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信国公汤和为何能躲过朱元璋屠刀?他的国公爵位为何没能传下去?

信国公汤和为何能躲过朱元璋屠刀?他的国公爵位为何没能传下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只叫莓莓的猫猫 访问量:2486 更新时间:2024/2/27 11:16:59

前言: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正月,六十九岁的信国公汤和正在老家凤阳颐养天年。此时京中却突然传来圣旨,大明皇帝朱元璋要召见这位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伙计。

汤和内心惴惴不安,在去年二月爆发的蓝玉案之中,无数大明开国元勋,以及五军都督府高官人头落地。甚至在时间过去半年之后,还有人因此受到株连,比如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六月的宣宁侯曹泰和七月的都督聂纬。

可是自己缠绵病榻四年之久,上位难道还不放心吗?然而君命难违,汤和不得不强拖病体,坐上朱元璋派来的安车,在一路的颠簸之中来到京师南京。这里的安车,指的是可以坐乘的小车,在古代一般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

等朱元璋见到口角流涎,动弹不得的汤和之后,这才真正的彻底放心,史称“见其病笃,对之流涕”。他安抚了老伙计几句,派人好生送汤和还乡,又御赐钞一百五十锭给这位信国公预造生坟所用。明初五十贯大明宝钞称为一锭,一百五十锭即七千五百贯,洪武年间大致折合七千五百两白银。

丙辰,召信国公汤和入朝。时和居凤阳里第,以风疾不能行。上思之,特召入见,勉慰问劳。既而遣还,赐钞一百五十锭,俾择地营寿藏。—《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其实这个银子并不在于多少,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认可:你过关了。当年年底,颖国公傅友德、永平侯谢成、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等残存的开国耆宿相继被杀,而战功、资历并不逊色的信国公汤和却并未受到牵连。

我们都知道明末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在南京投降清军的世袭勋贵之中,有一位灵璧侯汤国祚是汤和的后裔。那么问题来了,堂堂的信国公怎么变成灵璧侯了呢?

汤和为何可以善终?

汤和字鼎臣,凤阳人,用《明史》的说法是“与太祖同里闬”,和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十七岁的汤和带着族人一起加入了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而且凭借着勇武善战,很快被升为千户。

此时汤和想起了正在皇觉寺中出家的小伙伴朱元璋,于是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让他来濠州从军。正是汤和的一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我们设想一下,没有汤和的邀请和引荐,朱元璋大和尚即使去投军,只怕也不会有机会成为郭子兴的帐下亲兵。

朱元璋这块金子,很快就在郭子兴所部中发光发热。汤和也没想到当年的小伙伴,如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因此别的老资格看不起朱元璋之时,汤和却一直坚决执行这位昔日小伙伴的将令,这为他将来善终打下了基础。

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之时,因为种种原因,汤和未能跻身开国六公爵之一,而只是被封为了一个名列二十八位侯爵之首的中山侯。不过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老伙计,给了他许多次机会,终于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进封其为信国公。

当年汤和镇守常州之时酒后失德,说了一段险些给他惹来杀身之祸的昏话:“吾居常州,如卧屋脊上。左转则在东,右转则在西”。常州是当时朱元璋和张士诚集团争夺的重中之重,汤和所说的“东向”,自然就是投靠张士诚。故而哪怕在进封信国公的诰命之中,老朱也没忘了将这件事情拿出来敲打汤和。

当定功行赏之时,尔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服念尔勤劳,特释尔过,授以信国公之爵。—《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慊”是满意、满足的意思,所以“于忠有慊”这句话非常严厉。不过汤和因此吸取了教训,彻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不断地揣摩朱元璋的心思之中,为自己和汤家挣来了满门善终。

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长案,说起来算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的延续,是对淮西勋贵的一次总摊牌,策划人和得益人无疑是以朱标为首的太子党。问题是汤和也属于淮西一党,他为何能逃过一劫呢?原因有三:

其一、汤和当初镇守常州七年,和其他淮西勋贵之间联系并不多,大致可以算一个孤臣。我们可以发现有同样经历的长兴侯耿炳文、江阴侯吴良之子吴高都没有在李善长一案中受到牵连。

其二、汤和是皇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岳父。同属淮西勋贵集团的晋王岳父永平侯谢成、周王岳父宋国公冯胜、楚王岳父定远侯王弼等人,也都没有受到牵连。

其三、汤和身染重病。就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正月,汤和中风瘫痪在床,病得恰到好处。一个早已退休回乡,外加已经病重不起的老头子(汤和时年六十五岁),想来也不值得太子党出手。

蓝玉案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当年九月,朱元璋立朱标继妃吕氏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放弃了太子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则其舅姥爷蓝玉必然会成为下一步的清洗对象。

而在蓝玉案之后,朱元璋经过观察,认为此时各地戍边亲王已经渐有尾大不掉之势,所以又在洪武二十七年年底,洪武二十八年年初出手清洗了冯胜、傅友德等开国元勋。笔者一直说,如果魏国公徐达活到这一年,以他燕王岳父的身份只怕也是难逃一死。同样的问题又来了,汤和也是亲王岳父,他又为何能逃过一劫呢?原因有二:

其一、鲁王朱檀早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二月便已去世,唯一的继承人朱肇煇现在年仅七岁,何况还不是鲁王妃汤氏的亲儿子,自然和晋王、周王、楚王这样的强藩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朱元璋在亲自验证了汤和的病情之后,认为他的寿命也就在一两年间,于情于理,都没有必要对这位老伙计再举起屠刀。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信国公汤和去世,享年七十岁。朱元璋为这位老哥哥辍朝一日,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今安徽省蚌埠市区东郊曹山南坡)。

信国公爵位哪去了?

时间一晃到了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由于刚刚册立了皇太子,皇帝朱祐樘心情很好,打算对当年失爵的开国元勋子孙后代进行恩封。

经过一番查找,吏部推上来这几个名字: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玄孙常复、曹国公李文忠玄孙李璇、卫国公邓愈五世孙卫炳、信国公汤和六世孙汤绍宗。于是孝宗下旨封几个人均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然而此时汤绍宗的叔父汤俌向朝廷上奏,认为其他三家当年都因罪夺爵,自己家的情况和他们不同。先祖汤和并未犯事,之所以爵位失传,完全是因为应该袭封的子孙每次都恰好去世而已。当然念在先祖去世已近百年,我们汤家子孙也不敢奢望再恢复信国公的爵位,只求袭封中山侯即可。

庚子,信国公汤和玄孙俌奏:“近奏恩诏录用开国元勋子孙,臣侄绍宗及鄂国公常遇春玄孙复,曹国公李文忠玄孙璇,卫国公邓愈五世孙炳俱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世袭奉祀,各家子孙俱荷恩宠。但常遇春子茂、邓愈子镇、李文忠子景隆初皆以罪夺爵。臣家止因应袭子孙笃疾相继亡殁,以故未袭,无他罪犯。见存诰敕、谕券及南京吏部并守备官保勘文卷可证。乞下廷议,命绍宗仍袭高祖侯爵。”—《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二》

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日后官至兵部右侍郎的郑汝璧,依据历朝底档写了一本《皇明功臣封爵考》,里面对汤家的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我们来看一下。

汤和长子汤鼎,在此前的多年征战中,已经凭借战功升任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可惜这位前途远大的二代勋贵,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从云南班师回京途中不幸病故,朱元璋特赐他信世子的封号。

汤和病故之后,嫡孙汤晟年幼,故而只是开支信国公的禄米:每年三千石。但是还未等到袭爵,汤晟便不幸去世。而汤晟嫡长子汤文瑜自幼便患有“癱疾”,意思就是肢体或者器官上有严重的缺陷,也未能袭爵而去世。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汤文瑜嫡长子,时年十六岁的汤杰向新天子明英宗朱祁镇提出袭爵请求。由于信国公一爵已经失传近四十年,故而小皇帝让吏部去查原因。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吏部回奏,称汤杰确实是汤和嫡长玄孙,汤家爵位也确实因为继承人接连亡故,所以一直没有袭爵。正统初年的明英宗极为苛刻,中断了四十多年的公爵想在他手上恢复?那是门都没有。

正统三年,吏部回咨:“勘得汤杰委系汤和玄孙,只因亡殁相继,因循四十余年未袭。”本年六月二十日,题奉英宗皇帝圣旨:“既是四十余年不曾准袭,罢,钦此。”—《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一》

孝宗在收到汤俌的上奏以后,翻看了朝廷档案,给出了和其祖父英宗同样的结论:“信国公封爵世远年久,既皇祖有旨,不准袭爵,钦此”。此后汤俌又五次上奏,可惜孝宗均未松口,汤绍宗只能不情不愿地出任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失爵原因

表面上看,信国公爵位失传,和汤家几代子孙早逝有关。然而我们要想一想,汤杰向明英宗上奏之时已经年满十六岁,这个年龄还不能袭爵,只能认为朝廷压根就没想过让你袭爵。

事实上在靖难战争之后,篡位登基的朱棣对于洪武朝勋贵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打压手段,包括魏国公、曹国公、长兴侯、武定侯、凤翔侯在内的爵位都在那个阶段失传。而汤和在世之时就和朱棣无亲无故,他们家的信国公爵位,又怎么可能传下来呢?

另外笔者想指出一个问题,汤和信国公的诰文之中,似乎并没有说明他这个爵位可以世袭,我们来看下内容:“食禄三千石,永为子孙世禄”。永为子孙世禄,意思就是汤家子孙可以永远享受每年三千石的岁禄,可没说你可以袭爵信国公!那么当年汤和中山侯的诰文又说了什么呢?我们不妨也来看一看:“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看见没有,这里写得很清楚,子孙世世承袭。

笔者以为日后汤家把这个玄机也研究清楚了,所以汤俌在上奏的时候,要求的是恢复中山侯而非信国公的爵位,这是经过精心研究的策略。可惜此时的汤家早已无权无势,“不沾寸禄,与编氓无异”,皇帝又怎会置常家、李家、邓家于不顾,单独恢复你汤家的爵位呢?

结语: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另一位小宗入继大宗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打算收买人心,准备恢复常家、李家、邓家和汤家的爵位。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四月,常遇春八世孙常玄振封怀远侯,李文忠七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邓愈六世孙邓继坤封定远侯,而此时仍然在世的汤绍宗则封灵璧侯。

自弘治五年到嘉靖十一年,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汤绍宗终于等来了汤家的复兴。虽然既不是信国公也不是中山侯,而是岁禄不过一千石的灵璧侯,总也是个世袭的爵位。近一百四十年以后,老汤家总算恢复了贵族身份,也不枉几代人的努力。

标签: 汤和

更多文章

  • 成都的老味道,36年的“蹄花馆”,只卖2道菜:蹄花汤和猪头肉

    历史人物编辑:毛起吃标签:汤和

    文/李老湿编辑/毛起吃“在去吃蹄花的路上,连风都是甜的……”成都的蹄花馆子不计其数,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却为数不多,这家位于成都郫县(郫都区)的蹄花馆子,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堪称成都蹄花界的“仙人板板”,经久不衰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独门秘诀?一碗蹄花汤,卖了36年,到底有多好吃?只卖2道菜,老

  • 63岁时汤和主动交兵权,朱元璋问他要什么赏赐,汤和:100个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汤和

    在我国历史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接一个朝代的更替。在一个新的朝代诞生前,总是会有一位领袖人物靠着自己过人的本事夺得天下。这些开国皇帝,他们都有各自的过人之处,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需要能人志士的辅佐才能获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开国功臣在国家稳定之后,都会受到皇帝的猜忌。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其中

  • 苏伯汤和罗宋汤的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搞笑记标签:汤和

    生活中的美食非常多,有的家庭主妇总喜欢做各种美食给家人和孩子吃,其中罗宋汤应该有不少人吃过,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罗宋汤还有另一称呼,那就是红菜汤,这种美食的做法并不复杂,制作过程中会用到不少用料,并受到不少人喜爱,那么苏伯汤和罗宋汤的区别有什么?苏伯汤和罗宋汤是不一样的,它们在用料、口感、做法上都会有

  • 朱元璋为何杀傅友德,纵容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却让汤和得了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韩信标签:汤和

    一、导言其实,那些开国帝王者中有个性者,占据了绝大多数,甚至可称之为:无个性不帝王!如刘邦,一说就是流氓皇帝。当然还有朱元璋,一提便是残暴多疑。不过,这些个性标签,难免以偏概全。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言,则不会深究。这就如过去丰收后的舞龙一样。有种解读是:我种了一年的田,不是求雨就是准备求雨,跪得我都忘

  • 朱元璋问汤和:为什么不愿帮他射杀黑熊?汤和机智回答躲过一劫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汤和

    有一天,朱元璋去打猎,树林中的一头黑熊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连射了好几箭都没有射中。朱元璋转身对跟着他的大臣说:“你们谁要是能帮朕射中那只熊,朕一定重赏他。”众臣听完,纷纷搭弓射箭跃跃欲试,只有汤和默不作声。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的发小。成年后,汤和加入了红巾军,朱元璋正是在他的邀请下才加入了

  • 一块煎饼奠定了朱元璋和汤和之间的关系,难怪汤和一族与大明同寿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汤和

    《朱元璋传》这本书很清晰地描述出了汤和在朱元璋心中为什么可以一直不受怀疑,享受大明朝几百年的庇佑,这和他们小时候的这场相见是分不开的。汤和和朱元璋是从小的伙伴,两人的遭遇几乎相同,但是成年后的汤和却是在洪武一朝活下来的寥寥数人中的一员。汤和为什么没有被清算,除了他自己知道进退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蓝玉案后,朱元璋召冯胜、汤和进京,为何汤和善终,冯胜却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汤和

    历朝历代的开国将领在辅佐的皇帝登上皇位后,都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创业之初,正是打天下的时候,领导者都求贤若渴,对手下将领推心置腹,乃至兄弟相称。但是,一旦强敌已灭,皇帝坐稳了江山,安定代替动乱,却又催生出猜忌。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皇帝看待这些昔日老伙计的目光必然不同,他势必要做出抉择

  • 朱元璋不杀汤和不是因为关系好,而是汤和做了这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汤和

    朱元璋手下的功臣,除了汤和善终,其余的真谈不上善终。不过汤和也确实有数,他深知帝王的凶险,所以从不居功自傲。是以在朱元璋心中,汤和是个没野心的人,这才让其在后来,对手下功臣下手时,放了汤和一马。不过有人曾评,汤和能够善终,是因为和朱元璋达成了生死协议。而且在朱元璋杀,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勋时,完全倒向

  • 泥鳅不管怎么吃,别再烧汤和红烧了,教你一招,土腥味全跑光

    历史人物编辑:心灵情感记标签:汤和

    大家好,今天我上街去买了一些泥鳅,打算给大家分享一道泥鳅的美食做法。泥鳅是一种富含了丰富营养的食材,它的吃法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炒着吃、煮着吃也可以炸着吃,喜欢吃泥鳅的你们,更喜欢哪一种泥鳅的做法呢?如果你也喜欢吃泥鳅的话,就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这道泥鳅美食做法吧。别再烧汤和红烧了,教你这样去

  • 汤和辞官,朱元璋问他要什么?汤:100名美女!事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汤和

    1388年,63岁的信国公汤和,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辞官。朱元璋问他想要什么赏赐,汤和笑眯眯地说:“请赐臣一百名美女吧!”朝臣脸色大变,为汤和捏一把汗,不料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汤和与朱元璋自小在一个胡同里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而且他的遭遇比朱元璋还苦,自幼失去双亲,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童年的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