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朝代的更替,为历史发展之趋势,但明君的励精图治和忠臣的忠心报国势必会使朝代兴盛不衰。明末崇祯时期,虽然不是昌盛时代,但亦有忠心报国之将。本文今天所说人物是明末的卢象升,如果他没有遭人算计,英年早逝,明朝也不至于如此匆忙的结束。清朝散文家方苞曾说: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可见卢忠烈卢象升于明朝的重要性。
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发生时,自发组织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后这些兵马组成了敌人胆战心惊的“天雄军”,从此开启了卢象升的戎马生涯。崇祯六年起开始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并于崇祯七年、崇祯八年猛击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但面对明末,清军来犯,且一度想要议和的形势,因与朝廷中杨嗣昌、高起潜等主和派人物意见相左,在巨鹿之战中,孤军奋战,高起潜按住不发援军,遂致其英年早逝,享年仅39岁。正是这个骁勇善战之人,给明末带来一丝光明,如果不是他早逝,明朝也不会早亡,原因何在?
面对清军来犯时,其主张力战到底,策略得当。明朝末年,局势动乱,一方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不断侵扰明朝政权,另外清军亦进犯边境。明末虽说出现了李自成等来势汹涌的起义军,可这样的起义并不是像以往的朝代一样出现君主的残暴统治,不断的剥削和压迫农民,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明末的农民起义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出现,致使农民起义。这样的起义在道义上是难以立足的。与此同时,后金不断侵扰明朝的边境,并且一度占领了辽东地区,向明朝提出议和的决议。
面对这样的形势,朝廷大臣分为两大派别,一是以杨嗣昌、高起潜为主的主和派,一是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他曾就此说过:“皇上召臣来勤王,臣只知道战斗,不知其他”,其面对清朝提出的议和不管,只专心攻打农民军。就这样的态势,主战在很大程度上会延缓明朝的灭亡。就情势分析,后金在明末时期,势力还不算强大。一个政权的出现和发展,在太祖和高祖时期势必势力是最强大的,但是后金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能够吞并或是大范围侵袭明朝。甚至在其政权存在三十来年时间,仍然只是侵扰明的边境。此时清朝提出议和,其实也证明其实力不足以与明朝抗衡,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取而代之。卢象升主张对清战斗而不是同意议和,其实其认为如果战,清的势力不足为患,而议和反而有可能会步上北宋和南宋的后尘,明的劲敌应是农民军。故而对清主战应是更为妥当的选择。如若不是主和派的妥协和阻挠,明朝必不会如此狼狈的结束。
卢象升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强大。卢象升本是文人出身,看似文质彬彬,实则是骇人听闻的战将,领军和指挥能力过人,战场杀敌,所向披靡。其天雄军是由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等组成,凝聚力非常强,往往一个人战死,即会极大的激发军民的愤怒,能更加奋勇的杀敌,一旦遇上敌人,就会紧紧咬住不放,遇上他们不死也得脱层皮,不脱层皮是逃不掉。而这样的军队正是由卢象升创建并带领,在战争中,卢象升往往在最前面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与民同甘共苦,深受军民敬佩。在与农民军战斗过程中因异常勇猛,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敌人非常害怕遇上他。可就算其作战勇猛,指挥能力突出,却因与主和派意见相左,能领导的兵数量大减,致使在战争的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局面,且高起潜按住援军不发,最后战死于战场,他的死确实是明朝的一大损失,让人深深惋惜!
卢象升于39岁战死,正值年富力壮,于明朝实则是擎天石柱。其既骁勇善战,且对清策略亦得当。如果不早逝,能得到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其战斗能力和方针策略,那明朝也不至于止在崇祯……
今日论题:如果卢象升不早死,他是否能够力挽狂澜,救明朝于灭亡危局中?欢迎留言或评论!
您的关注、转载、分享、收藏是“纵横国史”创作的力量,您的评论、交流和指正是“纵横国史”进步的推力。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