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内阁重臣:杨士奇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内阁重臣:杨士奇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861 更新时间:2024/1/29 22:20:40

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男,汉族,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

杨士奇自少丧父,游学四方,至建文帝时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迁太子侍讲,辅佐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时人称之“西杨”。并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后因其子杨稷杀人案而自请致仕归乡,自此忧虑患病。

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年八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接下来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后,我国便没有了“丞相”这一度被视为皇帝左膀右臂的重要官职。然而,不久之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分担政务压力而设置了内阁,并给予了这一机构顾问、咨询的职能。此后的漫长时间里,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而内阁中位列第一的“首辅”则被认为权力、影响力和曾经的丞相不相上下。

提到明朝最著名的内阁首辅,或许很多人会先想到张居正,作为明朝中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在任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变法,振兴了明朝的经济,有力维系了其统治。不过,实际上明朝还有另一位同样劳苦功高,且在任时间是张居正两倍的内阁首辅,那便是杨士奇。作为明朝在任时间最长的首辅,他可以说是一手缔造了仁宣盛世,但最终却在忧患当中郁郁而终。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杨士奇生于吉安府泰和县,也就是今江西泰和一带。据《明史》记载,他从小丧父,因为母亲改嫁到了罗家,于是一度改姓为罗。尽管身世凄惨,但杨士奇在学习上很有天分,也相当刻苦。长大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四处游历教书的先生,与此同时,他还一直奉养着老母亲,可谓十分孝顺。

建文帝即位之后,召集了一批文人打算编写《明太祖实录》,而此时担任翰林修撰一职的王叔英推荐了在民间颇有名声的杨士奇。就这样,当时已经三十余岁的杨士奇初次踏上了仕途,并且充任编纂官。没过多久,吏部对参与了《实录》编纂工作的文人进行了考核,而杨士奇的答卷引起了吏部尚书张紞的注意,被给予了“此非经生言也”的高度评价。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杨士奇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数月后又晋升侍讲,此后的升迁之路几乎称得上是一帆风顺。之所以他能够得到重用,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精通为官之道。每天回到家后,杨士奇便绝口不提公事,即使是至亲也没法从他口中得知朝廷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皇帝面前他始终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做出的应对也回回都令成祖满意。最后,杨士奇还时常主动替他人掩盖过失,活脱脱一个“老好人”的形象。

总之,靠着自身的才能,以及上述在官场立身的智慧,杨士奇不断得到升迁,永乐六年(1408)更是被朱棣委派辅佐太子监国。对于当时不太受朱棣喜爱的太子朱高炽,杨士奇一直持支持态度,甚至为此受到许多大臣的弹劾,被短暂关入诏狱。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没有忘记杨士奇的教导和支持,于是封其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接替杨荣成为了新任内阁首辅。

仁宗即位元年便不幸去世,他的儿子朱瞻基随即继位,也就是明宣宗。由于仁宗、宣宗统治时期明朝国力有了显著提升,社会日趋繁荣,因此后世将其称之为“仁宣之治”或“仁宣盛世”。毋庸置疑,担任内阁首辅的杨士奇对于盛世局面的缔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仁宗就曾经用“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来批评当时朝中其余大臣都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只有杨士奇敢于进谏的状况。

可惜的是,明宣宗之后明英宗继位,年幼的英宗被宦官王振所操纵,杨士奇等大臣纷纷受到排挤陷害。正统七年(1442),王振的势力随着太皇太后张氏的去世而愈发强横,而此时恰好杨士奇的儿子杨稷犯下杀人之罪。一时间,杨士奇在朝中遭到千夫所指,最终只能告老辞官。

正统九年(1444),一直没能从忧虑当中走出的杨士奇以八十岁高龄郁郁而终,他曾经一手缔造辉煌的盛世,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和信任,但最终还是没能敌过不可一世的奸臣势力。自仁、宣之后,大明国力日渐衰弱,甚至杨士奇去世的五年后英宗还在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结果惨遭瓦剌俘虏,明朝一度陷入危难。

杨士奇担任内阁首辅长达二十一年,是张居正的两倍。当然,张居正在明朝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强行为其延长了许多年国祚,这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不过,杨士奇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重大功绩,他无数次向皇帝进谏,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也引导着明朝走向正确的道路。可惜的是,杨士奇倾尽全力也只为明朝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盛世,没有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奠定未来多年的发展方向。

标签: 杨士奇

更多文章

  • 北宋宰相:寇准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寇准为何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寇准

    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建立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从今人的角度来看,澶渊之盟对宋朝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因为自打宋太宗雍熙北伐之后,宋朝面对辽国就不再有任何军事优势,宋朝的精兵强将几乎都损失殆尽。更重要的是,宋军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宋军第一次第一次伐辽时,由于宋太宗的军事指挥能力不佳,导致宋军大败。

  • 西魏八柱国之一:赵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贵

    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其中,就赵贵来说,字元贵,天水

  • 三国曹魏虎豹骑首领:曹纯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纯

    曹纯(170-210年),字子和,沛国谯县人,曹仁的亲弟弟,也是曹操的祖从弟。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即与兄长曹仁分家居住。后来曹纯继承了家业,能以纲纪持家,乡里人都认为其很有才干。中平四年(187年),曹操起兵,年未弱冠的曹纯为曹操招揽了不少兵马并入朝担任黄门侍郎。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祸乱京师

  • 元末义军周王:张士诚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士诚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张士诚比较感兴趣,很多人问这个张士诚到底是谁,还有这个张士诚到底是哪里人,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来说说这个张士诚吧,看看他在历史上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吧,感兴趣的你不要错过了。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场亭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泰州白驹镇,这个地方盛产盐,所以张士诚几兄弟都以撑船运盐为生。张士诚虽然

  • 曹操和司马懿的个人区别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

    魏武帝曹操我们先来分析相同点:一、都有一统天下的大志这两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司马懿相对来说,内敛一点,曹操更加幽默。司马懿直到高平陵之变后,才扬眉吐气。曹操是直言不讳,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然后经过赤壁之战后,由于孙刘联盟,他实现不了这个愿望。曹操在自己的很作诗作中都有明确表示,毛主席很推崇曹操

  • 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独孤信

    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以上问题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其中,就独孤信来说,他的三个女儿,在周、隋、唐三朝都进入皇室,三

  • 西晋大臣:荀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荀顗

    在汉末三国时期,荀彧是一位顶级谋士,其谋略完全不输司马懿、诸葛亮、法正、郭嘉等人。不过,对于荀彧来说,结局却是比较凄凉的。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曹操因此“心不能平”。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导致荀彧受到了曹操的冷落,促使两人分道

  • 韩信和白起的区别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信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武人也相轻。比如兵仙韩信就看不起杀神白起,韩信认为白起那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算不得高明。那么,白起和韩信,他们之间谁更卓越呢?谁的兵法韬略更强一些?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秦一统六国大业中功不可没的大将,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手段残忍,毫不留情,所过之处无不灰飞烟灭 。他号称

  • 曹魏凉州刺史:陈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泰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愿,以北伐中原为己任,先后十一次出兵北伐曹魏,但遗憾的是,姜维的虽然竭尽全力但战果甚微,几乎寸土未得。并非是姜维军事才能不够强,而是因为魏国的武将人才储备厚度远远超过了蜀汉,他们成为姜维北伐之路上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提起魏国后期名将,人们大都会想起钟会邓艾等人。实际上,当时的魏国名

  • 唐朝帝王师:李泌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泌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掀起了一股热潮,马伯庸老师和创作团队用十二个时辰的特殊视角,给我们展现了天宝三年上元节前一天唐朝的风云变幻。这一天,按照公元纪年,应该是公元744年正月十四。而剧中的男主角之一李必,当年22岁。李必在和张小敬的对话中说道: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