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绮梦说历史 访问量:1930 更新时间:2024/1/1 11:10:33

王翦伐楚是秦国灭掉韩、赵、魏、燕等国之后,最后统一中国的决定性的战役。在最开始伐楚中,秦王任用的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为统帅,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打败,在秦军战败的紧急关头,王翦亲自率领60万秦军与楚军抗衡,抵御楚军凌厉的攻势,他命秦军坚守不战,养精蓄锐,进行周密的准备,等待着战机,最终抓住楚军东撤的时机,一鼓作气,楚军大败,不久之后,秦国灭掉了强大的楚国。在伐楚的过程中,王翦体现出的智慧有以下:

有着“保守示弱”的智慧,学会把自己放在进退自如的位置上

在公元前226年,十月,王翦攻克了燕都蓟城,燕国的国君和太子丹率精兵退却辽东,秦将李信领兵急追。

秦将王贲进攻楚国,攻陷了十几座城池。

秦王向将军李信说道:“我打算攻打楚国,你推测一下,你需要多少兵力才够?”

李信回答:“不超过20万人。”

秦王询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得60万人不可。”

秦王嘲笑王翦胆怯,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20万人进攻楚国,王翦则称病辞职,返回家中休养。

此时,王翦的儿子王贲战功显赫,而李信是少壮派的将领,深受秦王器重,需要多扶持。再者,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王翦心里也难免不平衡,他使用了“保守、示弱、称病”的战略,把自己放在进退自如的位置上。

悉知君王,能够把握帝王(领导)内心

李信率军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时,遇到楚军三天三夜不停留的追击,李信的军队拖得疲惫不堪,惨遭失败,李信逃回秦国。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亲自去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污了秦军的声望,将军虽然有病,但是不能不管寡人啊!”王翦要求拥兵60万攻打楚国,秦王同意。

在王翦出兵之时,他向秦王要求赏赐给他很多的良田大宅,在出兵之后,先后派五次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手下的人都认为将军讨封太过分。

王翦是这样说的:“大王生性粗暴,多猜忌,现在举国的兵力都由我来指挥,我如果不多讨封良田大宅为子孙谋利产业,来表示自己坚决为大王效力,那大王反而会无缘无故的猜疑我了。”

他悉知君王内心,拥兵过多之时主动地打消君王的疑虑,重财求赏,向大王表忠心,甘愿接受大王的领导。

性格稳重,做事稳妥,准备充分。

公元前224年,王翦占领了陈以南直到平舆一带,楚国调动全国的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始终不肯出兵。他每天只让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抚他们;楚军见找不到战机,便向东转移,这时王翦出兵追击,将楚军打得大败,一直追至蕲(qí)南地区,杀死了楚国将军项燕,楚军全线溃败。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俘获了楚国国君芈负刍,在楚地设置楚郡。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打战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不急于冒进,而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等待时机,力图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胜利。

王翦作为秦国四名将之一,他智慧与能力并存,有着一种“功高盖主主不疑,位极人臣臣不妒”的才能。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全方位比较,谁是真正的战国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王翦

    千年来,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被世人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军事水平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更是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才是战国第一名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细细分析一番,请各位前辈方家斧正!论战功战绩:1、白起主

  • 王翦和韩信虽都求封地但性质、背景和时机不同导致二人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非常适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条的他为大秦统一做出了汗马功劳,事成之后,家族都备受敬仰。说起来,韩信为汉朝建立的功勋一点也不比王翦为大秦的功劳小。而且二人都向自己的君主求田问舍,可是王翦能安享晚年可韩信却是不断改换封地、降爵,最后被吕后处死。刘邦得知后还“且喜且

  •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李信表示20万人就够,为什么王翦坚持要60万?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王翦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翦谓伐荆当用六十万人。又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翦坚壁休士,投石超距而后用是也。”-----《十七史百将传》战国名将中,你要说谁军事水平最高,笔者不敢说,但是你要问谁更有智慧、功劳,王翦绝对会排在榜首。说到他,人们最熟知的故事就是用60万军队打楚国。

  • 56岁李牧大破王翦后随即被杀,嬴政:他不死,赵国不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王翦

    公元前229年,郭开在邯郸大肆宣扬李牧造反的消息。赵迁身为赵王,不能擅自离开宫城。于是,他决定派遣最亲信的将领赵葱、颜聚同往前线,取代李牧、司马尚统兵抗秦。当时,嬴政的吞并六国战略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李牧实力强硬,早就被嬴政视为眼中钉。赵迁这个时候派赵葱接替李牧,看似合乎规矩。实际上,赵迁恰恰中了嬴政

  • 王翦早有急流勇退之意并在伐楚时故意求田问舍故可避免悲惨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翦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被君主猜忌甚至处死者大有人在。比如所谓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李牧、廉颇三人,不是被杀就是流亡,而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取得的巨大功劳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但王翦却能够善终,这是为什么呢?王氏父子在秦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最难啃的两

  • 王翦守南中国的历史作用和秦始皇的决策逻辑:格局决定布局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王翦

    公元前403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此事代表着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因而将这一年定为战国。秦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自然粉墨登场。在战国局势中,秦国地处西方。而由于秦人早期与戎人交错而居,以至于秦人早期都是远离中原的。虽然各强国、各士人都看不起秦人,认为秦人乃“

  • 和王翦齐名的秦末大将,却选择背叛秦国,屡次未遇明主含恨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王翦

    公元前209即秦二世元年九月,刚一统天不下的秦国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位秦国名将一直试图力挽狂澜,独自拯救秦国于危难之中,且屡战屡胜,此人就是秦末一代名将:章邯。当时秦国主力无法回援,是章邯率领着由罪犯和奴隶组成的二流部队,一举平叛陈胜吴广起义军,屡战屡胜,用短短6个月时间就消灭陈

  • 秦始皇亲自请王翦出战,却遭拒绝,王翦:除非能赏赐我良田和豪宅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王翦

    在战国历史上,能与杀神白起相提并论的,或许也就只有一代名将王翦了。王翦是何等人物,他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秦始皇的霸业,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臣,却在秦始皇亲自请他出战的时候,不仅称病不出,还索要良田和豪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翦请辞

  • 历史上,王翦不断的索要赏赐反而善终,王翦真的是贪得无厌吗?

    历史人物编辑:揭秘文史真相标签:王翦

    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让人头疼的一点是,书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书上说的都是孔孟之道,实际实行的都是申韩之道。上课的时候都要大家争做谦谦君子,按照君子的要求走上社会肯定到处碰壁。远的不说,曾国藩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是要跟人打交道的。熟读圣贤书,不通人情人性,最后就是一个死字。像王翦

  • 秦朝灭亡后,名将王翦的后代分家避祸,不料造就了2个千年豪门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王翦

    王翦作为嬴政最信任的大将军,是战国时期十分有名的将领。他智勇双全,在指挥作战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为秦始皇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秦朝灭亡后,王翦的后人流落各地,重新建立起了两个千年的贵族门第。锋芒初露 王翦的生卒年岁并不详,根据史书记载,他的宗原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太子晋。当时太子晋被周王赶出王室,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