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当秦国的歌声还回荡在耳边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苦心经营,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会突然灭亡。
秦亡的如此之快,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甚至是后来无数人都想不通,于是写了各种文章来讨论秦王的原因。
明朝末年流传着一句话叫,传庭死明朝亡,说的是明朝大将孙传庭的事,王朝崩溃与名将拯救之间,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与时势的关系,相互影响。
不能说英雄全靠时势,也不能说英雄就能完全改变时局,章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是秦末的最后一位名将,差一点就挽救了秦朝,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对章邯的评价很多人也是不屑一顾,以为章邯是瘸子里面挑将军,还说章邯最后投降项羽,感觉章邯也不怎么样呀。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章邯无疑是非常耀眼的一个,只是秦太短,楚又亡,汉太长,所有因素加起来,章邯就愈发的暗淡下去。
今天昭烈君就大家来了解一下,秦国最后的名将章邯,看一看秦人最后的风采。
(01)章邯不是小人物
讨论秦朝历史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秦朝后期的名将都到哪里去了,怎么最后让章邯领兵呢?
言下之意就是章邯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风云际会才让他临时组建了一支军队,打了几场胜仗,说这话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章邯之前是干什么的。
章邯是秦朝官员,如果没有这场农民起义,他大概率上会依照秦律,本分的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只不过章邯的工作有点特殊,他在给秦始皇修陵,他的上级也比较特殊,是当时秦朝的两朝元老,丞相李斯。
给死去的皇帝修陵可不是普通的工作,这个工作名义上的负责人可是李斯,具体的操办者是章邯,当时的职位是少府。
这可是位列九卿的帝国高级官员,所以章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小角色,而是秦帝国位列九卿的高级官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位很重要的部长。
李斯能把修皇陵的事情交给章邯,也说明了章邯本身和李斯的关系很好,属于李斯的嫡系人马,而且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军功升迁。
章邯能够做到如此高的位置,而其后面领兵打仗绝不含糊,这说明章邯此前很可能也是凭借着军功升迁至此的。
历史上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人很多,但你有没有能力挽救败局,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章邯知道了情势危急之后,主动请缨,要求率领修建骊山的刑徒抗击反秦势力。
这样的人,才是国之栋梁,而且不是说凭着一腔热血说说而已的人,章邯是真的有能力,历史上史可法就是典型的热血有余,而能力不足的人。
以李斯为首的朝廷同意了章邯的主张,而此时的秦帝国已经是危如累卵,因为已经有一只义军攻进了上百年都牢不可破的函谷关,如入无人之境,离咸阳近在咫尺。
这个离咸阳近在咫尺的人就是周文将军,周文受陈涉委任,率领数十万大军攻破函谷关,直逼咸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周文巨大的机会就在眼前,攻进咸阳一切的历史都可能被改写。
但改变历史的机会,稍纵即逝,周文没能及时攻进咸阳,却等来了章邯,章邯则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名将是如何炼成的。
(02)灭秦者,秦人也
名将是个称呼,但绝不是个泛滥的称呼,因为战争是残酷的,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亡,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之路都是万骨在铺筑,是一场又一场胜仗在做背书。
周文站在了历史的关口,但很快就被章邯打败了,并被赶出了函谷关,秦朝喘了一口气,很快章邯一鼓作气,最终周文兵败被杀。
但这只是章邯表演的开始,在遇到项羽之前,这个舞台完全属于章邯,我们来看看章邯的战绩有多强,渑池之战周文战死,紧接着进攻荥阳。
这一路跟着陈胜吴广起兵的一大批将领都被章邯打败,进兵荥阳的路上反秦将领田臧战死,章邯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遁走至城父。
陈胜命张贺出城西迎战章邯,自己亲自在城楼监战,结果城张贺战死,从此陈胜不敢再战,闭关死守,最后在章邯的压力之下,陈胜被自己贴身的车夫庄贾杀死,开城降秦。
紧接着章邯四处平叛,当时的天下六国纷纷复国,章邯以一人之力,上演着灭六国的戏码,杀死了魏相周市和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自杀,魏豹逃跑。
紧接着大破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自此第一阶段的反秦斗争陷入了全面低谷时期,秦朝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但这种放松并没有持续多久。
跟秦灭六国时六国的愚蠢动作一样,六国灭秦的关键时刻,秦国内部同样的昏招频出,最严重的就是支持章邯的李斯倒台了,李斯死不足惜,但赵高一个阉人,哪里懂得军国大事,只会哄一哄秦二世而已。
这跟当年秦军压境,赵国杀死李牧没什么两样,李斯虽然人品很差,但毕竟是一路走过来的政治老手,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对秦国了如指掌,能力还是非常突出的。
赵高杀了李斯,自己做了丞相,顺带着把秦国主要岗位都抓在自己人手里,危急关头最忌讳换人,偏偏这个时候朝廷大换血,如此关头,又如此作死,灭秦的只能是秦人自己。
(03)章邯之死
赵高一人,万死不能辞其咎,但历史从来没有假设,当章邯遇到了项羽,巨鹿之战一代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战死,章邯步步后退,但部队尚在,防守反击是章邯的长项,一切还都有机会。
但赵高坐不住了,跟所有历史上俗套的剧情一样,两军相持之际,朝廷的奸臣派人来了,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儿,严令不能再退了。
章邯特意派了长史司马欣去朝廷亲自说明情况,但不要说见胡亥了,司马欣等了三天连赵高的面都没有见到,幸好司马欣留了个心眼,没有原路返回,要不然就被赵高截杀了。
章邯内外交困,外有千古名将项羽步步紧逼,内有奸臣赵高已经准备了要杀自己,情势变化眼花缭乱,赵高很快被子婴杀了,章邯最终也投降了项羽。
用投降是现在的说法,当时来说是定了盟约,秦王无道将来打下秦地,章邯来做新的秦王,关于章邯投降项羽究竟是在子婴投降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没有明确的记载。
按照李开元先生《秦崩》上的说法,章邯投降似是在子婴投降刘邦之后,如果是这样,那章邯实在没有可以被指责的地方,如果是在子婴投降之前,那章邯的行为的确于理有亏,但也完全可以理解,跟当年廉颇是一个处境,要么投降项羽要么被奸臣杀死,怎么选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但章邯最后的结局,表明他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作为大秦最后的名将,章邯没有辱没赳赳老秦的名声,用鲜血捍卫了秦人秦军最后的尊严。
章邯是被韩信杀死的,而且是战争中最残忍的方式,韩信围攻废丘,久攻不下章邯不降,这才是秦将最后的气节,降一次可以理解,你反复投降那明显就是贪生怕死之辈了。
最后韩信水淹废丘,章邯战死,章邯败了,但也说明了章邯作为一名将领,其实力之强,竟然逼着韩信用上了水淹这一招,因为水淹这一招实属无奈之举,灭了敌人也阻挡了自己进攻的步伐,不是万不得已,没人会用这个。
败给韩信丢人吗,一点都不丢人,韩信有多强只说一点你就明白了,此后两千多年,蜀中有很多政权,但没有一个能从蜀中进兵汉中成功的,包括后面被誉为神人的诸葛亮都不行,但韩信成功了,你说韩信强不强。
章邯之死,意味着大秦帝国的彻底终结,秦国没了,秦国的精神也没了,最后的将领也战死了,章邯这一生,足矣,虽败犹荣,因为对手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顶级的将领,项羽和韩信,一生有这两大对手,也算是无奈,也算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