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能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后来的汉武帝,离不开馆陶公主的大力推荐。她想通过联姻的方式,将自己女儿推上皇后的宝座。在被栗姬拒绝后,小刘彻就成了馆陶公主理想中的女婿。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对于她是如何选中刘彻的过程,描写得都极为简略。好像除了太子刘荣,馆陶公主理所当然的就应该选择刘彻。要知道,除了刘荣,汉景帝还有十三个儿子。她怎么就能这么“精准”地锁定到刘彻身上呢?
1、馆陶公主的政治智商不一般,对十三个皇子必定做过一番比较
在对政治的敏感度方面,馆陶公主一点也不逊于自己的母亲窦漪房。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刘武死了以后,汉景帝为了安抚窦漪房的伤痛,找姐姐来商量对策“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在汉景帝朝,诸侯的分封是顶天的大事儿,也因此爆发了七国之乱。这本应该是朝堂上重点讨论的议题,现在汉景帝居然先和姐姐商量起来,足以证明:汉景帝非常认可馆陶公主的政治智商。既然长公主的政治智商不一般,那么,事关储君之位、女儿的前途,她在人选问题上必定慎之又慎。
根据《汉书景十三王传》的记载,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分别由六位嫔妃所生:
栗姬,生三子,其中皇长子刘荣为太子程姬,生三子贾夫人,生两子唐姬,生一子王娡,生一子,后来的汉武帝刘彻王娡的妹妹王夫人,生四子
第一,馆陶公主与栗姬已经翻了脸,那么,栗姬其他两个儿子也就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了。
第二,程姬生的三个儿子都各有缺陷。一个口吃难言,会影响国家形象;一个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无法生育;唯一一个正常人,还只是崇尚武力,非储君之才。
第三,贾夫人的两个儿子,一个为人奸佞,屡犯国法;另一个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的先祖。他一生纵情声色,无心朝堂之事。
第四,唐姬生的儿子是长沙定王刘发,也就是光武帝刘秀的先祖。从刘发被分封到当时偏远的长沙就能看出来,汉景帝并不喜欢唐姬母子。
第五,王夫人四个儿子的年龄都比刘彻小,此时的汉景帝并没有立皇后,全部皇子都属于庶出,根据立储原则:无法立嫡,就只能立长。
根据以上的分析,汉景帝多数的儿子们太不争气,馆陶公主选择刘彻当女婿,也实属无奈。不过,这个未来女婿却有一个极为不简单的母亲。
2、皇子要有储君之才,皇子的母亲也得有过人的能力,这才能把栗姬斗倒,太子废掉
馆陶公主最终选中了刘彻,也跟他的母亲王娡有关。说起王娡的身世,可不一般。她的母亲叫臧儿,是当年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荼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就是燕王,刘邦得了天下后,依旧是燕王,绝对的一方霸主。受家族遗传的影响,母女二人都有相当强的政治手腕。王娡入宫前已有婚史,并育有一女。但依旧能得到汉景帝的宠幸,并生下一子三女。馆陶公主想必也是看清楚了这一点,毕竟,争储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事实最终证明,馆陶公主没有看走眼,在斗倒栗姬的过程中,王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荣被废源于馆陶公主不断地在汉景帝面前说他们娘俩的坏话,但王娡在暗中的发力也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最终使得汉景帝下决心废掉刘荣,就是王娡的一次“神助攻”。
根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在汉景帝已经对栗姬有了意见后,王娡就暗中指使一个朝中的太行官,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这一下,可彻底惹怒了汉景帝,当即杀了这个太行官。接着,就把太子刘荣废了。要知道,在历朝立代,谈论立储之事都是大忌。因为,皇帝最忌讳皇子和大臣结党营私、图谋不轨,这本身对皇帝就是个威胁。而太行官主管朝廷礼制,对这种忌讳再熟悉不过了,可他宁可死都要上这样的奏章,只有一种可能:他是王娡养的死士。从这一点来看,这个女人的心机真是深不可测。
结语
馆陶公主最终帮助刘彻当上了太子,虽然,她的女儿下场并不算好,可在选择合作目标的问题上,其眼光和手段还是非常独到的。所以,无论馆陶公主带有多少个人目的,汉武帝能成就一番伟业,都必须感谢他这个姑姑。
【参考书籍】: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