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宇文融为唐朝做了哪些贡献?

宇文融为唐朝做了哪些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276 更新时间:2024/1/7 5:59:23

宇文融,唐朝时期宰相,侍中宇文节孙子。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极具雄才大略的帝王,有着超越秦皇汉武的梦想,他重视边功,喜欢开疆拓土;大兴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封禅泰山,热衷歌功颂德。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银钱。所以,使库府充盈起来,是唐玄宗最重视的一件事。

开元之初,唐玄宗抑制奢靡,崇尚节俭,千方百计省银子。但想要库府充盈仅靠节流不行,关键还在于开源,也就是增加赋税。

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政府赋税的多少。隋炀帝为何能开创那么大的雄图伟业呢?因为大业五年,隋朝的人口多达890万户,约5000万;而贞观时期,唐朝只有不满300万户,让李世民整日怅然若失;到睿宗时期,人口达到600万户,80多年增加了300万户;而到了开元末年,不到30年,唐朝人口就增加了240万户,达到了840万户,约4800万。

排除基数增长外,人口增长的幅度也远超以前,难道玄宗朝的妇女们都加班加点生孩子?

其实是因为玄宗将民间隐匿的逃户大都检括了出来,仅此一项就多达80万户,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就是开元盛世真正的能臣:宇文融。

大唐盛世,为何出现逃户问题呢?这还要从均田制说起,均田制发端于北魏,是一种按照人口授予土地的制度。当时长期战乱,门阀大族把握着大量的土地与佃农,形成地多人少的局面,均田制的施行,使无田的流民与依附于门阀的佃农可以获得土地,成为直接受控于朝廷的自耕农。

这样一来,国家赋税大增,隋朝之所以富庶,就是受控于朝廷的自耕农数量达到了历史顶峰。隋末唐初,又进行了大规模战争,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使得这一措施在唐初也能推行着,但随着社会的安定、人口的增加、官吏的腐败,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自耕农普遍得不到应得的土地,但还得交纳相应的赋税,人民不堪重负,所以纷纷隐匿到偏僻之地开荒,成为所谓的逃户。这样一来,朝廷赋税缩水,兼并了土地的地主得到了好处。

开元之初,只是个八品县主薄的宇文融发现了这一问题,他及时上表玄宗,得到了玄宗的重视,很快提拔他为御史中丞,负责检括逃户。

面对逃跑的黎民百姓,宇文融并未一味采取强制措施,而是使用了较为缓和的手段,只要在规定期限内自首,农民就可重新成为编户齐民,回不回家乡都可以。而且,由逃户成为编户的前六年,只需每年缴纳1500钱,其余赋税统统免除。

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认可,不再过偷偷摸摸的日子,还有如此优惠的条件,逃户们大都满心欢喜的自首。于是,大唐赋税大增,库府充盈,宇文融也成为玄宗身边的第一红人,并两度拜相。

然而,这样一个为朝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臣,历朝历代的评价却很差劲。《旧唐书》说他是“奸佞之辈,惟事悦人;聚敛之臣,无非害物”。也就是祸害百姓、聚敛财物,以取悦于皇帝的奸佞之辈。《新唐书》更甚,将他与奸相杨国忠归为一类,说他们盘剥百姓,取悦皇帝。

那么,为何这样一个既充实了库府,又给百姓实惠的能臣,会被历史抹黑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不符合儒家思想

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士大夫们的崇高目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财政、商贾,这些与银钱打交道的行当,历来为他们所不齿。所以,宇文融的行为被士大夫们所轻视。

其二,利益冲突

宇文融与当时的首相,也是文坛领袖的张说起了冲突。冲突的核心便是括户问题,张说认为括户严重干扰了黎民百姓的正常生活,希望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宇文融的括户政策,严重影响了张说等人的利益。

以张说为首的一派,并非传统门阀大族,而是武则天时期通过科举等方式进入统治集团的庶族地主,说白了,他们是最大的土地兼并者。武则天时期,为了稳固统治,对这一派人百般拉拢,对他们兼并土地放任不管,对逃户听之任之,促使了他们做大。

而宇文融的括户行为,维护了自耕农的利益,增加了国家赋税,就必然会打击这些庶族地主的利益。所以才引来张说等人的一致抵制。

不但朝堂上针锋相对,封建士大夫们还掌握着历史话语权,历朝历代,史书都由他们编纂,所以宇文融被黑得很惨。

所以,宇文融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能臣,变成了史学家笔下的奸佞之辈,聚敛之臣。

标签: 宇文融

更多文章

  • 如何客观评价唐朝章怀太子李贤?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贤

    在讽刺骨肉至亲之间互相残杀的古诗词中,有两首被奉为经典,一首是曹植的《七步诗》,另一首则是出自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之手的《黄台瓜辞》。与曹植相同,李贤也出生于皇家贵族,他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中,这也注定了他必将一生都被裹挟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而无法逃脱。下面就来说一说李贤的故事。李贤是在唐高宗李

  • 王绩为何被叫做“斗酒学士”?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时期诗人,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初唐诗人王绩的名气不大,但他在唐诗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王绩是公认的五言律诗的鼻祖,他的诗扭转了文辞艳丽的六朝余风,以古朴自然,意境浑厚的田园诗为代表

  • 如何客观评价唐朝安乐公主李裹儿?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裹儿

    李裹儿,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与韦后的幼女,她虽然贵为千金,但从小却经历了苦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高宗李治驾崩后太子李显登基,此时谁也无力阻拦武则天篡唐自立,成为女皇的脚步。李显毫无策略的提拔心腹,培植势力,想要对抗母亲,结果被母亲武则天废除为庐陵王,贬往房陵看

  • 爱新觉罗·济度:清朝第一位简亲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济度

    爱新觉罗·济度,清朝宗室,满洲镶蓝旗人,身份尊贵。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孙,舒尔哈齐的孙子,济尔哈朗之子。济度是皇亲宗室,自然会得到重用。他生于1633年,18岁那年被封多罗简郡王,几个月后封世子;19岁时被提拔任用,开始议政。济度的征战生涯从1654年开始,这一年他22岁,被封为定

  • 西汉昌邑王刘髆:汉武帝刘彻与李夫人所生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髆

    人物生平汉武帝一共生有六子:长子刘据立为太子,次子齐怀王刘闳早逝无子,其余为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和少子刘弗陵(即汉昭帝)。昌邑哀王刘赙册立于天汉四年,在位十一年薨,其子刘贺嗣立。昌邑王刘髆是李夫人之子,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是儿女亲家,公元前90年,二人一起策划谋立刘髆为太子

  • 孟珙:鲜为人知的南宋抗金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孟珙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亦是岳飞部属,随军至随州,定居于枣阳(今皆属湖北)。南宋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南宋中期宋蒙战争爆发后,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

  • 如何评价南宋抗金名将孟珙?孟珙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孟珙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亦是岳飞部属,随军至随州,定居于枣阳(今皆属湖北)。南宋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南宋中期宋蒙战争爆发后,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

  • 历史上最会设计服装的皇后:元朝察必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察必皇后

    察必是元世祖的第一位皇后,她知书识礼,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虽然外表温柔,但内在很理性、很刚烈,遇事不慌。她嫁给忽必烈的时候,他还只是个藩王。公元1251年,元宪宗蒙哥即位后,派忽必烈处理漠南汉地的军国庶事,忽必烈被汉族文化侵染,慢慢的汉化起来。他经常邀请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向他们请教治国安邦之道,

  • 三国曹魏重臣司徒:高柔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柔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魏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

  • 三国曹魏重臣魏郡太守:贾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贾逵

    贾逵,本名贾衢,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他虽然出身士族,但家道早已中落,甚至冬天连棉裤也没有。虽然贫穷,贾逵却有着不同常人的大志,喜欢舞刀弄枪、对战阵攻取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祖父看到后经常夸他是当大将的料儿,经常向他口授兵法数万言,这对于他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贾逵先是在河东郡担任郡吏,后又迁为绛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