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者看来,孙权此举算不上忘恩负义,反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妥当决定。编者为何要如此说呢?下面请听编者详细道来。《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即位后尊其父孙坚为吴国武烈皇帝,尊其母吴氏为吴国太后{孙坚的皇后}。反而是让位于自己的兄长孙策,孙权只追封了长沙桓王。
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做出了一番评价:孙氏之所以能割据江东,全靠孙策打下的基业。孙权没有追尊兄长为帝,只封兄长为王,封兄长的子嗣为吴侯{孙绍},实在是有些吝啬{文言文翻译了一下}。昔年孙策身死时,因其子孙绍年幼,孙策便选择,由其弟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汉礼沿袭自周礼,而周礼明确规定,爵位应该由嫡长子来继承。换言之按照当时的礼法,孙绍的继承顺位应该是排在孙权前面的。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孙策只好让成年的弟弟孙权继承爵位{江东基业}。这就是说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合乎人情但不合礼法。随之孙策的长子孙绍,便会对孙权的王权构成威胁。
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孙坚},可以强调孙权继位的正统性。如果追封兄长为皇帝{孙策},不也是强调了孙绍继位的正统性了吗?一国不可以有二主,孙权必须利用追封一事,区分出自己与孙绍的君臣身份。换言之孙权不追封兄长孙策为帝,是防备着孙绍借皇帝子嗣之名作乱,威胁自己的统治。孙权封兄长孙策为王,封孙策的长子为侯,其实是将孙策的后裔,划成了皇位继承人的旁支,预防忠于孙策的旧部拥护孙绍,对自己构成威胁。
孙策真的很担心孙绍对自己构成威胁吗?咱们来看看孙策逼死的一个人,就能知道答案,此人便是陆逊。明面上陆逊是东吴后期的大都督,私下里陆逊还有另一层身份:孙绍的妹夫。吕蒙在世时,曾多次向孙权举荐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更是成为吴国,对抗蜀国、魏国的头号大将,在军中威望极高。经历多场战事,屡建奇功的陆逊,终于让孙权有所忌惮。因此随后孙权便夺回了陆逊掌握的兵权,让陆逊出任东吴丞相。到了三国形势趋于稳定的中后期,陆逊在孙权眼里失去了利用价值,剩下的只是对自己的威胁{孙绍的妹夫,在军中威望极高}。
作为江东世家大族,陆逊和其家族的姻亲,都身居要职。这就是说,作为先帝之子的孙绍,因为陆逊,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势力{陆逊家族的姻亲}。就在孙权十分忌惮陆逊时,陆逊还做了一件错事。陆逊勾结好友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拥护太子孙登{孙权的子嗣}。这可就犯了孙权的忌讳:孙权还活着,陆逊就勾结党羽拥护太子孙登,你让孙权作何感想?这里不得不提到朱据,陆逊是孙绍的妹夫,而朱据又是孙绍的亲外甥{孙绍妹妹和朱治所生之子}。孙权会怎么想?孙权必定会认为,是孙绍在利用陆逊、朱据拥护孙登争权,让自己父子祸起萧墙。
因此孙权才会在逼死陆逊,废除孙登的太子之位后,改立幼子孙亮为东吴新的储君。换言之,这就是孙权在剪除侄子孙绍的党羽。孙权临终前为幼子孙亮,选择的托孤之臣是谁呢?是非江东本土士族出身的诸葛恪。
结束语:可以想象孙权追封兄长孙策为皇帝,就等于是给了孙绍皇子的身份。孙权在世时还能压制孙绍。等到孙权去世后,孙绍会不会利用陆逊、朱据夺走孙登的皇位呢?因此孙权才会只追尊孙策为长沙桓王,并剪除孙绍的党羽:除掉陆逊。后来孙绍病逝,其子孙奉承袭虞侯爵位。孙奉死后,孙绍的孙子孙皓又继承了虞侯爵位。不想后来的虞侯孙皓,竟然在东吴境内散播流言称:孙绍和孙奉理应是东吴皇帝。
正是因为这则流言,孙皓才被当时在位的东吴皇帝降诏诛杀。由此可见孙权只追尊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从虞侯爵位传承三代来看,孙权还是善待了孙策的后人。如果不是孙皓散播流言,说不定虞侯爵位还将在孙策一脉长期传承,直至与东吴国柞共同消亡。只是可怜了,为东吴屡立战功的陆逊,他却因卷入皇帝与储君的争权风波,被孙策逼死。{陆逊娶的孙绍妹妹是改嫁,孙氏:先嫁顾邵,后改嫁陆逊}。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