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道德,似乎在当下的社会不值一提,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步步紧逼,人们所有的行为都只围绕利益。但仁义真的没有用处了吗?我们看看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天差地别的遭遇,就会明白,做人还是要讲仁义!
刘备和吕布二人身上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他们二人都是边地出生、长大,都比较勇武善战。对,你没看错,刘备也是勇武善战的。据《英雄记》记载,公元195年吕布到徐州见到刘备后,对其非常尊敬,对刘备说:“我和阁下都是北疆边境的人。我杀了董卓东出,关东诸将却没有一个接纳我,都想要杀了我。”并请刘备坐在帐中的床上,令妻妾向刘备行礼,酌酒饮食,称刘备为贤弟。
但刘备与吕布却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同点:刘备讲究仁义,吕布见利忘义。也因为两人的不同之处,两人的人生际遇、命运也变得截然不同。
我们先说说刘备,自黄巾起义爆发,刘备起兵以来,他先后曾经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这六人中,除了公孙瓒和刘备有过同窗的情谊,其他人和刘备谈不上什么交情。但他们每个人都把刘备奉为上宾,不管是不是发自内心,都非常尊敬刘备,给粮、给钱、给兵,陶谦临死甚至都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
分析刘备受到礼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刘备骁勇善战,手底下也有一帮人一直跟随,各路势力都希望能够利用刘备为自己征战,提供帮助;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刘备有仁义之名。虽然公孙瓒、吕布、袁绍等人先后败亡,但和刘备的关系都不大,刘备没有做出不利于他们事情,因此大家都相信刘备的人品,刘备来投总是有好处的。
而反观吕布,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诛杀董卓后离开长安“关东诸将却没有一个接纳我,都想要杀了我”。吕布先投靠袁术,但因袁术不满他自恃有功而十分骄恣、恣兵抄掠,所以被拒绝。吕布自认为杀了董卓,是替袁术报了灭门之仇,但吕布不知轻重,被袁术赶走。
后来吕布改投袁绍,帮助袁绍打败了黑山军张飞燕,但吕布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仗恃自己的战功,再次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答应,而吕布手下的将士也时时抢劫、掠夺,袁绍开始疑恨他。最后,袁绍决定派人除掉吕布,幸亏吕布比较警觉,逃到河内与张杨联合。陈宫、张邈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最终吕布没能守住兖州,被曹操击败。
吕布前往徐州投靠了刘备,刘备接纳了吕布,结果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的时候,趁机夺了徐州,这实在有点不仗义。后来刘备投靠曹操,一起进攻吕布。吕布被擒后对曹操说:“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天下可定!”曹操颇为心动,但刘备在一旁说:“明公你忘了丁原和董卓的下场了吗!”最终,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后世民间为何会推崇刘备,恐怕不仅仅是《三国演义》的功劳。刘备的仁义是真实的,不是虚伪的,并不是假仁假义。后来者只能从史料中研究,而当时的各路枭雄和吏民百姓却是直接接触刘备的,他们的选择证明了刘备是一个值得让人信赖的人。
仁义、道德的力量有时候是无形的,刘备和吕布截然不同的遭遇,就是最好的明证。刘备最终成为蜀汉开国之君,流传千古;吕布却早早一命归西,留下身后恶名。口口相传之下,尽管过去了接近2000年的时间,人们提起刘备就会想起“仁义”,提起吕布却只有“三姓家奴”、“见利忘义”。做人,还是要有底线,要讲仁义!
研究了解三国历史,一套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必不可少的,让你发现历史真相。这套书我一直在读,包装精美,内容详实,值得放在床头常常翻看一下。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