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沮授这四个计谋,本来能把曹操逼入绝境,袁绍却全没采用!

沮授这四个计谋,本来能把曹操逼入绝境,袁绍却全没采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趣评读史 访问量:414 更新时间:2023/12/7 6:14:23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才在出仕之前,必然会先挑选一个靠谱的君主,这样才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志向。东汉末年,袁绍是十八路诸侯中实力最强、名誉最好的诸侯,袁绍凭借他的身份地位,自然能吸引到最优等的人才来投奔。

袁绍帐下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这是他能迅速称霸北方的原因所在。袁绍帐下也有很多厉害的谋士,沮授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袁绍与曹操交战时,沮授替他出了四个计谋,本来能轻易把曹操逼入绝境,袁绍却全都不采用,最终错失了所有良机而被曹操反杀。

第一计:挟天子以令诸侯

沮授本来是冀州牧韩馥的手下,韩馥把冀州牧让给袁绍后,顺带着把冀州包括沮授在内的人才也转让给袁绍了。沮授见袁绍的第一面,就向他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他是三国时期最早提出这一计谋的人。

袁绍统一黄河以北之前,实力不强,野心也没那么大,当时他对这个计谋十分认同,计划剿灭公孙瓒后再把天子迎接到自己的地盘——邺城。可等袁绍剿灭公孙瓒后,独霸北方,就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所以迟迟没接回天子。

汉献帝逃离董卓魔爪,回到洛阳后,沮授立即要求袁绍把汉献帝接来,郭图等人反对到:“接回汉献帝,等于给我们自己接回个祖宗。如果汉献帝过来后经常给我们下命令,我们若是听的话,很多地方就要受制于他;若是不听,则有忤逆天子的恶名。不能接过来,否则容易‘里外不是人’。”

袁绍站在郭图等人一边,不仅不接回汉献帝,还计划自立为帝,他安排了一次酒宴,让说客在宴会上宣扬“袁氏应该代替刘氏当天子”,结果在场的将领们怒不可遏,纷纷要求袁绍把这个“妖言惑众”的说客处死,袁绍只能把这个替罪羊处死。这样一来,袁绍既错过了接回汉献帝的时机,称帝的计划也告吹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控制了汉献帝,经常用汉献帝的名号给袁绍下命令,袁绍既不想受曹操摆布,又不敢忤逆汉献帝的命令,这搞得他很是恼火。袁绍又想着和曹操协商把汉献帝迁到两方地盘交界处,可曹操死活不同意,于是袁绍决定攻打曹操,抢回汉献帝。

第二计:早立嫡子

袁绍打败公孙瓒后,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当时袁绍正值壮年,却要提前把自己的家产给分掉,他让长子袁谭管理青州;让次子袁熙管理幽州;让女婿高斡(读“高卧”)管理并州。

沮授就劝他说:“这样做的话,我方将来一定会内乱!不如早点确认继承人,让没有被立为继承人的儿子早点断掉继承家业的念头。”袁绍不仅不同意,还狡辩道:“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有展现能力的机会,这样我才能判断谁的能力最强。”

后来袁绍撒手人寰没多久,他的儿子们就各自占山为王,袁氏陷入了内乱,最终被曹操轻松消灭。

第三计:师出有名

袁绍部署攻打曹操的计划时,沮授站出来阻止他说:“如今曹操借着天子的名号行事,我们若攻打他,就等于是要与天子开战,这样一来我们就成了叛军,此事万万不可为!”

沮授建议,先休养生息、安抚百姓、稳固后方,保持对天子的朝贡,做好天子安排的职务。如果曹操断绝了我们与天子沟通的渠道,我们就可以用“曹操挟持天子、隔我王路”的名义攻打曹操,用这样的名义攻打曹操名正言顺,必然能获胜。

可是袁绍当时与曹操开战的念头十分迫切,所以他无视沮授的建议。结果袁绍顶着“叛军”的恶名强行与曹操开战,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对他极其失望,在官渡决战中,袁绍手下的张郃等将领突然临阵倒戈,反过来帮助曹操攻打袁绍,袁绍的大军腹背受敌,最终兵败如山倒。这次倒戈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袁绍的出兵“名不正、言不顺”。

第四计:避实击虚

白马之战前,沮授就建议袁绍别让颜良出战:“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这是说颜良有勇无谋,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袁绍又没听从,派颜良带兵攻打白马,结果颜良的军队被曹操击败,颜良也被杀死了。

颜良战败后,袁绍派大军追击曹操,让刘备和文丑当先锋部队的将领,结果两人又被曹操击败,文丑也被杀了。颜良、文丑的战死,让袁绍大军顿时士气低落起来。沮授又建议说:“我方人数虽多,兵员素质却不及曹操,不过粮草远远多于曹操。曹操军队虽强,粮食却不充足。此后应该避免与曹操交战,应该与曹军隔着黄河对峙,不出几月,曹军粮食必定断绝,到时候必然不战而败。”

袁绍听完后,既想笑,又觉得气愤。笑话!我带领20万大军攻打曹操5万军队,怎么可能打不过,你既然还劝我避实击虚?

于是袁绍谋求与曹操决战,曹操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他获胜的唯一可能就是与袁绍决战,袁绍反而要舍弃己方的优势帮助曹操获得唯一胜利的机会。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弱小的曹军反杀了袁军,袁绍的霸业就此告吹,没过多久便吐血而死了。

结语

袁曹交战前,沮授在袁绍那边官职很高,负责监护袁绍所有的军队。由于袁绍与沮授理念不合,再加上郭图等人对沮授的诋毁,最终袁绍决定削弱沮授的权力,把军队分成四份,只让沮授监护四分之一的军队。如果袁绍能让沮授监护自己的所有军队,即便是不听从他的所有建议,军队能有沮授这样厉害的人负责,也不可能遭受全面惨败的厄运。

标签: 沮授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手下沮授和田丰?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沮授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沮授和田丰都是三国时期非常优秀的谋士和内政型人才,也曾经在袁绍麾下大放光彩。但是以史为鉴认为他们二人都不算是三国顶级的谋士。如此评价理由也就是二人的最终身死的悲哀之处在于下面三点:一、沮授田丰没有识人之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提前准备。比如戏志才、荀彧、荀攸、

  • 从历史的蛛丝马迹,探寻沮授悲剧根源,袁绍为何突然对他不再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沮授

    #三国风云录#袁绍是三国时期的割据势力君主,他曾经统一了河北地区,拥有冀、并、青、幽四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君主。但是,由于官渡之战一战的失败,使得袁绍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袁绍在和曹操交锋失败后,也因忧病交集而去世。在他死后,由于他废长立幼,又让儿子们各种掌管一州。这使得他的儿子们互相争斗,让曹操坐拥

  • 三国顶级谋士沮授——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沮授

    今天小编来和大家了解一下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三国顶级谋士——沮(ju)授。沮授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曾经评价说“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的大学问家胡三省评价说“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的建议,天下争夺就没有

  • 三国袁绍有个谋士比诸葛亮还强?被世人遗忘的超级智囊沮授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沮授

    沮授,是三国时代袁绍阵营的一位谋士。据史料记载,他曾经为袁绍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并为整个袁绍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大计。也正是在他的战略计划实施之下,袁绍才能以冀州为基础起家,逐步夺取青州、并州、幽州等地,进而攻占和统一,整个河北的地盘…… 然而在整个集团的事业达到巅峰以后,袁

  • 良禽择木而栖,沮授为何不投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沮授

    沮授可以说是袁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纵观沮授提出的各个计谋,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可惜袁绍不采纳。官渡之战后,袁绍狼狈逃回河北,沮授被

  • 沮授、鲁肃、法正在战略上真的能吊打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沮授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凭借隆中对,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然而现在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经常听到有人说沮授、鲁肃、法正在战略能力上能够吊打诸葛亮。他们认为袁绍谋士沮授曾提出疲蔽曹操的战略如果得以实施,袁绍将一统天下,就没有曹操刘备什么事了。他们认为

  • 陈宫、沮授、审配、张任,盘点汉末三国时期那些宁死不降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沮授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便曾经表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代涌现出了许多宁愿奉献出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气节,贯彻“忠义”二字的人物。举例来说,南宋末年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投降蒙元,并创作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

  • 官渡之战前,袁绍谋士分两派,袁绍如采纳沮授田丰的建议能胜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沮授

    #三国风云录#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败给了曹操。因为这场战役,袁绍备受非议。大家对袁绍的战略、战术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接受沮授和田丰的良言相劝造成的。似乎袁绍只要接受了沮授和田丰的建议,就能够打败曹操一样。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看历史上,袁绍和曹操其实是一对发小。他两个人气味相投,都是不

  • 河北多英豪-沮授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沮授

    如果是袁绍帐下的谋士中,田丰是一头倔驴,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管袁绍是什么态度,他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袁绍的错误,希望他可以改进,那沮授,就更像是一位严格的典军之才,又或者说,军师一样的人物,毕竟统帅三军除了谋略,还需要治军严明,进退有据,安营扎寨等一系列安排,自然需要一位经验丰富而又不偏不倚的人来做,田

  • 左慈戏曹:他是三国里的术士,只用一瓶酒一块肉,耍的曹操团团转

    历史人物编辑:刘中华标签:左慈

    这个环节其实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一书当中,演义这东西可信度不高,但是可阅读性还是很高。罗贯中的演义也不是凭空写出来的,也是根据正史的内容。历史上确实是有左慈这个人,只是没有三国演义里面说的这么神罢了。在三国演义当中,左慈是一位道士。不仅可以穿墙入地,甚至是还可以从碗里面钓鱼。他从小就很聪慧,在山里面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