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梁接受陈胜的任命,不是迁就于他,而是遵循他内心的原则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兵造反两个月后。会稽郡郡守殷通秘见项梁,“凡事快人一步,则占尽优势,慢人一步,则受制于人。现在大江以西,全部起兵反秦了,我也打算造反,让你和桓楚统领军队。”
项梁说,“桓楚逃亡在外,只有项羽知道他的下落。”
殷通赶紧让项梁找来项羽,托项羽去找桓楚。他没有想到,他的人生在这一天终结。事先预谋好的项氏叔侄,斩下了殷通的头颅,号召当地的豪强,起兵反秦。项梁自封为会稽郡守,项羽为副将。整个会稽郡,在没有经过一丝一毫战斗下,归属项氏。
世家大族果然是世家大族,不同于没有根基的农民起义,项梁接下来所做的事情,一切都是以灭秦为最终目标的。
陈胜起事后,命令召平去攻占广陵。召平没有攻下广陵,反尔在此期间,传来一个非常不利的消息,陈胜战败,生死未明。秦军得此消息,步步进逼。
召平心想,请援兵吧,远水不解近火,再加上现在大王都找不到了,能依靠个屁。如果随便找个人去投靠,一定只能谋个小官儿,随时都有被杀的风险。在两难的情况下,召平胆战心惊的去找项梁。假托陈胜的名义,封项梁为上柱国,命其带兵攻打秦朝。他没想到如此惊险怪异的一步棋,他居然走对了。项梁接受了这个封号。
我们来说步棋怎么怪异?
1、陈胜以下犯上
陈胜充其量,只不过是楚国的平头老百姓一个。而项家世代在楚国为官,势力雄厚。你一个平民,凭什么指挥官员。拿现在来比方,笔者是浙江人,难道我能请动省长为我做事吗?
2、项梁凭什么向西
如果项梁主力向南,无疑是扩充地盘的最佳选择,向西,则只会和秦国的精锐军队相遇。以硬碰硬,讨不了多少便宜。
谁也没有想到,项梁带领八千子弟,渡长江,向西而去。事情过去的时间太长,笔者只能在此猜测,项梁之所以这么做,乃是因为他认为,陈胜和他一样,是以灭秦做为最终目标的,这是他的道德底线。在这个道德底线的驱动下,他毅然渡长江西进。也许有的读者认为,笔者在瞎吹。如果我是一名小说家,我说不定设定项梁的妻子,被秦军污侮这样的狗血情节,不是吗?
事实证明,之后项梁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恪守着这个底线。
项梁北渡长江以后,听说陈婴占据东阳。于是派使者,协商与陈婴联合西进。陈婴的母亲劝说他,“你去跟着项梁吧。造反成功了,咱们能跟着喝口汤,造反失败了,容易逃跑。”陈婴听从了母亲的意见,带领着自己的两万人,跟随项梁合兵一处。陈母的这种混水摸鱼的心态,萧何、曹参诸人也有,当时怂恿刘邦起兵,抱着的打算,是这样的,刘邦做皇帝了,我们跟着混口饭;刘邦失败了,我们能隐姓埋名。
与此同时,黥布、蒲将军带领部下来降,合计六七万人,驻扎下邳。秦嘉立景驹做楚王,驻扎在彭城以东。想要抗拒项梁。项梁对军士们说,“陈胜率先起事,现今战事未定,下落不明。现在秦嘉自立为王,乃是背叛陈胜的大逆不道行为,应该诛杀。”请大家注意这句话,有虚构成分。结局是秦嘉逃跑不行,项梁非得将秦嘉杀死才甘心。
秦嘉死后,项梁的队伍进一步扩大。陈胜被杀的消息坐实,此时天下,谁最应该自立为王,非项梁莫属。项梁在薛城召开会议,各路反秦军将领前来参加,刘邦也在其中。
在这次会议上,出现以后项氏一方非常重要的谋士。这位谋士,名叫范增。项羽尊称他为亚父。范增参加这次会议,已是70岁的高龄。他给项梁讲,你们项家本来就是楚国的重臣。现在你攘臂一举,大家看重的是你的名望。如果你也像陈胜那样自立为王,会寒天下楚臣的心。大家会怎么想,原来,是你想当皇帝,和楚国有个鸡毛关系,这样是不长久的。
项梁于是找到楚国楚怀王的亲孙子熊心,袭用楚怀王的谥号,依旧称他为楚怀王,封陈婴为上柱国,辅助楚怀王,建都盱眙。项梁自称武信君,继续带兵作战。
项梁的道德底线,再一次起了作用。因为道德底线,项氏集团更有凝聚力。但在另一方面,项羽后来不得不杀楚怀王,被刘邦拿出来说事儿,却又是失了一着棋。
项梁带领项氏部卒,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从彭城出了,一路向西。他先攻打亢父,再攻打东阿。占据东阿后,再打城阳。城阳攻克,攻打濮阳。濮阳不克,转战定陶。定陶失利,转而城邑……他像一头猛虎,凭借着一股锐气,一往无前。
正是受到他这种精神的感染,各路造反势力,纷纷投奔项梁。吕臣曾是陈胜的旧部。陈胜被杀后,吕臣带领自己的苍头军,杀回陈县,杀死了谋杀陈胜的庄贾。归附后,楚怀王熊心,封他为司徒。
出身强盗的黥布,在陈胜死后,和蒲将军一起归顺了项梁。笔者在这里,要提到一个细节,黥布做强盗,曾说服番县县令跟他一起造反,居然成功了。这位县令,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黥布。
项梁的作战,完全凭借自己的战意。在作战过程中,意外身亡了。项梁辛苦经营的楚国和楚军,失去了主心骨,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刚从放羊娃变成楚国国君的熊心,眼中只有自己的既得利益,哪里管灭秦不灭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