一人。董卓废立皇帝、残忍好杀,士人百姓都非常痛恨他,而诛杀董卓的功臣,在大家印象中就是王允和吕布,其实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士孙瑞!据《三国志·董卓传》所载:“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

  • 从维护男权的代表,到逼妻自缢的恶人,汉太守朱买臣做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林天聊史标签:朱买臣

    汉武帝时期,今苏州吴县有个破落书生叫朱买臣,整日读书不事生产,全靠妻子卖柴种田为生。邻居们看不下去,就劝他怜惜妻子,不要再想着靠读书升官发财了。朱买臣年青时据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认为他50岁以后一定有出头之日!朱买臣对此深信不疑,从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天,实在忍受不了的妻子对他说:

  • 西汉那几个人才,“日暮途远”的主父偃,“五十当富”的朱买臣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朱买臣

    好人会有好报吗?有能力的人便肯定能获得成功吗?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司马迁曾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伯夷、叔齐都被认为是品行高洁的古之贤者。然而,最后却都落得个饿死的下场。孔子对自己弟子,唯独称善颜回好学,然而颜回却家贫如洗,常常糟糠果腹。伯夷、叔齐、颜回难道不是好人吗?可好

  • 负薪苦读的朱买臣逆袭成“励志达人”,却因心胸狭隘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朱买臣

    《三字经》中有这几句:“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里面有两个典故,其中“如负薪”讲的就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朱买臣一边背柴一边苦读的故事。朱买臣是江苏吴县人,家里一贫如洗,四十多岁了还没有一点作为,夫妻俩靠着砍柴换点粮食勉强维持生计。但是贫穷没有阻挡朱买臣成为学习之王的热情,他经常背着一捆柴,

  •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前妻为何羞愧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朱买臣

    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来享福,看似报恩,实则“诛心”。西汉景帝时期,吴县(今江苏)有一个人,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但他不仅不事生产,不治产业,反而每日沉浸在书中不可自拔。没错,这个人就是朱买臣,不过此时的他,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苦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当时他和妻子的住所,只不过是一个“茅蓬”,说白了

  •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达后,衣锦还乡,为什么前妻会羞愧自杀呢?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朱买臣

    汉代名臣朱买臣的故事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也就是说他在年纪轻的时候由于家里比较贫穷,所以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最后在发达之后妻子要求回来,可惜被他拒绝了,最终羞愤自尽。在朱买臣年轻的时候,他的妻子崔氏和他一起生活。而朱买臣本身是一个儒生,所以他的爱好就是读书,并且经常通宵达旦的读书,不干其他事情。而当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