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太平天国,发轫于两广,兴盛于江南,是由农民所发起和领导的一场反清运动。
自金田太平军起事以来,由于清朝官兵颟顸,无人可撄其锋镝。而横扫江南后,太平军却没有继续北上,一举推翻清朝,而是选择偷安而定都金陵,给予了清朝积蓄反击的机会。
太平天国有一特点,其为一政教合一的国家,其管辖的百姓既是国民,又是教众,同时依附于洪秀全所创的拜上帝教中。
许多人对太平天国的理解有一误区,以为由天王洪秀全同时管理政务和教务。事实上在天京事变之前,洪秀全主要管理教务,而世俗的政务主要由东王杨秀清管理。
洪秀全和杨秀清这种分工模式,在创业初期的合作是很愉快的。但定都封王以后,这种合作模式逐渐不可持续,于是有了东王侵夺天王统治权的事件发生,成为了天京事变的导火索。
而天京事变之后,东王杨秀清之死,还引发了太平天国的另一项政治变动——洪秀全依然对世俗政务不感兴趣,而醉心于他的宗教学,但在选择政务代理人上,不再信任外人,而把大权交给了他的两个兄弟。
洪秀全的两个哥哥,洪仁发和洪仁达皆非治国之才,在接手杨秀清的权位后,犯下了许多政治上的失误。其中为太平天国掘墓的一项举措,就是滥封王爵。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除天王洪秀全以外,只有东、南、西、北、翼五王。但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的王位就好像突然变成了批发货,开始大肆封赏。曾国藩曾记,太平天国中后期,“彼六七伪王者,各挟数十万之众,代兴迭盛,横行一时。”后来越封越多,有说法认为封了一百多个,甚至几百个王。
后来李鸿章进攻苏州时,太平军杀守将献城投降,当时仅在苏州城中,除了被杀的慕王谭绍光以外,还有八个王存在,太平天国封王之滥,可见一斑。
对太平天国的这种制度缺陷,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一针见血地指出,太平天国虽然在李秀成、陈玉成等后起之秀的率领下有反扑之势,但绝不会有大作为。胡林翼的理由是:
“太平军封王太滥,诸王各不相下,不受节制,故行军难有统帅;上游仅恃陈玉成,下游仅恃李秀成,非有节钺之尊也。……观敌军封王之滥,事必无成。”
巧合的是,后来李秀成被捕,在曾国藩营中写供词时,也提到了封王太多,为太平天国遭致失败的一大失误。虽然胡林翼与李秀成分属不同阵营,但意见如此一致,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然而,胡林翼在批评太平天国的同时,也对清朝的一些做法表示了担忧。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多年。立下功劳者亦不少,对这些功臣,清朝虽没有像太平天国那样滥封王爵,然而封官许愿者同样不少。胡林翼认为,“官军提督、总兵,黄马褂,成烂羊头,一旦乱平,朝廷那有如许官,有功者无以为生,必生意外。”
为了激励军心,清朝同样在官军里封了许多官职,但这是在战时情况下的非常之策,一旦战事结束,对这些人进行裁撤最易发生变乱。尽管后来曾国藩裁撤湘军,以淮代湘的过程还算顺利,没有造成大乱,但清末时清廷滥封王公,任用私人,却是与太平天国之败如出一辙。胡林翼之预判,可称极有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