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汤和辞官,朱元璋问他要什么?汤:100名美女!事后发现真高明

汤和辞官,朱元璋问他要什么?汤:100名美女!事后发现真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人的历史 访问量:382 更新时间:2024/2/27 23:30:18

1388年,63岁的信国公汤和,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辞官。朱元璋问他想要什么赏赐,汤和笑眯眯地说:“请赐臣一百名美女吧!”朝臣脸色大变,为汤和捏一把汗,不料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

汤和与朱元璋自小在一个胡同里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而且他的遭遇比朱元璋还苦,自幼失去双亲,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童年的汤和就有壮志,在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时,汤和总爱做孩子王,把小伙伴们当做士兵,他则统率群童,练习对垒作战。

朱元璋17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皇觉寺做了和尚,和汤和暂时分别。元末天下大乱,各地百姓揭竿而起,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因作战勇敢,富有谋略,被提升为千户。

汤和升官后,便邀请朱元璋同来投军。做和尚的朱元璋本不愿去,毕竟参加起义有杀头的风险,但僧友竟举报他暗通起义军。25岁的朱元璋,只好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很不情愿地投军,不料领导郭子兴一见他的面相,惊为奇人,不仅给他升官,还把义女许配他为妻,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从一穷二白的苦行僧,摇身一变,成为军中少帅。朱元璋初来乍到,虽然名头大,但军中将领不服他调遣。这时,又是汤和出来解围,有战功、有资历的汤和对朱元璋唯命是从,指那打那,帮朱元璋迅速建立了威信。

更奇特的是,朱元璋刚投奔郭子兴三年,郭大帅就患病去世了。郭子兴去世后,在汤和的帮助下,朱元璋大权独揽,将郭子兴的麾下收为为己有,实力大增,打下南京,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尔后,又请来刘伯温等浙东名士辅佐。

刘伯温饱读经史,神机妙算,仅用八年就帮朱元璋打败群雄,建立大明,登基为帝。在帮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汤和与刘伯温出力甚多。没有汤和,就没有投军、建立帝业的朱元璋,而没有刘伯温,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究竟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然而,朱元璋封功时,只封汤和为中山侯,刘伯温更惨,被封诚意伯。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刘伯温做过元朝的官,还镇压过起义军,朱元璋对他家有看法,再者,当初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本不情愿,是被胁迫着出山相助的,所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忠诚度表示怀疑。

而汤和在镇守常州时,曾酒后狂言:“我现在镇守常州,就像坐在屋脊上一样,我向左,天下行之则向左,我向右,天下行之则向右。”为此,朱元璋说汤和“于忠少欠”。就是说,汤和对朱元璋的忠心有些欠缺。所以,封功时故意敲打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汤和自从吃了这次亏,性情大变,从此他谨小慎微,不争功,不争名,任劳任怨。洪武十年,朱元璋看汤和比之前顺眼多了,就封他为信国公,但汤和愈加低调,《明史》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功臣被牵连致死者无数,汤和、徐达等人因带兵在外,虽暂时未受到连,但他意识到了危险。洪武十八年,汤和平定思州蛮族叛乱凯旋后,率先上奏折,自请解除军权。汤和的举动深得朱元璋欢心,还发诏书公开表扬他的做法。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63岁的汤和已经有三年没外出征战了,他意识到该解甲归田了,但他知道朱元璋对自己还是不放心,他就效仿唐朝名将郭子仪,向朱元璋索要百名美女自污。(媵妾百余)

当初郭子仪对大唐有再造之功,皇帝赏无可赏,对他深为忌惮。郭子仪为保身,保儿孙平安,在一次凯旋后,故意索要六名美女,自污其名。皇帝以为他年老好色,对他也就放下了戒心。

汤和也用自污的办法,让朱元璋以为自己迷恋美色,无心权力,从而对他打消疑虑。汤和辞官后,朱元璋让他每年进京一次谈话,其实是朱元璋在观察汤和,汤和也聪明,每次进京都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朱元璋见他一副半身不遂的样子,更加放心了。

汤和深谙大智若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在跟随领导打天下时,展露了勇猛和才智,一旦领导稳坐帝位,他就开始示老、示弱,自污名声,让领导放下戒心,不仅成功保身,还给子孙带来200多年的富贵。这就是汤和为人处世,和领导相处的大智慧,反观李善长、胡惟庸等功臣,正因不懂此等智慧,最终落个灭族惨死的结局。

标签: 汤和

更多文章

  • 63岁汤和主动上交兵权,朱元璋问要何赏赐,汤和回答:100个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汤和

    在中国历史上,疑心重、好猜忌的皇帝简直不要太多,而其中,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出身寒微,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好不容易才爬到天底下最高的那个位置。位高权重之后,朱元璋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被别人夺去了,因此一直在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他几乎杀光了曾经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但他

  • 李善长既然已经告老还乡了,为何朱元璋还是要杀他?这么害怕他?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李善长

    有一说,朱元璋是为了让儿子(实际是长孙)继承皇位后能坐稳江山而扫清障碍,开国功臣能量和影响力都太大了,杀光了就后继无人,自己儿孙平安。赵构杀岳飞后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恐怕老朱内心也应该说“非卿谋反,非朕残暴”吧。都是有说不出的苦衷啊,只好“莫须有”地安上若干罪名,爱卿,对不起了。其实漏洞百出,

  • 如果朱元璋不杀李善长、蓝玉、胡惟庸,那么明朝会改朝换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李善长

    如果朱元璋对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人没有诛杀,朱允炆顺利继位的话,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设置的制度已经把这些可能性给降低到最低。另外,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的制度,也决定了臣子谋反的成功性很低,比如后期的万历一朝,万历数十年不上朝,朝纲依然在正常运转,就深刻说明了臣子想颠覆皇权

  • 大学生拿出家谱,自称李善长后裔,专家:他不是被灭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是一个出身比较低贱的皇帝了,本来从小低贱,却没想到在44岁的时候,竟然成了这个天下的霸主,不仅把元朝的残余势力给赶走了,而且还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他能够走到那一步,离不开他身边的功臣的帮助,在他称帝以后,徐达这些勇猛的将士都没有成为了功臣的第一,真正被他封为第一功臣的,就是李善长。在他南下的时候

  • 侄子犯罪,李善长设法救人,刘伯温:杀了他可以降雨!朱元璋:杀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李善长

    洪武年间的一天,丞相李善长对御史台的御史咆哮道:“我中书省怎么可能有人贪污三千两白银,你们御史台欺人太甚,刘伯温太不把本相放在眼里了!”御史高正贤见李善长一副勃然大怒的样子,很是害怕,就小心翼翼地说:“丞相大人,确实有人控告中书省五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而且太子也知道了此事,下了手令,提李彬去问话,还

  • 李善长,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子出来见我!

    历史人物编辑:哆啦小哲标签:李善长

    1367年9月,平江陷落,张士诚不但没逃跑,反而迅速回府杀掉了自己所有的亲属,之后被俘虏,面对审讯者,他怒斥:你不过是条狗,让你的主子来,也正是这句话让他落得个挫骨扬灰的下场。元朝末年的平江城号称天下第一坚城,是张士诚的老窝,眼看着跟自己同期起义,慢慢壮大起来的陈友谅,跟朱元璋打得风风火火,张士诚却

  • 同为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比刘伯温强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李善长长谋略,善用人。无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民生上,李善长对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绩不可谓不大,堪称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位。朱元璋曾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辅佐朱

  • 李善长:我有免死金牌,我是第一功臣。赏,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李善长

    李善长何许人也?挺牛哦,免死金牌、第一功臣多强大的头衔,可是朱元璋打的就是这一类“老虎”,更何况老李也非老实人吖。李善长可是再世萧何也比不上的人物,这是皇帝朱元璋所认证的,可谓是位极人臣,是当时最为强大的淮西勋贵首领。洪武四年,李善长便辞官退休了,当然这也是朱元璋的意思,毕竟这时候的老李也才57,还

  • 朱元璋:为了我大明王朝,你不得不死!李善长:诺!

    历史人物编辑:丘佰利标签:李善长

    公元1351年,77岁的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临刑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铁劵,老朱冷笑一声:“细细看上面的字!”李善长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此人酷爱读书,足智多谋,跟在朱元璋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朱元璋能建立大明朝,李善长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又加封为

  • 76岁老功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朱元璋为何还要满门抄斩?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李善长

    洪武年间,御史汪广洋和陈宁两人上书朱元璋,弹劾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自此拉开了李善长的悲惨晚年。被誉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长已经76岁高龄,但是朱元璋一道圣旨将其家中超过70人全部诛杀,最后李善长的家族只剩下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夫妇,还有他们的两个儿子。这四个人之所以能够有幸存活下来,是因为和朱元璋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