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1年,汉和帝刘肇册立皇后,这是他的第二任皇后,名为邓绥。第一任皇后此时还尚在人世,只不过被打入了幽深昏暗的冷宫。
这是一场后宫斗争带来的结果。
聪慧小女,好学上进
邓绥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而邓禹是汉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官至太傅。
邓绥从小聪明伶俐,古代女性,首要学习的技能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女工活计,即使是王侯将相家的女儿,也要先学女工。可是邓绥对这些女红之类的事情,一律无兴趣,反倒是对诗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邓绥天生就是学习文化的材料,她六岁就开始读各类史书,十二岁便精通《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她的兄长们在老师的专门讲授下,自以为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常常来考妹妹邓绥,没想到总是被邓绥难倒。
邓绥非但不喜欢女红,对一切家务之事都不放在心上(当然有仆人去做),专心致志地学习文化知识,钻研经典著作。母亲阴氏对此非常不满,她是个传统的女性,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操持家务,掌握女红,而不是成天捧书本看来看去。
但邓绥的父亲邓训却异常开明,他支持女儿学习,并与她商议家中事务,听取她的意见,而这位女儿常常能对家族事务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令父亲邓训对她刮目相看。
入选宫廷,身陷宫斗
公元96年,邓绥被召选入宫。
按照汉朝选秀规定,每年挑选良家女子入宫。首选的是三公九卿、世家大族的女子,然后才是民间女子。
每年农历八月,朝廷派遣专人,到符合条件的贵族、民间,去阅视良家童女。年龄在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姿色秀丽、容貌端庄,面相“吉利”的女子。选中者当即坐上车,载入后宫,然后再从中择优,让皇帝“登御”。凡有幸受到皇帝恩宠,就有可能立为妃嫔。
由于每年八月初,是农民向官府缴纳算赋之日,故称其制为“算人”,对农民而言,“采选”实质上是老百姓向帝王贡献的特殊赋税。而对达官贵人家而言,“采选”则是使家族更加辉煌的手段,所以相比农民家庭,他们更愿意让自己家族的女子进入皇宫。
而皇宫从来就不是一块净土,这里充满着女人的激烈斗争。
很不幸,邓绥遇到了。
邓绥十五岁初入后宫时,因其相貌出众,有些鹤立鸡群。
《汉书.皇后纪》记载:“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有着绝色的容貌,邓绥就有了第一张王牌,入宫第二年,就被汉和帝封为贵人。从小的诗书礼仪教育,使邓绥极富涵养,性格温婉,喜欢与人为善,这一点与前朝阴丽华皇后、明德马皇后相仿。邓绥贵人,却从不骄傲,待人接物,礼貌得体,即使是宫中仆人,她也从不欺侮,对他们恩遇有加。
《汉书.皇后纪》记载:“后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仆,皆加恩借”。
邓绥受到汉和帝的宠爱,却从不跋扈:每次宫中宴会,其他妃嫔都身着华丽的衣裳,而邓绥却衣着朴素,不配饰品;每次与皇后一起见皇帝,都是躲在皇后身后,待皇后施礼完毕,她才拜见皇帝;汉和帝有时召见后宫嫔妃,询问后宫事宜,邓绥一定要等到皇后回答之后,再回话皇帝。
这份谦和礼让、严守法度的作风,深得汉和帝的赞许,渐渐地汉和帝的心,被邓绥拴住,阴皇后受到了冷遇。
皇帝的“移情别恋”,令阴皇后心生怨恨,本来也属正常,但她不应该施行巫蛊之术,诅咒邓绥,并表示,一旦汉和帝驾崩,她当上皇太后,一定会将邓家满门诛灭。
这份怨恨成为了一种毒药,既侵蚀阴皇后的心灵,也成为摧毁她的罪名。汉和帝不再犹豫,将阴皇后废掉,改立邓绥为皇后。
专权执政,施行德政
公元105年,短命的汉和帝驾崩,年仅27岁。他仅有两个儿子:长子平原王刘胜,身有残疾;幼子刘隆,年仅百天。
此时的邓绥身为皇太后,派人将婴儿刘隆接到宫中,继承皇位,但这个孩子不足两岁就死了。邓太后与哥哥邓骘商量,迎立清河王刘庆(汉和帝兄长,汉章帝的废太子)的儿子刘祜为皇帝,是为汉安帝,年仅十三岁。
对于迎立嗣君这件事,朝中重臣多有议论,认为安帝是和帝的侄子,在和帝尚有儿子在世的情况下,安帝即位名不正、言不顺,更有甚者,有人抨击邓太后是以权谋私,想立幼帝加以控制。
邓太后对这些议论十分震怒,她对这些朝臣给予了严厉打击。后宫的斗争、前朝的争斗,令原本性格温婉的邓太后,性情大变,她变得心肠渐硬,手腕渐辣,只要是不怀好意,站在她的对立面的,都遭到打击,轻责贬官,重则治罪。
如果你要认为邓太后是祸国殃民的女人,那可就错了。对政敌,她无慈悲心,对国家治理,却是兢兢业业,颇有成绩。
严管外戚任用兄弟子侄为高官,但始终都严加管束,邓氏兄弟身居高位,却为人低调,未做过违法的事情。
崇尚节俭如果当初作为贵人,邓太后不尚奢华,有人认为是在做秀,装给皇帝看的话,现在位居太后之位,无人能够约束她,邓太后依然生活节俭,可以看出她本性如此。
《汉书.皇后纪》记载:“后减大官司、导官、尚方、内者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自非供陵庙,稻梁米不得导择,朝夕一肉饭而已。及郡国所贡,皆减其过半。玩弄之物,皆绝不作。”
邓太后将一切奢侈玩物、华而不实的贡品全部禁止,皇室膳食品种缩减,尽可能节省开支。
平反冤狱因政治斗争,前朝对一些皇亲国戚、朝中重臣都有打击,邓太后陆续解除这些人的罪名,让他们重返故乡安居。
赈灾救民汉朝是典型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却常有天灾发生。邓太后关注民生,每有灾害发生,积极减免赋税,并命令有司组织赈灾,救助民众。
重视教育《汉书.皇后纪》记载:“后征诸王子男女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
邓太后将皇亲国戚中的适龄孩子,集中起来,聘请先生,教授知识,并亲自考核他们。
长久专权,遗留祸端
公元121年,长期忧劳国政的邓太后,因病去世,享年41岁,在位二十年。
客观讲,邓太后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在位时国泰民安,本人也严于律己,外戚也未做出格的事情。
但邓太后对权力的掌控,时间太久,汉安帝在十三岁时即位,十八岁时便可以亲政,但邓太后始终未还政给他,直到驾崩后,汉安帝才亲政,此时汉安帝已经二十八岁了。
邓太后未做祸害国家的事,但在汉安帝心中,她却也不是什么好人,她抓住权力不放,是汉安帝耿耿于怀的心病。
邓太后死后,一些小人趁机诬告,说邓太后曾经与大将军邓骘,一起密谋要改立平原王刘胜为皇帝。汉安帝本不是邓太后的亲生儿子,作为侄子,他对邓太后并没有什么感情,而且这位皇帝性格懦弱,无主见,易受小人控制。听到中伤谣言,汉安帝也不细查,便将邓氏一门处理干净,掀起一场皇帝与外戚的血雨腥风,这是东汉王朝立国以来,第一场大规模涉及外戚的内部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