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武传:苏武一生的坎坷

苏武传:苏武一生的坎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忘的历史 访问量:2550 更新时间:2024/2/12 18:14:21

武,字子卿,年少时就凭借父亲的官职显赫做了官。【但是人家并不是纨绔子弟。】

汉朝有规定,凡是在2000石以上的职位官员都可以包弟子一人做郎官。

那么。苏武就是在父亲的委任下成为的郎官。况且他们兄弟三人之后也都从事侍奉皇帝的官职。这乃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等到苏武业绩上来时就渐渐受到重视,职位改为栘中厩监。【也就是管理马马厩事物的官员。但是大家不要误认为那是马夫,他是管事的官员,不是管马的官员。】

因为苏武受到重用,所以才有后来决定让苏武作为使者以汉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与其是说是汉武帝留匈奴使者不如说是为了扣押匈奴使者。因为在当时匈奴人也扣押了在当时汉朝使臣路充国等人。

在天汉元年匈奴那边刚刚立一个新王,。匈奴统治者单于认为政权不稳再加上害怕汉朝在此搞偷袭,于是乖乖认怂,开始对汉朝毕恭毕敬俯首称臣。

并且还把汉朝使者送回去了。汉武帝很是高兴。

汉书载:“武帝嘉其义”

也就是说,汉武帝对(单于)这种做法十分满意。于是就决定派苏等人出使匈奴把匈奴使者送回去。苏武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出发了。好巧不巧,当苏武刚要离开的时候。被匈奴给扣押了。而原因就是当苏武要离开之时。缑王和常在匈奴中发生谋反与叛乱。暗地里。缑王想要挟持单于的母亲。因为他早已经和昆邪王归附了汉朝。而虞常的目的是为了射杀卫律。卫律本是汉人,因与匈奴交战失败投降,成为匈奴的亲信。虞常知道此时此刻汉武帝听说自己的忠臣卫律背叛了自己投降匈奴,十分愤怒。虞常想要杀掉为汉武帝杀掉他(卫律)作为一个交易来以求获得宽恕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因为虞常也是汉人,也是由于打仗败于匈奴之下。投降归匈奴。但他希望在汉朝弟弟和母亲能够在汉朝过上好日子,所以有了交易。这笔交易也就正是和苏武带来的副使张胜一起谈的的。并且张胜还答应了虞常如果事成之后定会向汉武帝禀报。

此时此刻张胜就与虞常有了勾连。这么一整,苏武也同时被牵扯出来。一个月之后。

匈奴内部发生了战乱虞常等人谋反如期的进行了。可由于有人告密,不久谋反被粉碎。等到供词期间,虞常就将与张胜有交易这件事情供了出来。苏武也自然而然也被拉了出来。匈奴首领单于十分生气,要治苏武的“罪”。可是苏武毕竟是汉来的使者,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恢复两国的邦交,杀不得呀。那么杀不得怎么办?有一个办法,那就先扣着他,让苏武归降于匈奴。

可匈奴,偏偏低估了苏武。苏武正是由宁死不屈的气节而著称的。他们用恶劣环境去折磨苏武,但是苏武却没有屈服,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吃毛毡,在冰窖里,忍辱负重,面对罚酒不吃,敬酒不吃的苏武匈奴对他没有办法,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让他去牧羊,告诉他“羝乳乃得归”【等到公羊下了小羊,才放他回去】朝朝暮暮手持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期间,苏武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在他出使奴后的一年,他的弟弟苏贤自尽,原因竟是因为苏贤并没有抓到皇帝让他抓到的人,害怕畏惧皇上于是选择服毒自杀。他的大哥早已在为皇上做事而死。她的妻子已经改嫁给别人。母亲也已经去世了,他的孩子已经不知所踪。但是此时此刻他,依然没有一丝的去投奔匈奴的想法,内心仍然怀揣着自己当时的初衷。生是汉家的人,死是汉家的鬼。

再后来,汉昭帝年间匈奴与汉和亲,两国关系逐渐融洽。汉时让他们放了当年被扣押的苏武等人使者。他们(匈奴)谎称已经死了,但是,不久之后汉时遇到了常惠,他把这些年在匈奴的情况说了一个遍,然后并且确信认为苏武等人确实还在。匈奴不得不承认苏武确实在。于是不得不就放回了他们当时苏武回到了汉朝的时候,她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老人。持节杖上的节结早已脱落。

在匈奴关押期间苏武,也受到许多威逼利诱。先是卫律恐吓,后是李陵的劝告,都没有让苏武动心归降于。卫律吓唬苏武说:“你也应当相坐一同治罪”,苏武却不慌不张,大义凛然说道:“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此事。又不是他的亲属,谈什么连坐一同之罪呢。】随后卫律,用刀比划要杀掉苏武,可是,苏武却是还一动不动,随后苏武开始大骂他对待汉朝不忠不孝,背叛上主。背弃恩德。

最终也没有劝降苏。到后来苏武被发配到北海牧羊苏武养大的羊也都卫律派人偷走了,但即使生活这样的窘困,即使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他依然坚守自己归汉的信念。

既然罚酒他不吃就再让他吃敬酒吧。匈奴派使者,李陵,来劝降苏,李陵,原本与苏武,关系甚好,。在汉朝两人均是皇帝的侍从,可在天汉二年,他率领部队抗战匈奴,可不料援军未到,失败投降。李陵告诉苏武,当他投降的时候,他自己,满脑子都是“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十分的难过,十分的忧伤,自己都觉得自己对不住汉朝,李陵,又对他诉说:“当时我不投降的心情你怎能超过当时的我?我现在都已经投降了,那你还有什么顾虑呢,我的老母亲也都在牢里受的罪,但是如今的我在匈奴这里拥有的都是使我能够忘掉痛苦的。况且如今的陛下已经年事已高喜怒无常时不时都要定罪。而且滥杀无辜大臣回去那里。又何必呢”况且你的家人早已离世,你已经守寡孤独了。但是苏武并没有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父子兄弟有这样的功德完完全全是以让了皇帝的赏识。认为他们兄弟三人为陛下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臣子侍奉君主就应该像儿子侍奉父亲样。儿子为父死没有什么遗憾,愿意许身报国,怀着赤胆。速度在后来的确做到了,他为汉朝守住了气节。

苏武归来后的二年果真就拥有了麻烦,上官等人开始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连坐而死,那么也免不了对苏武的影响过了几年,汉昭帝去世,苏武用最后的挣扎挽救了自己——那就是谋立储汉宣帝,这件事最后也是很成功的,被封爵为关内侯,汉昭帝在自己的遗言也提名苏武,他有两大好处,他知道并熟悉朝中制度,二,他出使不辱使命,自己父亲的遗言,都这样称赞苏武的为人,想又是为自己而赢得皇位的人,应该好好赏赐苏武,于是不久之后又被封为右曹典属国,由于苏武以节操显著而闻名,号称他为祭酒。优待时常常赏赐钱财,苏武家内绝不留下,而是都捐给了故人。

苏武出使匈奴19年,须发尽白归来时人们称赞他,到了后来苏元他的儿子参与了谋反。苏武的名声一落千丈,被当大众所唾弃。关键他抓住了救命稻草,被平反昭雪,赢得回了名声。许多人对苏武都是毕恭毕敬,像皇帝的父亲,皇帝的舅舅。在当时在位的丞相,御史大夫等等,都对他敬佩有加。

在苏武年老之时,有人问他是不是在匈奴那里有孩子呀?苏武这才交代他和匈奴中一妇女生有一子,希望能够把她接回到这里,皇帝答应了他的话,当他儿子回到了汉朝也被封为了郎官,又让苏武的弟弟儿子当了右曹,

最后的最后,苏武,终。

结束了这坎坷的一生。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关注评论或转发,谢谢大家

标签: 苏武

更多文章

  • 苏武传中为啥没写苏武吃羊呢,难道是没带孜然?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苏武

    大家好,欢迎来到二胖聊历史,近日读了苏武传,其中说到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在北海放羊,渴了就吃雪,饿了有时候还吃老鼠,二胖不禁想问这家伙干嘛不吃羊呢?回头认真想想,这个事情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因为民族国家尊严。人家是汉代的使者,他的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且关系到国家层面了。苏武本人对此有

  • 苏武娶匈奴女子、威胁匈奴单于:课本《苏武传》被删改的部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苏武

    我们的课本向来害怕学生们接触到一点不好的东西,比如多少年前的语文必修五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为了让学生们不过早接触到血腥的东西,教材忙不迭地把原文“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改成了“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仿佛这样学生就善良

  • 陈平牺牲2000女子,换来刘邦一命,事后感叹:我家必毁于阴祸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陈平

    导语:秦朝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多年的混战后,逐渐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而楚汉两家中,又当数刘邦的汉势力旗下谋臣如云、战将如雨。细数刘邦手下的谋臣,最为著名的当数张良与陈平。张良属于刘邦创业期就跟随门下的谋士,刘邦盛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陈平则是一个“三姓家奴”,先后归附于魏王、

  • 一代毒士陈平,到底是如何从一介布衣,成长为整个大汉的相国?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陈平

    战国末期,在兰考县的一个偏远村落中,生活着一户姓陈的家庭。这个家庭一贫如洗,父母早逝,只剩下两个兄弟相依为命。时值战国末年,战乱肆虐,人们生活在战火纷飞的阴影之下。因此,这个普通的家庭并未引起周围人的太多关注。然而,命运却对这个家庭进行了特殊的安排。兄弟俩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拥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无

  • 陈平“六出奇计”不差于张良“六献奇谋”,为何历史地位却远逊?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陈平

    陈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他自投靠刘邦以后,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六出奇计,屡建功勋。然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是汉丞相、开国功臣。而反观张良,不仅是“汉初三杰”之一,在武庙中独占一档,武庙亚圣,还被世人誉为“千古第一谋圣”,他的谋略水平、历史功绩真的远超陈平吗?为何陈平的历史地位远逊于他?陈平的

  • 陈平居家时盗嫂做官时贪污,刘邦为何敢信任他,对他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陈平

    刘邦说:“我能夺取天下,是因为我能重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话虽是这样说,刘邦即皇帝位后实行分封,赏赐最多、封地最广的是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刘邦在楚汉战争时期,最信任的是张良、陈平、郦食其三位谋士。刘邦坐稳皇位后,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接连因谋反而被诛灭;萧何因“为民请苑”被抓进过监狱;樊哙带兵伐

  • 善恶终有报,陈平献计害死韩信,最终陈平后代遭报应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陈平

    如果我们说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刘邦应该可以排上。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基层皇帝,建立了汉代,统一了中华文明。然而,对这个人也有许多批评。在中国历法中,不乏皇帝杀功臣。特别是在汉初,这种情况一再发生。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基本上都被杀了。就连像张良这样的谋士也隐居起来。在西汉开国战争期间,陈平

  • 善用阴谋得陈平为何有“贤相”之名?原来是吕后的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陈平

    前言陈平做事的时候善用阴谋诡计,但是最后却留下了“贤相”的称号。刘邦当时推翻强秦,除了自己很有能力以外,身边还有能人的帮助,当时他最强的对手就是项羽,连个人的斗争中,刘邦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陈平在一旁出谋划策。他很善于使用反间计,让两个良将失去了项羽的信任,还很成功的让项羽损失了一个核心成员。刘邦

  • 陈平为什么敢娶一个已经克死五个丈夫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陈平

    -壹-一个女子的丈夫死了,她会难受,人们会同情…当该女再嫁之后,丈夫又死了,她会更难受,而人们在同情的同时或许还会若有所思…但如果该女再次嫁夫,而其丈夫再次不幸罹难呢?届时该女恐怕就不止难受而是要害怕了,人们也恐怕不是若有所思而是直接要给其冠个头衔了…克夫!这个看似迷信却至今令人不敢不信的东西…由是

  • 陈平:关于缔造学生幸福元素的思考

    历史人物编辑:校长传媒标签:陈平

    【陈平专栏】关于缔造学生幸福元素的思考原创作者|陈平(广东省中山市民众街道 浪网小学) 教育是幸福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接受教育的幸福感问题。幸福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学校应该注重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幸福感,学生幸福元素缔造是培养小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途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