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参:在萧何死后接任丞相,不务正业醉生梦死,为何得到一致好评

曹参:在萧何死后接任丞相,不务正业醉生梦死,为何得到一致好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杰谈历史 访问量:3184 更新时间:2023/12/28 23:26:33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三十二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我讲了萧何。今天这一讲,我要讲的是一个跟萧何密切相关的人物,他就是西汉第二任丞相,曹参

说起曹参,你可能不熟,但是跟他有关的一个成语你肯定听过,就是“萧规曹随”。“萧”指的是萧何,“曹”指的是曹参,这个成语的本义指的是两人先后担任汉初的丞相,萧何任丞相时订下的规矩,曹参继任后一点都没有变动,完全照章行事。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常常带点贬义。

而且在很多人心中,曹参远不如萧何,甚至很多人因为这个成语,认为曹参这个人没什么能力,只能墨守成规。

不过,在司马迁笔下,曹参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人,翻到《史记·曹相国世家》的最后你会看到,司马迁在“太史公曰”部分,既称赞了曹参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攻城野战之功”,又称赞了他作为一个丞相的治国之道。

相比之下,萧何虽然贵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宰相,但他的履历相对单一,《史记》中也没有他在外统兵作战的记载。事实上,后世的绝大多数丞相,都没有直接统兵打仗的能力。绝大多数名将,也缺乏高级别的行政治理能力。因此,在司马迁笔下,曹参可以说是出将入相者的典范,属于典型的“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

下面就让我们结合《史记》的《曹相国世家》,一起来看曹参的人格形象。

战功彪炳

据司马迁记载,曹参是沛县人,当年他和萧何同在沛县做秦王朝的基层官吏。后来刘邦起义,曹参、萧何二人共同推举刘邦为起义军领袖。萧何负责后勤和管理,而曹参则率军四处出击,两人一文一武,一路辅佐刘邦登基称帝。

乱世中,曹参的战绩含金量非常高。在司马迁笔下,曹参领兵迎敌,动不动就是“破之”、“大破之”,所向披靡。

反秦起义的时候,刘邦一路西进,也是曹参率先出兵拿下武关、烧关,一路打进咸阳城,然后才有秦王子婴投降。在楚汉争霸战争中,曹参更是作为韩信的副将,一路东征西战。

司马迁在《曹相国世家》中,给我们详细列出了曹参的战绩清单:他总共攻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丞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在这么多功绩中,我只说一点,曹参亲自攻取的县城,多达一百二十二个。我们知道,秦朝一共设立了一千一百多个县。曹参一个人直接打下来的,就占了总数的十分之一。

因为这样实打实的战绩,我们在《史记》中看到,楚汉争霸结束后,刘邦准备论功行赏的时候,有很多汉军将领会质疑萧何的功劳,却没人否定曹参的战功。即便刘邦将第一功臣的荣誉给了萧何,曹参也是位列第二的万户侯。

因此,在司马迁笔下,曹参首先是一个征战沙场,战功彪炳的将才。

大局意识

后世因为重文轻武的风气,自然不免会觉得曹参是个武夫,萧何是大才。但在西汉开国之际,强调的却是非军功不得封侯。所以,刘邦集团的很多将领都认为曹参的功劳比萧何大,就连曹参也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萧何大。

因此,开国后,当曹参得知刘邦把萧何的功劳排在了自己前面的时候,他非常不满,曾经的好友因此疏远,甚至有了矛盾。曹参更是憋足了劲,要证明自己比萧何强。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西汉建国之初,刘邦为了稳定局势,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九个同姓诸侯王,其中,刘邦把自己的私生子刘肥封为齐王,并指派曹参做齐国的国相。

武将出身的曹参上任后,却一改粗野作风,在齐国礼贤下士,广泛与读书人接触,召集了齐国的众多学者和有影响力的地方人物,组织了一个盛大的学术峰会,讨论如何治理齐国。

然而,这个会议越开,曹参却越糊涂了。因为他发现,虽然各种观点众说纷纭,但真正让人心服口服的理论却没有多少。就是这个时候,曹参听说胶西这个地方,有一位精通黄老学说的智者,名叫盖(gě)公,于是派人去将盖公请来,虚心请教。这个盖公教给了曹参一句话: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总的来说,就是四个字:清静无为。

后人看到清静无为这个四个字时,先想到的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要横加干涉,但却往往容易忽略一个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无为”的前提,是先要有一个可以无为的基本盘。

汉代官僚体系运转的基本盘,恰恰是萧何奠定的。

我上一讲给你讲过,当时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萧何意识到了法律、政令体系的重要性,也是萧何,在秦国律法的基础上,编定了汉朝的开国大法。但是,萧何建立的这个基本盘刚刚形成,并不是很稳定,需要有人维护。而此时,盖公教给曹参的“清静”,其实就是做这个基本盘的维护者。

一向心高气傲的曹参,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不再和萧何争高低,而是逐渐成了这个基本盘的最佳维护者和运营者。曹参在任的九年间,齐国在他的治理之下,逐渐变得安定繁荣,百姓都称赞他为贤明的丞相。

而当时,汉朝对各地的治理情况,是要随时掌握,定期考核的。所以,曹参治理齐国的方式和业绩,也都在第一时间传到了长安,传到了丞相萧何的案头。这就是为什么,萧何去世前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而此时的曹参,也坚信自己会成为萧何的继承人。

政治智慧

萧何去世后,曹参果然接任了丞相的位置。当曹参来到长安后,大家都想看看,这个一直以萧何为竞争对手的新相国,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结果,司马迁记载,这位曹相国的主要工作是喝酒、唱歌和欣赏风景。

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引起了孝惠帝刘盈的担忧。他甚至开始怀疑,曹参这个老臣是不是轻视自己。于是,就有了君臣二人那段著名的对话。

孝惠帝质疑曹参的治理方式,曹参则反问孝惠帝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陛下觉得,您和先帝,谁的水平高?

第二个问题是,陛下觉得,我和前丞相萧何,谁的水平高?

问的人和答的人的答案是一致的:今帝不如先帝,今丞相不如前丞相。

于是曹参说,天下格局是高祖和萧何确定的,法令制度也是他们确定的。我们以守好这个基业为目标,不可以吗?

曹参在这里,真正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

表面上,曹参的做法是对前任萧何的制度不加更动,一任其旧,看起来是对萧何路线的继承,其实体现的事曹参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你肯定听过,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汉朝第一个贯彻这种思想并实现天下大治的人,是曹参。

在曹参看来,当时汉朝距离战争年代不远,乱世的惯性作用还很大。作为丞相,更需要以身作则,展现出从容清静的品格,天下才能稳定下来。

于是,据司马迁记载,曹参当了丞相之后,日夜饮酒,不治政事,保持萧何立下的规矩,同时通过清静无为的理念,让政策更加的宽松,与民休息,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曹参之后,黄老之学,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在汉朝发展开来。

武将出身的曹参,也因此在名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名相的标签,成了出将入相,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典型代表。后来的周亚夫,唐代的李靖、徐世動,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都是这一传统的传承者。

总结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这一讲,我从三个性格特点,分析了曹参出将入相的一生。出将,指的是以大将的身份在外统兵作战。入相,指的是回到朝廷,当宰相治理天下。而在司马迁笔下,曹参既具备统兵作战的能力,也具备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如果说,萧何是汉代法令体系和官僚组织的开创者,曹参则是重要的传承者。这两个人合力开创、完善了一个巨型组织。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题。中国历史上,在能称得上是出将入相的人物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位?请你在评论区跟大家一起分享。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曹参

更多文章

  • 为何小小的沛县会有萧何、樊哙、曹参等众多优秀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曹参

    楚汉相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力量战胜贵族力量的历史事件,代表以平民力量作为主导的刘邦,凭借自己的努力带领自己的同乡兄弟,一步一步的击败了项羽,最终获得了天下的霸权,这件事在历史上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励志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可能也会有所疑问,就是为什么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沛县,会诞生很多天才如曹

  • 地痞刘邦为何能成为官员萧何和曹参的领导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曹参

    公元前209年,刚刚建立十年多的大秦帝国陷入混乱,陈涉在蕲县发动起义,很快占领了陈地,自称为楚王。又派武臣、张耳、陈余等人去赵地。秦朝的政府军打不过败走,八月,武臣占领赵地自立为赵王。在陈涉的带领下,大秦王朝的各郡县纷纷相应起义,他们杀死主要官吏,自立为王。而此时,沛县也在预谋着这样的一场起义,这个

  • 文韬武略、留下生前身后名的大汉相国曹参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曹参

    曹参的名声并不如萧何、韩信、张良,可能有些朋友对他不熟。但在遥远的秦末汉初,他却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以相国的身份治国有方,留下了生前身后名,为百姓称道。曹参,跟刘邦是老乡,也是沛县人。在秦朝时为主管刑狱的官员的属吏。在当时已经颇有些名望了。在汉高祖刘邦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就以近臣的身份跟随刘邦。曹

  • 萧何死前为什么举荐曹参接任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曹参

    萧何、曹参是杀沛县县令,立刘邦为“沛公”,与刘邦一道在沛县起兵反秦的两位汉代开国功臣。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定“元功十八人位次”,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足见其在功臣中的地位。萧何的贡献,一是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安抚秦民,为前线输送兵卒粮草,使刘邦战败后常得到补充,从物质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二是任

  • 刘邦病逝后,曹参在府内饮酒作乐,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阿宝标签:曹参

    历史上的汉朝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汉朝在历史上存在了四百年之久,只不过中间出现了一个新朝。虽然出现了新朝,但是汉朝的文化并没有断裂,古代的时候,西方朝代称中原人为汉人,就与汉朝有很大的关系。汉朝在最初建立的时候,最大的强敌就是匈奴,只不过凭借汉朝自身的发展,最终打败了匈奴。西汉在建立的过程中,肯

  • 闲聊强汉曹参当丞相后看似“萧规曹随”,其实是包藏祸心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曹参

    “萧规曹随”是非常著名的成语,其背后描述了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为西汉丞相的故事。成语的故事讲述了曹参继任丞相后无所作为,被汉惠帝刘盈责备,他以跟随前任丞相萧何制度的理由来应对。时至今日,很多历史书上对“萧规曹随”的事情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曹参坚持萧何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才让西汉从建国初的窘迫中脱离出

  • 西汉宰相“曹参”为何“不务正业”,还能成为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曹参

    引言公元前193年,西汉相国萧何病危。汉孝惠帝亲自上门探望。汉孝惠帝问道:“假如您百年之后,谁可以再接任相国一职啊?”萧何回答:“皇上,您最了解自己的臣子了,您说吧。”汉孝惠帝道:“曹参怎么样呢?”萧何道:“陛下圣明,如果能用曹参,臣死而无憾了!”就这样,曹参成了西汉的第二位相国。在位期间,经常“不

  • 酒徒丞相曹参,其实并不比萧何差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曹参

    文 / 子玉 曹参至死心里都特别拧巴,刘邦为什么将萧何拔为功臣集团的第一名,还给了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的高度评价。在刘邦眼里,萧何不仅助力自己取得了天下,他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更是维持汉帝国持续运转的源动力,就是所谓的万世之功。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曹

  • 曹操究竟姓什么,他究竟是名相曹参之后,还是夏侯氏之后?

    历史人物编辑:墨史浅吟V标签:曹参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即便是有史可寻的人物、事件有很多,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可能原本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却让后人产生了无数困惑。别说是国外的种种难以回答的问题了,单说我们国家都有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准确的回答。比如历史上很多帝王称帝之路,很多都是很迷糊的、不可信的,因为称帝很多时候意味着阴谋,许

  • 曹参当相国时胡吃海喝,为什么还能被世人传颂呢?

    历史人物编辑:玉洁都生活记标签:曹参

    曹参当相国时胡吃海喝,还能被世人传颂,这是因为他为主上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跟随主上出生入死,推行无为之治,大多都是为百姓考虑。对于选官也是根据人品来选,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随便选拔人才。在那个年代能被世人传诵千年,一定是做了很多亲民的好事情。其实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在萧何去世以后,他才继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