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窋灭吕有功,功成却被免职!陈平周勃为何卸磨杀驴?

曹窋灭吕有功,功成却被免职!陈平周勃为何卸磨杀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诸史 访问量:1680 更新时间:2024/1/19 4:24:07

西汉初期,随着吕后去世,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清算,于是吕氏发动政变,企图夺取刘氏江山,幸亏陈平周勃力挽狂澜,平定了“诸吕之乱”。

其中,曹参之子、御史大夫曹窋(zhú或kū),听到贾寿(上军将吕禄心腹)向相国吕产的汇报内容,判断吕氏即将政变,于是将之通报给了陈平(下图,剧照)周勃,由此他俩才会抢得先机。《史记》说“高后崩,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可见曹窋是不折不扣的平叛大功臣。

但平定诸吕之乱后,陈平周勃却立即免除了曹窋职位,任命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最终曹窋回归封地,此后再无出仕,死于家中。问题在于:陈平周勃为何卸磨杀驴,继位的汉文帝刘恒是一代明君,又为何没有用功臣曹窋?原因很简单,传世本《史记》漏记一个字。

史记传世本:漏记一个“不”字

曹窋被免除职务,之所以引起上述疑问,就在于传世本《史记》漏记了一个“不”字。

现代学界研究发现,南宋建安年间的黄善夫刻本(下图),上面记载的是“高后崩,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于是遭到“免”职,这才是司马迁的原话。既然不愿诛灭吕禄等人,无疑会被陈平周勃等人排斥,自然也就做不成御史大夫了。

这么解释的话,逻辑上总体说得通,但又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何史记特意记载“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吕产是相国,吕禄是上将军,吕产地位更高一些,为何不是“不与大臣共诛吕产等”?

诛吕扩大化:侵害了曹窋利益

西汉前期,曹窋担任的御史大夫,与丞相并列,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丞相、御史大夫三人决议,甚至御史大夫与皇帝更亲近,皇帝先下诏给御史,再传丞相等。史记记载,吕后先任命任敖,三年后罢免任敖,任命曹窋担任御史大夫。那么,中国人讲究知遇之恩,曹窋感不感激吕后?反之,吕后信不信任曹窋?

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吕后死于公元前180年,因此去掉任敖三年,曹窋担任御史大夫的时间,至少有十年。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十年时间无疑会出现曹窋派系。这个职位又与皇帝(当时皇帝为刘盈、刘恭、刘弘,但吕后掌权)更亲近,能十多年屹立不倒,说明曹窋本人、他的派系与吕后、诸吕关系必不一般,其中至少相当一部分人与诸吕关系密切。

诛吕行动的导火索,在于曹窋听到贾寿向相国吕产的汇报内容,说明贾寿见吕产时曹窋也在场,所以才让曹窋听到“密信”。这一点耐人寻味,吕产并未将曹窋当成真正敌人,认为曹窋站在吕氏一边,还是相国吕产办事糊涂、不懂保密?

吕后时期,朝廷基本分为功勋派与外戚派,但对于曹窋而言,身份上是功臣派,职务上更倾向于外戚。更为重要的是,曹窋派系与诸吕盘根错节,很多部下与吕氏关系密切,一旦诛杀全部吕氏(包括他们亲信),曹窋派系必然立马崩盘,他也就难以在朝中立足。从他自身利益角度看,必然反对诛吕扩大化,因此史记说曹窋“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

曹窋的布局:保留吕禄更利己

当时,吕产担任相国,又统领南军(吕禄统领北军),地位高于吕禄,为何史记不说“不与大臣共诛吕产等”?原因很简单,曹窋希望诛杀吕产,而不希望诛杀吕禄等,这里面除了保护自己派系之余,还有更远的政治布局。

吕产担任的“相国”,是战国秦汉臣子的最高职务,只有一个,地位高于可以多个的丞相,韩信、萧何、曹参等都担任过相国。战国时为相邦,因为避讳刘邦之邦,汉朝后改为相国。由于相国权力太大,所以曹参(下图,剧照)死后,西汉就暂时不设此职,吕后死后吕产担任相国。吕产之后,直到汉末董卓才又担任相国。

曹窋担任御史大夫,最多只与丞相平级,父亲曹参曾经担任相国,那么无论从利益趋势,还是从恢复父亲荣光等角度来看,曹窋都有足够的理由想成为相国,因此也就有足够的动机除掉相国吕产。当然,其中可能还存在个人恩怨等原因,但根本原因应该在于政治利益。

但想要成为相国,必然要有政治支持,而功勋派与外戚派的争斗,给了曹窋天赐良机。如果诛杀吕产、保留吕禄等,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外戚派与功勋派势力均衡,都需要拉拢曹窋;外戚派与功勋派势力失衡,弱势一方显然更需要曹窋支持,甚至弱势一方被曹窋收编。因此,只要保留吕禄等,怎么看都是曹窋最为得利,可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

如此,曹窋计划昭然若揭,就是诛杀吕产、保留吕禄等,既为恢复刘氏立下大功,又清扫了成为相国的直接障碍,更让吕禄等与功勋派鹬蚌相争。因此,曹窋计划可谓一石多鸟,一旦成功,就能左右局势,从而顺利成为相国。

可惜,虽然计划很完美,但曹窋不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手上没有军权,又低估了陈平周勃斩草除根的决心,甚至陈平周勃剪除的目标之一也包含他,于是只能在诸吕之乱的大变局中黯然失势,留下落寞的背影。

所以,很多历史人物的立场,并不是非黑即白,还可能处于中间灰色地带,就比如曹窋;虽然计划很完美,局势很有利,但如果手上没有硬实力,又低估了对手时,往往会吃大亏,局势也会被逆转,曹窋失势就是教训。

参考资料:《史记》等

标签: 周勃

更多文章

  • 周勃、周亚夫父子共同遭遇,从顶峰跌落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周勃

    老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老话都是经验之谈,汉初这对父子果真适合这句话。西汉这对父子命运何其相似,带兵有方,匡正国难,贵为丞相,牢狱之灾……在朝廷有危难时,挺身而出将兵匡扶,而后位居丞相,然而又从丞相高位突然跌落,被囚入狱。究其原因性格使然,这父子俩便是—

  • 为何项梁突然豪爽,给刘邦增拨五千兵马?这是一笔不为人知的交易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项梁

    曾为兄弟、后为死敌项羽和刘邦是化不开的血海深仇,两人不是因为利益而从陌生人到一生之敌的,而是因为利益从兄弟战友到一生之敌的。楚汉争霸相持期间,项羽过得颇为憋屈,本是镇压天下的威势,手握雄兵数十万,追着汉军杀,没曾想越战越胜越不顺心,自己明明占有极大的优势,却被刘邦牵着鼻子走,任谁也不痛快。恼羞成怒之

  • 项羽的叔叔项梁杀人案透露出秦朝灭亡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陈辉寰标签:项梁

    秦朝给人们印象往往是铁血,法制深严,集权力度强。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其实可以从史料中记载的几件事来探明这一切。项梁大家都知道,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秦朝时项梁因杀了人,在栎阳被逮捕,当时蕲县地方官曹咎给当时的栎阳地方官司马欣写了一封信,项梁的案子就解决了。案子虽然解决了,但是项梁仍在逃亡,并从关中跑

  • 他才是刘邦最应感谢的人,他坑死项梁,硬刚项羽,一人挑动天下反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项梁

    刘邦称帝后,曾在一次酒后向群臣自陈:“其实我也没啥本事,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保障后勤我不如萧何,攻城掠地我不如韩信,我能坐天下主要就是用好了这三个人”。刘邦这番话说得还算是比较中肯,不过除了刘邦所说的韩信、张良和萧何之外,小编以为刘邦最应该感谢的人是田荣。刘邦本来并没有什么势力,在秦末的起义大潮中也

  • 秦朝最后一位名将,攻灭陈胜、击杀项梁,他却背负“秦奸”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项梁

    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给了秦朝沉重的打击,不过秦既然能战胜六国,绝对强大的军队和名将是少不了的,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物,他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他率兵镇压屡战屡胜,最著名的是攻灭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政权,还有定陶之战中击杀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这位秦朝最后的名

  • 项梁欲自立为王,有老者劝他不要称王,因为陈胜就是前车之鉴

    历史人物编辑:香堂姐美食标签:项梁

    楚汉争霸初期,项梁集团势力迅速扩大,听到陈胜已经死了,项梁准备自立为王。这时,一位老者前来献策,劝项梁不要自立为王,因为陈胜就是前车之鉴。项梁这位老者便是楚汉争霸时期楚国的重要谋士范增,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但他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爱好,就是喜欢出别人想不到的计谋。在大家得知陈胜失败后。范增就找到项梁并对

  • 楚王景驹:秦末群雄之一,正宗楚国王室后裔,为何项梁还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项梁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秦二世二年四月(前208年5月),项梁杀楚王景驹,立熊心为楚王。景驹是楚国王室后裔,有资格成为楚王。项梁出身世代效忠楚国的项家,理应忠于楚王,为何要杀景驹而另立新王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楚国宗室景驹出身楚国公族,是楚平王长子子西

  • 如果项梁不战死定陶,刘邦还能威胁到项羽吗?

    历史人物编辑:闲人一支烟标签:项梁

    布衣黔首显威名项梁是秦朝末年乱世中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枭雄。项梁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世代为楚将,为楚国出生入死,其父项燕是末代楚国的大将,为国捐躯于秦楚战争。项梁是战国贵族和秦朝黔首的结合体,太史公司马迁并未在《史记》中为项梁专门立传。可在《项羽本纪》,在项梁战死定陶之前,项梁完全像是这本纪中的主

  • 在见识到了项氏集团强大的战斗力后,刘邦选择追随项梁并获得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项梁

    沛县大魔王、伟大的白斩杀蛇者、龙气环绕的著名亭长刘邦,在家乡沛县起义后,成为了当地一支小有规模的反秦力量。不过这支力量,却在规模有限的几次攻坚战中铩羽而归,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正是刘邦那令人窒息的军事指挥能力。对于这种观点,自信心爆棚的刘邦表示了反对,他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的部队数量还是稍显不足,为了

  • 史记:项梁接受陈胜的任命,不是迁就于他,而是遵循他内心的原则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项梁

    史记:项梁接受陈胜的任命,不是迁就于他,而是遵循他内心的原则公元前209年,陈胜起兵造反两个月后。会稽郡郡守殷通秘见项梁,“凡事快人一步,则占尽优势,慢人一步,则受制于人。现在大江以西,全部起兵反秦了,我也打算造反,让你和桓楚统领军队。”项梁说,“桓楚逃亡在外,只有项羽知道他的下落。”殷通赶紧让项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