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这个人不简单。不要看他老,按照史载他交付徐州给刘备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有句老话叫“人越老越狡”,陶谦就是这样的人。
事情发生在汉朝末年三国初期,正是诸侯征战的大乱之时。陶谦为了交好曹操,派兵护送曹操一家老小。可是部将看见曹操家眷带了很多钱财,便杀光了曹操一家,逃跑他乡。
曹操一听,全家老小都死光了,登时大哭。这个“哭”有两种含义:第一:确实思念家人的肺腑之哭;第二:借哭这个名义,兴兵报仇,名正言顺。
打战出兵,一定要有名头,而且这个名头要正大光明。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打着天子的旗号征伐各路诸侯。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就算攻打实力大的诸侯,至少其他人不会贸然来救。
这陶谦一听说这个事,气得大骂,但已经成了事实。曹操已经起兵,两天就可以来攻打陶谦的领地徐州。
怎么办呢?陶谦就向各路诸侯求救。可是各路诸侯因为曹操是因为家人被害来攻打,都不肯相助。这说明了什么呢?陶谦的人缘很差。倘若人缘好,那么多诸侯,总有几个来相救吧。
这陶谦想来想去,只有向孔融求救。那孔融了不得,孔子的玄孙,以儒家卫道士名扬天下。陶谦使者把信一递,那孔融犯难了。他是个文官,不会打战,何况没有多大实力。
可是陶谦不怕他不发兵!为什么?你孔融不是儒教的卫道士吗?儒教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现在曹操破坏纲纪礼法来打我,你怎能够见死不救呢?
陶谦的老奸巨猾,首先用在了孔融的身上。
那孔融接到信,真真就像接到了一个烫手的热山芋,心里暗暗地大骂陶谦。可是为了维护卫道士的形象,他真的不能够拒绝。
想来想去,那位儒教的卫道士居然也想出来一条妙计。
请刘备去救陶谦!
这刘备崭露头角刚刚出名,正想着如何名扬天下,忽然接到孔融的来信,登时内心狂喜。
刘备为什么狂喜?
这就和陶谦所谓的三让徐州有了很大的渊源。
刘备想出名,非常渴望,每日睡不着觉都在想。就像我们今天开公司做生意,巴不得一夜之间变成马云、巴菲特。
孔融的信,给了刘备一个名扬天下的机会。
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否也在等待这样的机会?
幸运的是,刘备抓住了这次机会,而且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刘备刚出道,完全没有丁点儿实力。
正因为没有实力,他依托公孙瓒门下。
他渴望出名,接到了孔融的信,当着使者的面,压抑住内心的狂喜,很从容地说到:“啊呀,孔太守还知道世界上有刘备这个人哪?”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刘备太想出名了,以至于带着两员猛将关羽、张飞,加上自己也是猛将,却在世上阳痿,发挥不了。
他马上去找公孙瓒,借了三千兵。他最厉害的一招,是向公孙瓒借来了赵云赵子龙。
这就是刘备的长处,他看人的眼光非常准确。
赵子龙、关云长、张翼德三个人,当世勇将,武力值在三国时期排名前十位。他们三个率领三千军士杀向徐州,就像出闸的老虎、深海的蛟龙。
刘备一战成名。
这陶谦看到曹操退了兵,心里总算舒缓了一口气。原本他没有抱多少希望,孔融派兵来救。何况就算孔融来,也不是曹操的对手。
忽然之间,来了四条蛟龙,怎么不欣喜若狂。
当天召开庆功宴,为这四人庆功。酒宴正大家高兴时,陶谦捧出太守印信,要把徐州让给刘备。
刘备愕然。
因为陶谦的做法,是刘备绝然没有想到的。其实不只是刘备,就是现在科学时代的我们,帮助了一个人,突然他要把家产、公司都送给我们。我们敢接吗?
但是刘备毕竟是英雄,他拒绝了。
他拒绝,不是因为不敢接太守印信。是因为他的实力还承载不了一个太守的地位。
徐州太守,就是一方诸侯。而且今日的徐州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北接山东枣庄,南跨南京无锡,东西淮海,自古到今就非常富有。
刘备的三千兵力,包括赵子龙,都是找公孙瓒借来,这是要还的。一旦还回去了,刘备就只有三个孤家寡人,怎么能承载保卫徐州的责任呢。
正因为刘备是英雄,他看穿了陶谦的用心。陶谦是故意如此做:
第一:试探刘备,是不是想趁这个机会,夺取徐州;
第二:让刘备留下来保卫徐州。因为曹操虽然退兵,绝对会打过来。
人心如狐,越老越狡!
事实证明,陶谦就是这么想的。
历史上没有三让徐州的故事,那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为大汉王朝的脸上贴金。
陶谦将徐州交付给刘备,不叫“让”,叫“交付”。
我们就要明白,为什么要交付给刘备,而不是交付给自己的两个儿子。
陶谦为人油滑,才在大汉王朝的政治旋涡中运作得游刃有余。可是两个儿子不争气,甚至于比花花公子还要差。徐州没有大将,连二流的将领都没有。徐州能够被陶谦统治多年,这就证明了陶谦的老于世故和治理有方。
徐州还有几个文官,勉强可称为二流谋士,比如糜竺、陈珪陈登父子。这些谋士治理州府还不错,行军打战那简直就是白痴。
如果曹操再打过来,又没有救兵来救,到时候怎么办?拱手把徐州奉献给曹操吗?不,陶谦绝不会愿意。
谁来守徐州?怎样守?这是横亘在陶谦心底的秘密。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喔,不不,掉下个刘玄德。
陶谦的如意算盘打得好,却不知刘备也精明。他一看刘备拒绝了,便改口请刘备保卫徐州,不要离开。刘备顺势答应留下来。
刘备真想留下来吗?真的!一千个一万个想留下来。
因为他没有地盘!没有地盘,就没有赋税收入、没有人口征兵、没有粮草保障。乱世之中,他要学习曹操屯田(请参考拙作《学习曹操屯田,经商开公司一定成功》),先丰富和壮大自己的实力。
可是他不能心急,他更不能让人看穿他想要徐州的野心!
这就是陶谦三让徐州的真相。
一年后,陶谦六十三岁,忽然染病,自己想着就要死了。罢罢罢,儿子又不争气,把徐州交给儿子也守不住,还是给了刘备吧。便让糜竺和陈登来议决这件事。
刘备这一年呆在徐州,没有白呆。他爱民如子,深得舆论的好评。所以糜竺和陈登都建议陶谦就这么办。
请注意,这是第二次交付徐州,没有三次相让。因为交付不久之后,陶谦就见马克思去了。
这次刘备没有推辞。是他的心改变了吗?
是的!
刘备已经取得了民心、取得了官吏的认可。有了这两样的基础,刘备就可以在徐州得到稳固的地位,不怕有人抢他的地盘。
就像打战,一定要有名头。而陶谦要死了,他不得不让刘备来做徐州牧(徐州太守),并且给朝廷上表。
刘备名正言顺,当上了徐州最高长官。
曹操竹篮打水一场空,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蹲马桶,气得屎都拉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