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兄弟、后为死敌
项羽和刘邦是化不开的血海深仇,两人不是因为利益而从陌生人到一生之敌的,而是因为利益从兄弟战友到一生之敌的。楚汉争霸相持期间,项羽过得颇为憋屈,本是镇压天下的威势,手握雄兵数十万,追着汉军杀,没曾想越战越胜越不顺心,自己明明占有极大的优势,却被刘邦牵着鼻子走,任谁也不痛快。恼羞成怒之下,项羽命人准备下高高大大的砧板,准备将俘获的刘邦之父刘太公给烹杀了,没曾想刘邦反唇相讥:“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项羽大怒却没有否认,由此可见,刘邦和项羽是同朝为臣、结拜为兄弟、一同上过战场的关系,可是后来因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利益之争分道扬镳。
不仅是项羽与刘邦关系亲密,其叔父项梁与刘邦的关系也是好的不得了,有点匪夷所思了。定陶之战前,项梁突然豪爽,给刘邦增拨了五千兵马,顺带去的还有十位不大不小的将官,这让人看着有点摸不着头脑。虽然说项梁当时家大业大,俨然是反秦义军的实质龙头老大,但也经不得如此送军队。难道项梁也看出了刘邦的非常之处,以后能王天下?有道理,却只猜对了一小部分。乱世中说什么都是虚妄,项梁一代枭雄,怎会因这种无稽之谈,双手奉上五千兵马助刘邦。因此,其中定有隐情。
借兵之前发生的事
秦二世二年,距离秦朝灭亡还有一年时间,燕国、赵国、齐国、魏国等六国遗贵分封自立为王。而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也在吴中起兵,响应反秦义军。去年刘邦刚自立为沛公,得到沛县父老的支持,拉起了一支两三千人的乡勇,厉害倒不是多厉害,但也好歹是两三千青壮年。刘邦等人的起义很快引起了秦朝官吏的注意:泗水郡郡监带领军队在围攻丰邑。没多久刘邦主动出击,大破秦军,之后便吩咐同乡的雍齿守卫好丰邑等待自己归来,刘邦本人则率大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准备大干一场。
当时泗水郡郡守在薛地战败,刘邦军追至,将其擒获杀害及收编散兵游勇,之后便准备班师回老家。与此同时,陈胜势力也在扩张,刚好触及丰邑。魏人周市听从陈胜之命攻城掠地,竟用三言两语让不服刘邦管辖的雍齿投降,枪口转向刘邦,为陈胜守城。刘邦赶回乡知道这件事,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便出军攻丰邑,若是夺不回,自己将是无根据地的丧家之犬。初战,未胜,备受身体和精神煎熬的刘邦生了一场大病,只得回到小小的沛县休养生息。“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
刘邦等人清楚,如今凭借自己的力量是夺不回丰邑的,唯有寻求外援借兵一种办法。其实沛公刘邦最早中意的外援是楚假王景驹,但由于这群人泥菩萨过河,也根本不愿帮助自己,所以带着上百人前去求见兵强马壮的项梁。两人见面商量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只有“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的借兵记录。紧接着“沛公还,引兵攻丰”,应该是攻下丰邑,不然不会有“从项梁月馀,项羽已拔襄城还。项梁尽召别将居薛。闻陈王定死,因立楚後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的记载,这时的刘邦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项梁的部下。
结合史实得出的借兵缘由
首先,项梁当时兵马只有五六万左右,给刘邦五千,相当于给了自己总兵力的五分之一,给的还是战力不俗的精兵,这么大方资助刘邦,没有图谋是不可能的;其次,项梁未借兵给刘邦之前,刘邦打着的是楚假王景驹的旗号,即使依附景驹没给刘邦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再其次,刘邦成功借兵之前,刘邦已攻下砀县,得到五六千兵马,刘邦军已有近万人的规模;最后,刘邦成功借兵的前些日子,项梁和景驹开战,景驹战死的时间与刘邦前来借兵的时间差不多是一致的,不超过三天。“四月,项梁击杀景驹、秦嘉,止薛,沛公往见之。”
连贯起来就是:项梁以借自己总兵马数十分之一——五千兵马的代价,“收买”近万人的刘邦军不要参与到自己与景驹的战争中,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刘邦前来借兵,项梁很爽快地给,不过耍了个心机——借去的五千兵马全部由自己亲信的十个人统率(这样就不怕刘邦借走兵马后跑了),而刘邦也因此事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项梁部下。
所以说到底,项梁豪爽地借五千兵给刘邦,就是一场利益交易,这场交易没有公证人,但双方都诚信遵守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