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一大冤案,那就是悍将卢象升被阉人与阴相害死。
话说,明末还是有几位名将的,他们的悍勇让满清鞑子都为之头疼,卢象升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主战派,卢象升及其天雄军,是明末敢战、善战的为数不多的队伍之一,多数明军即便人数占优,仍然是见到清军便望风而逃。但正因为能干,威望太高,令大学士杨嗣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暗中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机会来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多尔衮率8万大军来袭,与卢象升对峙在河北地区。阉人高起潜与阴人杨嗣昌揣测到了崇祯意在和议,便说动崇祯,将卢象升统帅的精英(刚刚打了胜仗)一分为二,关宁铁骑数万大军皆归太监高起潜指挥。
尔后,阴人杨嗣昌更是将卢象升的两万宣大劲旅交给陈新甲统领,只给卢象升老弱残兵五千,保定巡抚张其平还拒不发饷。老弱残兵,粮饷断绝,其场景可想而知。
"象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姚雪垠在《李自成》中写到此时,很自然地想起了岳飞的遭遇: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换言之,卢象升的命运此时 已经注定了。
十二月,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的贾庄。此时,阉人高起潜统帅关宁铁骑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被重兵围困的卢象升派人前去求援,高起潜除了一脸狞笑,再无动静,笑吟吟地看着卢象升领老弱残兵被满清最强悍的军队包围,一代名将卢象升率亲兵力战而亡。那厢,阉人高起潜则不战而溃。
最可恶的是,卢象升捐躯后,杨嗣昌怕他没死,担心会报复,派了三个巡逻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龙,告诉杨嗣昌,卢象升真的战死了。此时的杨嗣昌多么希望手下人说卢象升没死,这样它就可把怯懦畏战之类的罪名加到卢象升头上了。
但不是每个人都像杨嗣昌这样长着犬科动物的心,俞振龙非常硬气,被杨嗣昌鞭打了三天三夜,奄奄一息时,仍虎目圆睁地说:"天道神明,无枉忠臣。"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敛。此间,杨嗣昌串通高起潜,在朝堂营造了禁言的态势,没人敢说卢象升好话,谁说就封杀谁。尽管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