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向朱元璋提交了辞呈,称自己年老体衰,想归田养老。朱元璋批准了,随后问他要什么赏赐。汤和皱巴着一张老脸,害羞地说:“那就赏臣100个美女吧!”
群臣听说后,一片哗然,纷纷猜想,这老小子年轻时过惯了酒肉、刀子关,老来却难过美人关,真是越老越糊涂了,皇上既然要给赏赐,你要封地,要府邸,要金银财宝,哪个不比要美女强?
可万万没想到,朱元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当即允诺了汤和荒唐的请求,命人从后宫精心挑选了100名美貌宫娥送到了汤和府中。
1326年,汤和出生于安徽凤阳,和朱元璋是老乡,两个小伙伴在同一条街长大。史称汤和“沉敏多智数”,他从小就有雄心壮志,长大后更是意气风发,而且为人低调谨慎,善于谋略。
在他26岁的时候,便投靠了郭子兴,因为作战勇猛,被郭子兴赏识,提拔为千户。不久后,汤和便写信邀请儿时玩伴朱元璋也来投效郭子兴。
此时,朱元璋只是个小小的十夫长,别人都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只有身为千户的汤和对朱元璋毕恭毕敬。
后来,朱元璋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不但逆袭成了郭子兴的麾下大将,而且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秀英。
本来要带着朱元璋混天下的汤和,结果反倒成了朱元璋手下的将军。汤和对此没有任何抱怨,决心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朱元璋对此十分感激,毕竟许多将军都背地里嫉恨朱元璋,认为他是靠老婆马秀英掌权的。
后来朱元璋势力坐大,就离开郭子兴另立山头,汤和立刻带着他们小时候的玩伴徐达捧朱元璋当了吴王,唯他马首是瞻。
公元1358年,张士诚率军进犯常州,结果被守将汤和所败,也就是在常州守将任上,聪明谨慎的汤和却犯了一次糊涂,此事纠缠着他一辈子,也警醒了他一辈子。
当时汤和的姑父庸某,隐瞒常州田土,不纳税粮。朱元璋得知后,怒气冲冲地下令:“此人仗着汤和之势,目无法度,即刻斩了!”
即便常遇春站出来求情,也没能挽回。汤和想到自己的发小竟如此不给面子,心里很不自在。
一次,汤和酒后,不免发起牢骚来:“想我汤某镇守在此地,那好比坐在天下的屋脊上一样,想让它往哪边倒,它就往哪边倒。如果我觉得和你混得不舒服,我可以找陈友谅混,找张士诚混!”
很快,这句话就被派去做监军的义子传到了养父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是个小心眼,闻之异常恼怒,好你个汤和,亏咱如此信任你,你居然说出这种话来!
不过,考虑到大战在前,朱元璋只好强压不满,并没有治汤和的罪,但却硬是记恨了他大半辈子。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随后在大明开国首次论功行赏时,本应被封为公爵的汤和,却只得了一个中山侯的头衔。
而像徐达、邓愈、李文忠、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功臣,非但被封了公侯爵位,而且还授予了免死金牌。
汤和心知肚明,知道朱元璋此举在于敲打自己,从此说话、行事谨慎异常,不敢有丝毫僭越。而其他兄弟自从有了免死金牌,各个变得目中无人,最后落得被杀的下场。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西汉刘邦大肆戕杀王候功臣的场景,在明朝再次上演。为了防止权臣篡权、保证太子朱标顺利登基,朱元璋仅在胡惟庸、蓝玉两案中就处决了5万多人。
而这两起惨案不过是整批处死事件,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清除障碍”。
诸如皇太子的老师宋濂、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大臣李仕鲁等皆惨遭诛杀。
而当年和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人,到最后仅有3人得以善终,他们分别是常遇春、徐达、汤和。常遇春运气较好,早早就病死。
而徐达则死于处决,因为他身患疽疮,最忌鹅肉,可晚年时,朱元璋偏偏送了一碗鹅肉给他,并命宦官在旁监督着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就毒发而死。
所以事实上只有汤和一人因为选择了“功成身退”,故而躲过了一场场灾祸。
公元1388年,汤和心知已贵为天子的朱元璋最大心病乃是功臣手中所握的权,而且朱元璋的猜忌心越来越重。
于是,他主动辞官,对朱元璋说:“微臣年老体衰,不能领兵打仗了,希望皇上准许老臣归田养老。”
汤和的辞呈让朱元璋喜出望外,立马就下旨批准,生怕汤和反悔一般。汤和见朱元璋如此痛快,也知道君臣确实有芥蒂,庆幸辞职及时。
随后朱元璋问他要何赏赐。汤和羞着一张老脸说:“那皇上就赏赐臣100个美女吧!”
回乡后,汤和仍不敢放松警惕,时刻教导子孙谨慎处事,而汤和自己则整日要么美女把怀,要么游山玩水,做出一副不问世事的姿态。
果然,朱元璋还是对汤和不放心,暗地里派耳目监视汤和一家,得知这些信息后才放下心来。就这样,汤和得以幸存。
公元1395年,汤和年迈,身体垂危,于是遣散了府里的100多名嫔妾,并把自己家中的钱财和土地分给乡亲父老,尔后驾鹤西去,平安地活到了70岁。朱元璋听闻他的死讯,神情悲伤,特追封他为东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