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卢象升不早死,是否能力挽狂澜,救明朝于灭亡危局中?

卢象升不早死,是否能力挽狂澜,救明朝于灭亡危局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久伴成隐 访问量:4580 更新时间:2023/12/29 8:27:09

虽说朝代的更替,为历史发展之趋势,但明君的励精图治和忠臣的忠心报国势必会使朝代兴盛不衰。明末崇祯时期,虽然不是昌盛时代,但亦有忠心报国之将。本文今天所说人物是明末的卢象升,如果他没有遭人算计,英年早逝,明朝也不至于如此匆忙的结束。清朝散文家方苞曾说: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可见卢忠烈卢象升于明朝的重要性。

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发生时,自发组织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后这些兵马组成了敌人胆战心惊的“天雄军”,从此开了卢象升的戎马生涯。崇祯六年起开始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并于崇祯七年、崇祯八年猛击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但面对明末,清军来犯,且一度想要议和的形势,因与朝廷中杨嗣昌、高起潜等主和派人物意见相左,在巨鹿之战中,孤军奋战,高起潜按住不发援军,遂致其英年早逝,享年仅39岁。正是这个骁勇善战之人,给明末带来一丝光明,如果不是他早逝,明朝也不会早亡,原因何在?

面对清军来犯时,其主张力战到底,策略得当。明朝末年,局势动乱,一方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不断侵扰明朝政权,另外清军亦进犯边境。明末虽说出现了李自成等来势汹涌的起义军,可这样的起义并不是像以往的朝代一样出现君主的残暴统治,不断的剥削和压迫农民,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明末的农民起义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出现,致使农民起义。这样的起义在道义上是难以立足的。与此同时,后金不断侵扰明朝的边境,并且一度占领了辽东地区,向明朝提出议和的决议。

面对这样的形势,朝廷大臣分为两大派别,一是以杨嗣昌、高起潜为主的主和派,一是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他曾就此说过:“皇上召臣来勤王,臣只知道战斗,不知其他”,其面对清朝提出的议和不管,只专心攻打农民军。就这样的态势,主战在很大程度上会延缓明朝的灭亡。就情势分析,后金在明末时期,势力还不算强大。一个政权的出现和发展,在太祖和高祖时期势必势力是最强大的,但是后金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能够吞并或是大范围侵袭明朝。甚至在其政权存在三十来年时间,仍然只是侵扰明的边境。此时清朝提出议和,其实也证明其实力不足以与明朝抗衡,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取而代之。卢象升主张对清战斗而不是同意议和,其实其认为如果战,清的势力不足为患,而议和反而有可能会步上北宋和南宋的后尘,明的劲敌应是农民军。故而对清主战应是更为妥当的选择。如若不是主和派的妥协和阻挠,明朝必不会如此狼狈的结束。

卢象升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强大。卢象升本是文人出身,看似文质彬彬,实则是骇人听闻的战将,领军和指挥能力过人,战场杀敌,所向披靡。其天雄军是由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等组成,凝聚力非常强,往往一个人战死,即会极大的激发军民的愤怒,能更加奋勇的杀敌,一旦遇上敌人,就会紧紧咬住不放,遇上他们不死也得脱层皮,不脱层皮是逃不掉。而这样的军队正是由卢象升创建并带领,在战争中,卢象升往往在最前面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与民同甘共苦,深受军民敬佩。在与农民军战斗过程中因异常勇猛,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敌人非常害怕遇上他。可就算其作战勇猛,指挥能力突出,却因与主和派意见相左,能领导的兵数量大减,致使在战争的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局面,且高起潜按住援军不发,最后战死于战场,他的死确实是明朝的一大损失,让人深深惋惜!

卢象升于39岁战死,正值年富力壮,于明朝实则是擎天石柱。其既骁勇善战,且对清策略亦得当。如果不早逝,能得到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其战斗能力和方针策略,那明朝也不至于止在崇祯……

今日论题:如果卢象升不早死,他是否能够力挽狂澜,救明朝于灭亡危局中?欢迎留言或评论!

您的关注、转载、分享、收藏是“纵横国史”创作的力量,您的评论、交流和指正是“纵横国史”进步的推力。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

标签: 卢象升

更多文章

  •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发明火炮,反倒帮助清朝入关

    历史人物编辑:史话笑侃标签:徐光启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进入了工业时代,出现了蒸汽机这样的设备。从此开始,世界各国开始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不可否认的是,工业革命的出现让世界各国走向了强大,同时也加速了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古代史中,明朝无疑是走在了历朝历代的前面。这时候的明朝出现了一位厉害的科学家,他叫做徐光启。熟悉明朝

  • 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杰出人物徐光启的历史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徐光启

    前言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德明,号显亲,安徽肥西人,明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方面。他曾担任过南京光禄寺丞、吏部尚书等职务。一、徐光启的生平经历徐光启出生在安徽肥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儒学教师,家中藏书甚多。他从小聪明

  • 为什么“黄鼠狼”不能吃,难道只是因为迷信?李时珍已经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李行娱乐标签:李时珍

    从原始社会,到人类的自给自足,再到如今的现代化时代,人类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对于美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在众多食物中,黄鼠狼的肉是吃不得的。那么,为什么黄鼠狼不能吃呢?是因为迷信吗?还是有别的原因呢?实际上,李时珍早已经给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同探究这其中的奥秘。李时珍五仙崇拜的传说黄鼠狼,

  • 原李连杰:我的偶像是李时珍,演员不辛苦,因为赚钱!

    历史人物编辑:动漫看世界标签:李时珍

    演员和施工人员是谁?西谷李诚儒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这个话题。思考:建筑工人的辛苦,是因为8小时工作制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演戏是很辛苦的工作,因为它需要体力和脑力,而且你还忙着转换角色,所以不要认为演戏是一件舒服的工作。工作。偶像上官不乐意卖,说自己九个月没有收入。此前,18名一线演员抱怨行业惨淡,总收入

  • “黄鼠狼”为何不能吃?并非只是因为迷信,李时珍早就给出解释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李时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除了那些闪耀着耀眼光辉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充满着奇绝的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它们同样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甚至更加贴近我们日常生活,除了更加具有烟火气之外,也更加能够体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面貌与智慧。它们早已在千百年的发展之中,影

  • 浅论:李时珍生平以及本草纲目对后世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高国庆标签:李时珍

    文案 |名锤青史编辑 | 名锤青史前言李时珍是我们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的《本草纲目》对我们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中医药领域中的新的经典之一。而李时珍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背景,他的家庭、成长经历以及文化环境,都为他成为后来的明末清初知名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时珍的家

  • 古代想出书太难了,药圣李时珍为此抱憾终生

    历史人物编辑:养宠小秘籍标签:李时珍

    《本草纲目》这本书想必大家都熟悉,上至专家认可推崇,下至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们也人手一一本儿,美名其曰“养生”,但是你知道吗?《本草纲目》这本书当年难产,差点儿就出版不了了。为了完成《本草纲目》,李时珍可谓是穷其一生的精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参阅800多部古典医书,最后在60岁时完成了这部医学著作。然而写

  • 李时珍是如何知道众多中草药的功效的?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李时珍

    事实上很多东西开始的时候人们都不知道的功效,往往是经过人的尝试,然后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自然也就知道了一些东西的功效。就应了鲁迅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李时珍所在的时代还是明朝,当时医疗和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所以李时珍对于很多他所不知道的中草药的功效,也只能够通

  • 李时珍为什么能准确定性中草药的功效?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明朝著名医药学家,因为他的《本草纲目》医药书籍影响后世几百年,被后世尊称为“药圣”。他能够写就192万字的医药奇书,很多人只知道李时珍很厉害,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完成这部医药巨著的。李时珍编写这部书并非是一时就完成的而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常识积累才编写完成的。而且他在编写书的时候还会再三确定

  • 一代“药圣”李时珍是怎样确定草药的药性的?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李时珍

    这个寒假因为疫情逼出了一群厨师,刮起了全民做凉皮的风,我在家也不例外,缠着奶奶做了凉皮,这个过程真的是令我大开眼界,不禁问奶奶:“这凉皮是谁发明的呀,他怎么知道这淀粉要这么做,淀粉又能做成凉皮呢?”奶奶笑着说,因为有人尝试过的呀!就像之前我们缺粮食吃的时候,也没人知道槐树花能吃,但是有人去尝试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