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年,孙权正式成为了皇帝,史称武大帝。在登上皇帝以后,就进行了封赏,对于他的兄弟以及母亲,都进行了追封。
据史料记载,孙权为什么在成为皇帝以后,只追封孙坚为王,却不封同样有功劳的孙策为王,这是什么样的一种行为呢?
200年,曹操和袁绍相持在官渡,而在南方的孙策准备迎汉滴。但可惜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出发,孙策就受重伤了,不久,就因为伤势过重而去世了,接着孙权就接过了江东的领导权,他在父亲以及长兄的基础上,用心的进行治理,管理国政,奠定了东吴的牢固地位。
而在孙权成为皇帝以后,就封了自己哥哥的儿子为吴侯。对于孙权的这一个举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看来江东的记忆大多都是孙策打下的。他对于江东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功劳,但孙权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尊敬,只是封他的孩子为侯,从道义上讲,是太过于吝啬了。那么孙权的处理真的有那么不妥吗?
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先说他之所以不封孙策为帝的问题吧。我觉得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孙策还有后代。你们想想看,要是孙权成为了皇帝以后,孙策又被追封成为了皇帝,那么孙策的儿子岂不也是皇子了,而且按照继位得顺序,哥哥死后的继承人应该是弟弟的孩子,他辛苦的经营着,死后却被其他的孩子继位,他当然不会乐意了。
除了他的私心以外,我认为他之所以风孙策的儿子为侯,也是一种保护性措施,即是对自己孩子的保护,也是对孙绍的保护,怎么说呢?既然孙策被追封为了王,是害怕孙绍成为皇子,有可能会危害自己孩子日后的统治,但如果孙少背封为王,地位很高,也会威胁到自己孩子的统治。
为什么说这也是对孙绍的保护呢?孙权在去世以后,吴国历任了两个皇帝,在其中一个皇帝死后,因为需要年龄比较长的君主,所以孙皓又成为了帝王,但他在成为皇帝以后,却爱好杀戮。于是,在民间不知怎的就慢慢流行起了孙奉可能要成为皇帝的谣言,在听说以后,孙奉立即就被处死了。
他只是一个候补位置,比很多皇子的地位还要低,只是被民间这么认为,他就被杀死了。那么,如果他成为了王的话,地位就更高了,也更容易处在舆论的风口之中,说不定到时候就因为被皇帝过分猜测而死。
在我看来,他们两兄弟是很融洽的,孙权也不会不想给一个孙策一个很好的名分,不会小气的不给哥哥的后代,自己的侄子更好的待遇,他并不是忘恩负义,只是以他的智慧,在封赏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虽然这些都是猜测,但我相信他当年肯定有过一定的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