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绩垫底的邓禹,凭什么荣登东汉功臣榜榜首

战绩垫底的邓禹,凭什么荣登东汉功臣榜榜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莲简史 访问量:233 更新时间:2024/1/7 19:54:47

两汉之交,是一个堪比三国和五代的乱世。王莽不得人心的改革,先是引爆了绿林赤眉的炸弹,而后陇西隗嚣、蜀中公孙述等纷纷割据一方,华夏大地再度陷入了战火纷飞的局面。但不同于后世,新朝末年的乱局仅用了十数年便得以终结,而一统之功则归属于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功臣集团。为了追感功臣,刘秀之子明帝刘庄命人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画了二十八位开国元勋的画像,正应天上星宿,是为云台二十八将。

这其中,有平定巴蜀的吴汉,有攻破邺城的贾复,有威震陇西却英年早逝的岑彭,有为人爱戴的“大树将军”冯异……总之都是久经战阵,武名赫赫的大将。可看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似乎并没有如何出彩的战功,那么他究竟为何能高居首席,冠绝群英呢?

不妨看看邓禹年轻时的履历:他十几岁时结识刘秀,与之一起在长安求学;王莽亡身,更始帝刘玄上位,邓禹拒绝征召,而是到河北投奔了老同学刘秀;此后与赤眉作战,因拒绝听从冯异的劝告,打得惨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因此引咎辞职。看到这里,会觉得邓禹无非就是跟随刘秀比较早,战斗能力非但不优秀,而且似乎有点渣渣。那么一向以擅于用人著称的刘秀,为什么看重这位不善于作战的邓将军呢?

01

光武故旧,创业元老

首先要从刘秀的创业史说起。

刘秀早年和兄长刘演带领南阳的宗室子弟起兵,唤作“舂陵军”。这支白手起家的队伍兵微将寡,装备更是寒碜,九五至尊的光武帝,最初竟是骑牛上阵的。为了打开“市场”,舂陵兵主动联合绿林军中的新市、平林和下江三支主力,与王莽的军队展开激战,不仅节节胜利,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

群龙不可无首,为了统一号令,绿林军拥戴西汉宗室刘玄为更始帝。这刘玄自称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论辈分算是刘秀的族兄。无论刘玄还是后来的刘备,说是汉室宗亲,其实根本无稽可查。只要你有能力有手腕,就算是乞丐贫农,也一样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可这刘玄却素来懦弱,在即位大典上接受群臣朝拜时竟羞愧流汗,紧张得无法开口。如此平庸之辈又怎能为人主?

更始元年六月,刘秀率步骑万余人与号称百万的新莽军主力展开激战,于昆阳将敌一举击溃,给王莽敲响了丧钟。正在攻城略地之际,却闻得长兄刘演被更始帝无故杀害的噩耗。心知更始帝是忌惮他们兄弟的实力,刘秀虽然心如刀绞,还是隐忍着没有翻脸。他依从冯异的计策,巴结更始帝的左丞相曹竞,请他劝刘玄允准自己去河北镇抚州郡。获得首肯后,刘秀立即渡黄河前往冀州,并在路上遇到了老同学邓禹。

青年邓禹拒绝做刘玄的官,却到河北投奔实力弱小的刘秀。一方面,是出于两人故旧之情;更重要的,则是邓禹认为老同学有着平定乱世的潜力。史书上写到:邓禹“杖策北渡”,星夜追赶,终于在邺城赶上了刘秀的大队。他劝刘秀:“更始必败,乱世不会止歇。您应当‘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则‘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话正合刘秀心意,邓禹也就此成为其心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刘秀接下来在河北的大小行动决策,都有邓禹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慧眼识珠的邓禹还为刘秀推荐了许多人才,这些人在刘秀打天下的征途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荡平河东,西进关中

灭掉了邯郸的王郎,刘秀算是在河北站稳了脚跟,也就正式跟刘玄决裂了。本就平庸的刘玄此时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整天搂着美女花天酒地,不理政务。更始政权日薄西山,各地义军纷纷舞弄起大刀长矛,想要占块地盘分杯羹,这其中又属赤眉军的气焰最盛。刘秀预测,赤眉军将来必然攻破长安,因此自己必须抢先夺取关中。于是他拜邓禹为前将军,引兵西进,这便是儒生出身的邓禹独自带兵的开始。

邓禹越过太行山,进入河东一带(山西省南部地区),在此迎头遇上了更始大将王匡、刘均的十余万大军。寡不敌众的邓禹初战失利,军师韩歆等人都主张趁夜退走,但邓禹没有听从。对邓禹而言,这是刘秀进取天下的第一步,只有取胜,才能鼓舞士气。如果稍有失败便退却,那么刘秀只能做个河北的小军阀,迟早被其他势力清剿。况且绿林军表面上阵容强盛,但军心衰颓,队伍散乱,并非上下一心。于是,邓禹趁敌军没有连续攻击的空档重新部署,待王匡再度攻来时,邓禹先是令全军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待到敌军来到阵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杀得王匡措手不及,获得全胜。此战之后,绿林军更是江河日下,在赤眉和刘秀的双重打击下走向覆灭。邓禹则成功拿下河东,剑指关中,夺取长安似乎指日可待。

可惜,这一次,他失败了。

03

长安铩羽,不损元功

击败绿林军后,部下建议邓禹一鼓作气,直取长安,但邓禹审时度势后认为:赤眉军新占长安,财谷充实,兵锋正盛;而己方汉军却缺吃少穿,急需修整。于是,汉军进驻地广人稀的上郡、北地,“就粮养士”,坐观关中态势。到了第二年初,吃光了粮食的赤眉军悻悻撤出了长安,西走扶风。瞅准机会的邓禹立即南下长安,驻扎昆明池。

这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屯驻上郡,养军缮甲,本来是上上之策,但也许邓禹自觉重任在身,希望早日功成,才迫不及待进入关中。但此时赤眉军已经将长安搜刮殆尽,汉军所得到的不过空城一座。正当邓禹率领饥肠辘辘的士兵茫然无措时,赤眉军又从扶风杀了回来。一方面,汉军未得到及时的修整,腹中饥馁,战斗力自然低下;而赤眉军虽也缺粮,但无论战力体力还是比邓禹军强出一截。两军交战,邓禹毫无悬念地溃败了。

到了建武三年春天,邓禹率部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冯异认为赤眉士气正盛,应当回避其锋锐。但邓禹拒不听从,命车骑将军邓弘与之大战数日。赤眉军诈败,弃辎重退走,饿得眼睛发绿的汉兵争相抢粮,不防赤眉军一个回马枪,再次将汉军杀得大败。此战中邓禹死伤三千余人,身边仅剩24人,狼狈逃回宜阳。

搞砸了关中经略,邓禹引咎辞职,主动上交了大司徒、酂侯的印绶。但此战的失利并未影响邓禹在刘秀心中的位置,只是让他逐渐淡出军事指挥的前线。关于此次的惨败,后世也是褒贬不一:晋武帝司马炎在诏书中即认为:“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而掩大德哉!”李晨星先生则在他的《四史评议》中评述:“至于野战之事,非禹所长,虽有败衄,不足为累。”可见在大多数人心中,邓禹的战败并未减损其作为开国“元功”的形象;而他在东汉建立后的明智选择,更是为自己和整个家族奠定了太平荣华之基。

04

偃武修文,勋成智隐

从西汉到大明,历代的开国功臣往往逃脱不了遭遇血腥屠戮的命运,但光武帝与其元勋却是君臣相得,甚为和平。那么,从尸体丛中拼出一个帝国的刘秀,果真对臣下如此宽厚和善吗?他对自己权力的宝座没有丝毫的担忧吗?

我们来看看光武帝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分封人员构成:建武元年前后,刘秀刚平定河北,全国势力鱼龙混杂,统一之日尚远,正需能征善战之人奋勇杀敌,因此受封者多为军功卓著之臣;而天下一统后的建武十三年分封,先前立下战功的勋臣多无增封,尤其作为功臣之首的邓禹,从梁侯改为高密侯,食邑仍为四县,没有丝毫变化。一方面,是邓禹自关中之败后并无新的战功;更深一层,则是光武帝通过抑制邓禹来实现“退功臣而进文吏”的一步棋。

天下已定,需要偃武修文。那些经历了残酷厮杀的武将们继续手握重权,不仅不合时宜,也会对东汉政权构成威胁。对于同样的问题,刘邦和朱元璋选择举起屠刀,刘秀则通过温水煮青蛙,让大家“舒服”地卸掉兵权。这一时期的刘秀,开始“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也就是亲近擅长经学儒道的书生,经常与之聊到深夜。

凭借多年来对刘秀的熟悉,邓禹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微妙的信号。他立刻同贾复“并剽甲兵,敦儒学”,以此表明对皇帝这一政略的配合支持。而刘秀也顺水推舟,罢去邓禹右将军的职位,仅以列侯就第。邓禹的隐退,为东汉帝国下一步的迈进铺平了道路,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其他元勋也借坡下驴,相继辞去军职。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激烈的反弹,与后世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同传为千古佳话。

与他人相比,邓禹也许并不是优秀的指挥官,更非骁勇的战将。但一个政权的建立,军事人才固然重要,能够识得大体,维系帝国稳固的臣工更是难得。如果说刘秀是船长,邓禹无疑是与他心有灵犀的大副,有他在,东汉这艘巨轮才得以在惊涛骇浪中顺利前行,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才得以载入史册。仅凭这一点,邓禹就足以居云台之首,受万世敬仰。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琴剑霜月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邓禹

更多文章

  • 邓禹西征赤眉军,从天之骄子到功败垂成,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邓禹

    邓禹是个聪明人,二十四岁就官至大司徒,典型的天之骄子。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刘秀对这位老同学肯定是百分之百认可。但是,西征赤眉军的惨败又让刘秀怎么也满意不起来。从两万精兵到百万之众再到只剩二十四人的狼狈结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失利?一、成功的预测却为后来失败种下了祸根建武元年,赤眉军入关开始进攻驻扎

  • 刘秀真相信冯异?作为王莽的重要大将,为何在刘玄和刘秀之中徘徊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冯异

    西汉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贤良谋士张良为其出谋划策。东汉刘秀打天下的时候,则有文武全才冯异为其出生入死。这两个人身上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张良和冯异原先都在其他人手下做事,后期才遇到了各自的明主。那么冯异为什么被称之为大树将军呢?01冯异原本是王莽手下官员。冯异就是冯公孙,早年就在王莽手下为官,虽然不是

  • 解析东汉战争:赤眉军撤离长安,冯异引兵出击,收降8万赤眉军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冯异

    公元26年,九月。关中政局大动荡,东汉军统帅邓禹被赤眉军击溃,更始残部延岑统领大军击溃十万赤眉军,屯军于蓝田一带。赤眉军经此浩劫,准备全军撤离长安。关中即将易主,在洛阳的刘秀颇为着急,关中可是祖宗的立业根基,这玩意被别人夺走,自己老刘家的脸面也没有了。更何况,延岑这家伙自从在关中大败赤眉军后,关中的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云台二十八将-“大树将军”冯异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冯异

    自古乱世英豪,总有人乘风而起,携百万兵安定乱世,毫无疑问,王莽建立的新朝不得人心,四处叛乱而民不聊生,强大的刘汉宗室还在各地有着很强大的吸引力,最终赤眉军拥立更始帝刘玄,刘秀,刘縯等刘姓子弟也纷纷甫从,一时间天下风雨飘摇,最终光武帝刘秀定鼎天下,而这其中,除了河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是战功显赫的云台二

  • 《美人心计》即便栗姬生下了皇长子她在皇帝心中依旧是一个跳舞的

    历史人物编辑:戏太汽车标签:栗姬

    《美人心计》即便栗姬生下了皇长子她在皇帝心中依旧是一个跳舞的栗姬一个从宫女上位的女人,她的儿子最后还成了太子,妥妥的人生赢家,若不是因为她自己太作死了,她原本有母仪天下的命的,只可惜她终究是上不得台面,太过斤斤计较,最终儿子丢了太子之位,她也远离了至尊之位。栗姬很得皇帝喜欢,至少在刘启是太子的时候是

  • 汉景帝你要善待我的11个儿子,栗姬我不管 然后亲儿子皇位没了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栗姬

    公元前150年,38岁的刘启病逝,临终前叮嘱宠妃栗姬,“朕死后,你可要照顾好朕的那11个儿子呀”!没想到,栗姬直接不屑一顾的说道,“她们又不是我的儿子,我凭什么管那么多,跟我有什么关系”?刘启只是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没再说什么。栗姬以为自己说得对极了,却不知道,这正是她噩梦的开始。栗姬受宠,母子风光无

  • 汉武帝登上帝位中很重要的一个女人,栗姬

    历史人物编辑:小鹏说穿衣搭配标签:栗姬

    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父辈文景之治之后迎来了大汉盛世,除了他自己的文韬武略之外还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栗姬。金屋藏娇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刘彻当媳妇,当时年少的武帝立即表示只要阿娇嫁给自己,他就会砌一座金制的房子让阿娇住进来。听的馆陶公主是笑逐颜开,于是在他登上

  • 汉景帝宠妃栗姬到底犯了什么错?把儿子的皇位和性命都玩丢了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栗姬

    01《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道理虽然浅显,真正能做好的,却并不多,哪怕帝王将相之家,也未必尽如人意。看过宫斗剧的都知道,能在皇宫大院活下来,并诞下皇子,一路高升的妃子,都非平庸之辈,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元春也没能生个皇子,笑到最后。然而奇葩也不是没有。马上要出场的这

  • 汉景帝为何不立宠妃栗姬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大大餐饮标签:栗姬

    汉景帝像汉景帝,即刘启,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与窦皇后的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一生共在位16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明君主,在西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为后人所称颂。大文学家苏辙曾这样评价汉景帝:“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汉景帝一生后妃不少,其中栗姬就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她先后

  • 汉景帝的妃嫔中,拿到一手好牌的栗姬,为什么会一败涂地?

    历史人物编辑:俊生近代史标签:栗姬

    栗姬留在史书上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那些有限的故事也已经因为总被人拿出来说,变的乏陈无味。其实,究其栗姬一生也不过是与其他深宫中的女子一样罢了。 娇蛮变成恃宠而骄栗姬是齐国人,来到汉景帝身边的时候抛弃了曾经的一切,所以在见到陪伴自己一生的男人时,可想而知她会多开心。可是栗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