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诛杀董卓的不止有王允、吕布,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叫士孙瑞!

诛杀董卓的不止有王允、吕布,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叫士孙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侍雅丽 访问量:2758 更新时间:2024/1/11 11:48:46

东汉末年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董卓绝对算是开三国乱世的第一人。董卓废立皇帝、残忍好杀,士人百姓都非常痛恨他,而诛杀董卓的功臣,在大家印象中就是王允和吕布,其实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士孙瑞

据《三国志·董卓传》所载:“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此段记载中的三年,是汉献帝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除此之外,在《三国志·吕布传》中也有着如下记载:“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根据上述两处记载可知,时任尚书仆射的士孙瑞,参与策划诛杀董卓却经常被后人所忽略。

根据史书记载:“瑞字君荣,扶风人,世为学门。瑞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因此,士孙瑞此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出自书香门第、本身博学多识的俊杰。也正是在此环境成长下的士孙瑞,养成了一番浩然正气。因此,在面对董卓弄权专政是,士孙瑞挺身而出,与王允一起谋划了诛杀董卓的详尽策略。

公元191年,王允将士孙瑞调任为南阳太守,命令他率领一支军队出武关,与左将军杨瓒的另一支部队相配合,两支部队声称讨伐袁术,实际上是要伺机对正在赶往长安的董卓采取行动,若行动成功,他们就护卫献帝刘协回返洛阳。因为董卓制止了两支部队的这一行动,计划流产,王允遂将士孙瑞推荐为朝中的尚书仆射,主管朝廷尚书台,负责皇帝的文书奏章等事务。

192年春,关中连下了六十多天雨,士孙瑞跟随王允去登台祭天,祈请天晴,他们再次说到谋诛董卓的计划,士孙瑞说:“自从年底以来,太阳不出,阴雨连季,月亮侵犯执法星界,彗星连续出现,白天阴晦夜晚晴朗,阴阳错乱,雾气交侵,天象表明一种运数会很快结束,谋变的事会成功。时机不能推迟,应当赶快动手。”王允赞同士孙瑞的意见,于是暗中结交了吕布,安排其为内应。

除掉董卓的密谋,汉献帝刘协事先并不知道,当天董卓坐车到场后,王允和士孙瑞才向刘协作了汇报,士孙瑞就负责皇帝的文书事务,他立即起草了诛杀董卓的诏书交给吕布;当吕布在殿门前诛杀董卓后,他又把准备好的免罪诏书派人驰马送给吕布,促使董卓的跟随者放弃对抗,并迅速将事件通告宫廷内外,稳定了人心。诛杀董卓从推动实施到完成结束,都有士孙瑞的功劳。

然而王允在诛杀了董卓后发生了变化,据史书记载他“多自夸伐”,夸大自己的功劳,同时认为自己成了朝臣中的最高权力人,不仅当场收捕了发出叹息的蔡邕,而且对其他人“每乏温润之色”。士孙瑞从王允的行为变化中看到了事情的复杂性,内心感觉到了不安,他索性不讲自己在诛杀董卓事件中所做的事情,不声张自己的功劳。

士孙瑞同时告诉自己十五岁的儿子士孙萌:王允必败,京师不可久留。他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让士孙萌带着家属离开长安,到荆州去投靠刘表。这反映了他对时局清醒的认识,表现了他在昏乱社会中超人的智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组织人撰著《资治通鉴》,写到此处感叹说:“《易》称‘劳谦君子有终吉’,士孙瑞有功不伐,以保其身,可不谓之智乎!”对士孙瑞非常的推崇。

果然如士孙瑞预见的一样,仅仅过了两个月之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率十多万军队攻陷了长安,王允被杀,士孙瑞却保全了自己。之后他相继为朝廷三老,光禄大夫。每当三公缺位,士孙瑞常在被推举的人选中。朝中重臣太尉周忠、黄埔嵩,司徒淳于嘉、赵温,司空杨彪等,都非常尊重士孙瑞。

士孙瑞在195年跟随献帝刘协离开长安东返,当年十二月到达弘农附近时,被乱军所杀。刘协被曹操迎到许都后,他追忆在长安的艰难岁月和诛杀董卓的功劳,非常怀念士孙瑞,封他的儿子士孙萌为澹津亭侯。诛杀董卓的功臣,不仅仅要记住王允和吕布的名字,还应该记住士孙瑞的名字。历史不容忘却,志士理当被牢记!

经典四大名著,家里是必须摆一套的,随时翻看,给孩子也种下传统文化启蒙的种子!这套书包装精美,内容全面,值得拥有。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后汉书》、《三国演义》

标签: 士孙瑞

更多文章

  • 从维护男权的代表,到逼妻自缢的恶人,汉太守朱买臣做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林天聊史标签:朱买臣

    汉武帝时期,今苏州吴县有个破落书生叫朱买臣,整日读书不事生产,全靠妻子卖柴种田为生。邻居们看不下去,就劝他怜惜妻子,不要再想着靠读书升官发财了。朱买臣年青时据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认为他50岁以后一定有出头之日!朱买臣对此深信不疑,从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天,实在忍受不了的妻子对他说:

  • 西汉那几个人才,“日暮途远”的主父偃,“五十当富”的朱买臣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朱买臣

    好人会有好报吗?有能力的人便肯定能获得成功吗?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司马迁曾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伯夷、叔齐都被认为是品行高洁的古之贤者。然而,最后却都落得个饿死的下场。孔子对自己弟子,唯独称善颜回好学,然而颜回却家贫如洗,常常糟糠果腹。伯夷、叔齐、颜回难道不是好人吗?可好

  • 负薪苦读的朱买臣逆袭成“励志达人”,却因心胸狭隘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朱买臣

    《三字经》中有这几句:“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里面有两个典故,其中“如负薪”讲的就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朱买臣一边背柴一边苦读的故事。朱买臣是江苏吴县人,家里一贫如洗,四十多岁了还没有一点作为,夫妻俩靠着砍柴换点粮食勉强维持生计。但是贫穷没有阻挡朱买臣成为学习之王的热情,他经常背着一捆柴,

  •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前妻为何羞愧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朱买臣

    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来享福,看似报恩,实则“诛心”。西汉景帝时期,吴县(今江苏)有一个人,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但他不仅不事生产,不治产业,反而每日沉浸在书中不可自拔。没错,这个人就是朱买臣,不过此时的他,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苦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当时他和妻子的住所,只不过是一个“茅蓬”,说白了

  •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达后,衣锦还乡,为什么前妻会羞愧自杀呢?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朱买臣

    汉代名臣朱买臣的故事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也就是说他在年纪轻的时候由于家里比较贫穷,所以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最后在发达之后妻子要求回来,可惜被他拒绝了,最终羞愤自尽。在朱买臣年轻的时候,他的妻子崔氏和他一起生活。而朱买臣本身是一个儒生,所以他的爱好就是读书,并且经常通宵达旦的读书,不干其他事情。而当时社

  • 朱买臣对前妻很厚道“马前泼水”是抹黑幸亏朱买臣老婆自杀了要不然下场会更惨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朱买臣

    有人说汉武帝刘彻对待大臣,就像一个始乱终弃的情人,看你顺眼的时候,你咋做都好,时间长了、腻了,看你不顺眼你咋做都是个死,比如李广受重用的时候,杀了无罪的霸陵尉也每事,等到有了卫青,李广迷个路都得死;窦婴灌夫都曾可以横行无忌,跟田蚡吵一架,就被灭了门。朱买臣虽然没有建立卫青李广那样的功业,但是却也被汉

  • 让刘备敬重的陈登,文武双全胜过诸葛亮和关羽,为何没去镇守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陈登

    关羽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生死兄弟,也是之后出生入死拼杀战场共患难的伙伴,更是刘备完成宏图大志匡扶汉室的人生路上,不能缺少的左膀右臂,是刘备手下名列前茅的武将之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诛杀颜良文丑”等精彩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可是就是这样人人称赞的英雄将士却因大意导致荆州失守。 关羽轻视敌人是这场战役

  • 吕布、刘备、曹操争夺徐州,陈登为何谋划把徐州给了曹操而不是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陈登

    三国时代,徐州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徐州却是个四战之地。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复起,攻略郡县,朝廷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陶谦入主徐州。陶谦是扬州人,刚进入徐州时,并没有得到徐州人的支持,而是招揽了臧霸、孙观等泰山周边的盗贼,用来对付黄巾军,结果取得大胜,徐州人才认可陶谦。吕布后来,陶谦的部

  • 刘备入住徐州时外有吕布,内有关羽张飞陈登做文武,为何毫无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轻尘说历史标签:陈登

    刘备领徐州后,看似自己势力壮大了,既有关羽、张飞两位“万人敌”,又有吕布、高顺、张辽、陈宫的人。但奈何初领徐州,军心不齐,民心不稳。而此时徐州四周,却群狼环顾,北有曹操、袁绍,南有袁术、孙策,每家都是实力强劲的枭雄。作为刘备,自然不敢妄动。数次易主的徐州一开始的州牧是陶谦,正史里记载陶谦表刘备为豫州

  • 陈登作为徐州名士,多次推举刘备为徐州牧,为何转脸就投奔了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陈登

    刘备身上有豪侠之气,这在东汉末年是很少见的。因为大家都是军阀,真正讲道义的人并不多。而且刘备头上还顶着个汉室宗亲的帽子。这么一来刘备走到哪儿,都是很拉风的。尤其是曹操要灭了徐州陶谦的时候,天下诸侯都不敢来帮陶谦,刘备手里就几千人马,还是借来的,偏偏敢来相助。这可不是作秀,因为随时会被曹操大军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