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每当读到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矫诏夺权时,常不免有些咬牙切齿。而对于公子扶苏的奉诏自杀和蒙恬的最终服软,不免觉得恨其不争:
当时赵高李斯等人伪造遗诏传到上郡令扶苏自杀,扶苏收到遗诏就回屋自杀,蒙恬还劝说他应该至少先再请示一下弄清楚状况,而扶苏却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就自杀了。
而反观蒙恬,收到诏书后,不愿意自杀,可还是乖乖地被收监,然后向胡亥发了请示。但是在赵高的坚持之下,还是被下令自杀了。他当时在狱中说了,他掌三十万大军多年,真要反叛是有足够实力的,可是他想守住蒙家世代忠义之名。
后来再读时,发觉这个事件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扶苏和蒙恬两人的性格问题,还有很多重要的历史背景。
首先,很多人都以为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应该理所当然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继位人选。但很多人忽略了,扶苏从来都没有取得皇位继承人的认可,秦始皇并没有定下继承制度,而秦国也似乎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如果有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有这个制度,秦始皇的爸爸异人是继承不到皇位的。
其实仔细读史,会发现关于扶苏应该比胡亥更有继承权的这个说法,是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被鼓吹起来的。《史记·陈涉世家》这样记载: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而另一方面,在胡亥即位后的秦国朝廷的文臣武将中,哪怕后来投降项羽的章邯等人,从来没有人发出过这种声音,包括蒙恬本人。也就是说,扶苏更有继位合法性这个说法,很可能是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中传播开来的。
其次,扶苏对于遗诏是秦始皇的本意似乎是深信不疑,因为在当时秦朝所打造的体系中,这份诏书就是百分百真实的。这是因为秦始皇为了打造至高无上的皇权,并且为了不断神化自己,而把自己远远隔绝于群臣之上。《史记》上记载,他为了不让大臣知道他的位置,如果宫内有人泄漏他在宫里什么地方就处死。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本人你是很难见到的,而皇帝的绝对性的权威就是通过,诏书的绝对权威性来实现的。
再者,扶苏在边地和蒙恬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监军关系。《史记》记载蒙恬当时劝说扶苏的那句话: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
这个是完全不同于后来藩王镇守边地的,所以扶苏不见得能指挥蒙恬,蒙恬也不见得那么信赖扶苏,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秦始皇的本意就是要扶苏和蒙恬不能联合在一起,而产生任何可能挑战皇权的可能。
所以,在那个当下,扶苏是不敢说,蒙恬啊,我们跟他们干了,没有这个前期准备和信任基础在啊。而蒙恬作为老将军的回答倒是更有心机稳重的,他劝说扶苏请示一下,实际上其背后有一层用意是,天下之重,我们应该等等看再说。但蒙恬本人从头到尾,是没有怀疑过胡亥即位的合法性的,他到最后抱屈的是自己世代忠义却被杀的冤枉。
综上,扶苏、蒙恬在那个历史时空背景下,是不太可能联合反叛的,而背后的真正根源恰是出在秦始皇本人和他走得过头了的法家那套皇权至高无上的治国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