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朝老臣张廷玉被抄家,士兵搜出了一个箱子

三朝老臣张廷玉被抄家,士兵搜出了一个箱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潘娥 访问量:3809 更新时间:2023/12/30 19:43:56

在清朝,能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最终还落得个“配享太庙”的人绝对也是屈指可数,而张廷玉就是其中的一位。

三朝老臣张廷玉

张廷玉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张英在康熙三十八年登上高位。

一年之后,受到了良好教育的张廷玉也考中了进士,并且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廷玉开始担任篡修官,并且入值南书房。

康熙皇帝对于张家人也很熟悉,知道张廷玉入朝为官后,还询问过他关于张英退休后的生活。

剧照

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时候,张廷玉便被授予了刑部左侍郎的职务,还兼任了翰林院士,在投身于政治不久之后的时间里,张廷玉过人的天赋就已经展现了出来。

可康熙在1722年驾崩,之后的雍正皇帝即位,张廷玉的威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来。

雍正当上皇帝的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那段时间里,他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扶植起大量的势力,张廷玉就是其中之一。

他觉得张廷玉学问优长,一看就是有才干、有气度的人,再加上他是恩师张英的儿子,这对于雍正来说,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雍正刚刚成为皇帝的时候,所有的口谕几乎都是从张廷玉这里出来的。

雍正六年,张廷玉升保和殿大学士,也成为了实际上的内阁首辅,之后,张廷玉又掌典军机,成为军机首席大臣。

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张廷玉“升官如同坐火箭”,一路走上了清朝官场的顶点。

可张廷玉的命运依旧不那么顺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人臣。

雍正十三年8月,皇帝驾崩于圆明园,在《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中,明确说明了雍正皇帝在驾崩前依旧为张廷玉想着后事,其中,对于张廷玉最高的评价,莫过于“配享太庙”。

要知道,在满人的朝廷中,一位汉臣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本就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这也就奠定了,在清朝的汉臣中,张廷玉无人能够超越。

在乾隆皇帝即位了以后,面对已经成年的皇帝,张廷玉等人辞去了“辅政大臣”的职务,改为“总理事务王大臣”的称谓,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廷玉和另一位重臣鄂尔泰都同时走向了权力的巅峰。

这两位雍正王朝时期的名臣,对乾隆皇帝也有拥戴之功,然而,对于急于集权的乾隆而言,这两个人的地位太高,也对皇权形成了一种潜性威胁。

在乾隆的严重,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朋党祸首,于是乾隆皇帝的手段是:欲取之,必先予之。

对于鄂尔泰,乾隆皇帝先是钦点他为会试大总裁,除了大学士职务意外,他又兼任了军机大臣、议政大臣等;而对于张廷玉,乾隆皇帝则是加拜他为喇布勒哈番,特命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赐号勤宣。

张廷玉和鄂尔泰本就在斗争,这一切也都被乾隆皇帝看在眼里,他要的结果,是双方两败俱伤。

结果,乾隆皇帝没有等到“坐收渔翁之利”的那一天,因为鄂尔泰在乾隆十年病逝了。

这样一来,朝中就变成了张廷玉一家独大,乾隆自然看不下去,就开始对张廷玉进行了打压。

为了制约张廷玉身上的巨大权力,乾隆专门培养了一位满族大臣钮祜禄·讷亲进入权力中心,迅速称谓了保和殿大学士,这也就意味着,钮祜禄·讷亲取代了鄂尔泰之前的位置。

作为三代老臣,张廷玉已经年近70,乾隆皇帝为了表面上看得过去,毕竟他曾辅佐过前朝两位皇帝,特意恩准张廷玉能够在紫禁城中骑马,在大热天或者大冷天,他还允许张廷玉能够不去上朝。

看似关照,实际上,乾隆是想将他一点点排除到权力中枢以外。

至于“配享太庙”是雍正皇帝在临终前定下的,乾隆直接给他取消了资格。

这一切,要从张廷玉犯下的三个错误说起。

第一个错误,在于张廷玉的“膨胀”。

在乾隆十四年,此时的张廷玉已经78岁了,他向皇帝提出了辞职,乾隆也同意了,想到终于能够“安全着陆”,张廷玉也长舒了一口气,不过,他自然想着雍正承诺“配享太庙”的事情。

按道理来说,张廷玉能这么想也确实没有错,毕竟他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没有犯下什么过错,乾隆也没有理由不去兑现。

朝中一位名叫史贻的大学士却一直在乾隆的耳边扇风,认为张廷玉确实没有什么太大贡献,不配享受太庙,再加上史贻本就是鄂尔泰死后“鄂党”首席人物。

思来想去,张廷玉还是担心乾隆听信了谗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他拖着老去的身躯,进宫面圣。

在《清高宗实录》当中,也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当时的张廷玉哭哭啼啼,跪在乾隆的面前,要皇帝能够做出一个保证。

乾隆就不高兴了,作为皇帝,他肯定会想:难道我乾隆是一个如此不守信用的人?

在张廷玉走之后,就犯下了第二错。

此时,乾隆的内心当中也堵得慌,越想越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就写下了一首诗,给张廷玉送了过去。

诗中的内容如下:追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侧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吾非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而这首诗当中,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

比如,“青天”所指的是刘伯温,当初朱元璋也下令他“配享太庙”,而“郑国”指的是魏征,在他死后,李世民甚至砸掉了他的墓碑。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乾隆皇帝很生气,说自己不是尧舜这样的君主,自然也不知道谁是皋契这样的贤臣,就是不给你张廷玉“配享太庙”了,后世的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

可若是按照张廷玉年轻时的办事风格,他自然是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可当时的张廷玉已经老去了,心思也没有以往那么缜密了。

他第二天竟然不去朝堂之上,仅仅是让自己的儿子进宫谢恩,这下,乾隆彻底怒火中烧。

波澜起伏的生前生后事

乾隆花了不少时间写了一首诗给张廷玉,可是张廷玉这里似乎不领情,甚至本人都不出现,在乾隆的眼中,也完全可以怀疑他的心里没有皇帝。

此时,张廷玉的形象在乾隆这里彻底崩塌,他认为张廷玉在晚年彻底暴露了心中所想:只顾利益,只要东西到手了,什么都不管不顾,心中没有天下大局。

因此,乾隆干脆直接命令军机处下去下旨,去质问张廷玉为何不本人亲自来谢恩。

客观来说,张廷玉在犯下了那两条错误之后,其实还是有挽回的余地,毕竟他和他的父亲共同辅佐了多位皇帝,对于大清朝廷而言还是很有功劳的,就算不配享太庙,那么下场也不会太难看。

可是,张廷玉又错了,他接下来犯下的事情,彻底让他回不了头。

军机处负责起草圣旨的,正好是张廷玉此前的门生汪由敦,他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眼看着皇帝发了这么大脾气,赶紧找人去通知张廷玉,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张廷玉接到了消息之后,也吓坏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了乾隆皇帝那里“负荆请罪”。

这下,乾隆皇帝彻底爆发了。

回到最开始,乾隆皇帝想要整治的不是一个张廷玉,而是以张廷玉为代表的朋党行为,来集中皇权,天下臣子如此之多,少了一个张廷玉,还能够培养出无数个“张廷玉”出来。

可是,结党行为在乾隆皇帝心中始终都是一块放不下的石头。

乾隆皇帝一瞬间就意识到,按照正常的流程,圣旨最快也要到这天的上午才能送到张廷玉的家中,可是天不亮张廷玉就已经跑到朝堂上了,这就代表着背后一定有人通风报讯。

此前,乾隆皇帝就多次敲打过张廷玉,让他不要搞这些抱团取暖的事情,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张廷玉本人能够在这个点出现,就是白给的证据。

这下,乾隆丝毫不遮掩了,当众就直接问:“你有什么功劳,配享太庙?”

随后,乾隆就派人整理了一份历朝历代“配享太庙”的名单送给张廷玉,让张廷玉自己去好好看看,照着榜单去找差距。

张廷玉看着名单上的前朝大臣们,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张廷玉自然也就不愿意挣扎了,他只能上书,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脑子也不好使了,居然自不量力,想要“配享太庙”,建议皇帝取消他的资格。

乾隆皇帝一看,就顺水推舟了:看,你自己说建议皇帝取消资格,那就请取消了吧。

从此,张廷玉落得个无比凄凉的下场,最终回到了桐城老家。

对于张廷玉而言,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当时的四川学政朱荃是张廷玉提拔的,结果后来因为贪污被治罪。

朱荃犯了错,最起码不能怪罪皇帝用人不当,正好,张廷玉出了事情,有“锅”可以都扣在张廷玉的脑袋上。

于是,乾隆决定:痛打落水狗。

在这之后,他命令内务府大臣德保南下,直接赶到了张廷玉的老家,收回了自雍正皇帝以来赏赐给张廷玉的所有宝物。

跟一般的生气不同,这一次,乾隆皇帝是起了杀心的。

他的命令是:这次不仅要带回所有财物,还要抄了张廷玉的家。

这次,德保奉命而来,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将张家翻了一个底朝天,带走了所有张廷玉收藏的书籍,按照乾隆的想法,这一趟下来,张廷玉肯定对乾隆心怀不满,只要找到了辱骂皇帝的话,那么张廷玉只能是死路一条。

毕竟,张廷玉作为文人,此前又深受重用,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在张廷玉的的一个箱子中,装着他的文件和手稿等等,德保也很快将这些东西全部带回了紫禁城。

接下来,长达半个月的审讯开始了,可在审查了半个月之后,乾隆皇帝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张廷玉的牢骚话,更是没有一个和政治有关的字。

无奈之下,德保只好将这些情况如实向乾隆皇帝作了汇报。

乾隆的内心十分感叹,他觉得此前张廷玉所做的事情已经够不谨慎了,可没想到到了最后,却没有找到张廷玉的破绽。

可张廷玉这里,他明明逃过了一劫,可心理上已经被彻底摧毁了,他和父亲都为清朝奉献了一辈子,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成为了家乡人民的笑话。

1755年,也正是乾隆二十年,这位辅佐过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大臣最终在安徽桐城老家中凄凉的死去。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回想着过去的事情,乾隆亲自下诏,赦免了张廷玉的全部过错,收回了此前的成命,还给他“配享太庙”。

而“太庙”,也意味着这是皇帝家的祠堂,从此之后,张廷玉也可以被供奉,成为家族的荣耀。

这对于当时的大臣来说是最高的荣耀,在整个清朝当中,“配享太庙”的汉臣中,也仅仅只有张廷玉这么一位,遗憾的是,操心了一辈子的张廷玉,本人最终还是没办法知道这个好消息。

不过,从张廷玉的故事当中,“伴君如伴虎”体现的非常明显,一代名臣再怎么精明,最终还是因为一点点小事被“踩进土里”,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呢?

标签: 张廷玉

更多文章

  • 张廷玉为什么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原因令人不齿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为什么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原因令人不齿中国人一直追求的名利,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更会想到死后哀荣,以及福荫子孙。太庙,是皇帝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历代皇帝去世后,也会被请进太庙。作为王公大臣,死后牌位放入太庙,陪伴先帝,是顶级政治荣誉,上升到国家祭祀的标准。张廷玉是雍正帝特别信任的大臣,很多朝

  • 乾隆准备登基时,张廷玉突然阻拦:还有一份密旨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张廷玉

    众所周知,由于康熙在立储一事上犹豫不决,导致“九子夺嫡”的发生。兄弟之间为了皇位勾心斗角,相互残杀。最终,这场争斗以四皇子胤禛的胜利而告终,是为雍正帝。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雍正称帝后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皇帝写好诏书后,将其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皇帝驾崩后

  • 雍正帝宠臣张廷玉,“太庙”都能进,却为何无法进入“八旗”?

    历史人物编辑:竹林七叙侃历史标签:张廷玉

    太庙,明清时期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乃系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但经皇帝许可,近支皇亲或有功于社稷的皇亲,或者大功于社稷的功臣,也可拥有“配享太庙”的资格。抬旗,即清朝旗人为抬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一般而言,指的是“汉军旗”抬升至“满洲旗”;或者由“下五旗”抬升至“上三旗”;再或者由“八旗包衣”

  •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叫衡臣?

    历史人物编辑:运动的心标签:张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之所以叫衡臣的原因是:张廷玉,字衡臣,在古代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可以称呼对方的字,表达了雍正与张廷玉的关系十分亲密,表达了雍正对张廷玉信任,是一种非常亲切的叫法。我相信大家对《雍正王朝》并不陌生,它是由胡玫执导,唐国强、焦晃等主演的历史剧,讲述了雍正皇帝精彩的一生。在《雍正王朝

  •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张廷玉

    乾隆抄张廷玉的家,很好地诠释了儿子与父亲之间那种莫名其妙的竞争心理,乾隆这么做就是要证明当年雍正看走眼了。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经过九卿议定,乾隆皇帝下诏罢除三朝元老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随后不久,他再次下诏,命钦差大臣德保前往张廷玉的老家,收缴所有康雍乾三代皇帝赏赐给张廷玉的物品。明为收缴

  • 历史杂谈-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张廷玉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张廷玉

    1755年3月20日,张廷玉在家中去世,乾隆得知张廷玉去世的消息后,恍惚不已。随后按照清宗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成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作为汉人的张廷玉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竟然能够在众多的满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清朝的第一文臣。历经三代,晚年固执配享太庙的制度是中国古代帝王给予臣子的最佳褒

  • 雍正王朝中雍正要杀张廷璐不能直接杀吗,为何要等张廷玉的折子?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张廷玉

    导读:在《雍正王朝》中技高一筹的四阿哥胤禛,如同黑马一般冲破皇八子胤禩和大将军王胤禔构成的夺嫡障碍顺利继承皇位。继位后的雍正为了施展胸中的抱负和展现皇阿玛选择自己继位的正确性,雍正决心按照自己的思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惜隆科多推荐的山西巡抚诺敏和廉亲王允禩推荐的雍正元年的恩科主考张廷璐都栽了跟头,急

  • 雍正驾崩后,乾隆如此对待张廷玉,让人心寒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首位配享太庙的汉臣,他的一生在康雍两朝可谓是备受恩宠,特别是在雍正一朝更是深得信任,那为何到了乾隆一朝,张廷玉就不被乾隆待见了呢?雍正在驾崩之前,他把张廷玉、庄亲王等人叫到御榻之前开始托孤,遗诏就是让他们辅佐新皇帝乾隆,并且许诺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但是乾隆继位之后,却对汉人张廷玉配享太庙心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什么敢于烧毁太子的罪证

    历史人物编辑:隐真历史标签:张廷玉

    《雍正王朝》中,康熙深夜来到上书房见到正在值夜班的张廷玉,一番交谈之后,便把八阿哥连夜呈报上来的、通过诱审肖国兴而获得的太子罪证,交给张廷玉观看。张廷玉过目之后,震惊之余,立刻做了一个令康熙都“意想不到”的动作:直接将这个罪证烧毁了,连灰都没剩下。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都不禁会产生疑问:何以张廷玉敢于

  • 三朝元老张廷玉,为何晚年深受乾隆厌恶?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张廷玉

    清朝前期名臣辈出,曾有多位重量级人物相继活跃于朝堂之上。然而,在这些显赫一时的朝廷大员中,却仅有一位得以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就是康雍乾三朝元老、清前期重臣张廷玉。不过,这个一生谨小慎微的人物,晚景却十分凄凉,而且在关键时刻接连失策,最终招致乾隆厌恶,甚至险些丧命。张廷玉画像张廷玉出身官宦世家,为名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