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就是皇帝的家庙,供奉着皇家的列祖列宗,地位非常的尊崇。在封建时代,太庙更是如此,俨然如同无上一般的存在。
而配享太庙,就是有大功于国家和社稷的朝臣,在其死后将牌位摆放在太庙的偏殿中,接受后世君主的祭拜。这种待遇,可谓哀荣无限,是历朝历代官员们的终极目标。
具体到清王朝,虽然享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但受此殊荣的却只有区区二十六人。其中,一类是爱新觉罗的皇族,被供奉于太庙的东配殿内;另一类是勋贵重臣,被供奉于太庙的西配殿内。有清一朝,配享太庙的满族二十三人,蒙古族两人,汉族仅一人。而这唯一的汉族大臣,就是张廷玉。
接下来,文史不假和您聊一聊为什么张廷玉会在晚年被乾隆皇帝取消配享太庙?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省桐城人。清朝著名的汉族政治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深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
其父张英,是康熙时期的重臣,官职内阁大臣。为了避免涉及九子夺嫡,也为了推动张廷玉的仕途,他在六十三岁就早早告老还乡,退出了波诡云谲的政坛。
张英虽然离开了,但却为自己儿子张廷玉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基础。无论康熙皇帝还是内阁重臣们,都对张廷玉青睐有加。
没过多久,年轻的张廷玉就成为了众多皇子和党派的拉拢对象,争相与之交往。但是,张廷玉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大脑,严格遵照父亲张英的教诲:坚决不参与党争,只忠于当朝皇帝。
在“九子夺嫡”期间,张廷玉对每一位皇子都一视同仁,没有表现出亲疏远近之分。在康熙帝最终抉择之前,他坚决不选边站队,只唯康熙马首是瞻,越来越得到康熙的宠信。
1722年,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的康熙帝在畅春园内驾崩,皇四子胤禛继承帝位,也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的皇位得来实属不易,经过了长期的夺嫡之争才成功突围。因而,他对于朝臣缺少了一种宽容,增加了一种严苛。说白了,雍正皇帝不好伺候。
雍正认为,大清需要的不仅是忠臣,而且还得是能臣。不过,这种能臣,又不能比自己本人能出太多。总之,雍正用人的尺度,极难把握。
已经在康熙朝摸爬滚打了许久的张廷玉,通过一步步努力,才逐渐走近了雍正的内心,成为其心腹宠臣。
张廷玉不仅被雍正加授太子太保衔,还担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同时署理都察院事务,又担任了户部尚书和四朝国史总裁官。之后,他又成为了保和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兼任吏部尚书。
在雍正在临终前,钦定张廷玉和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人同为顾命大臣,日后辅佐新帝乾隆。同时,雍正还以遗诏的形式,明确准予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登基后,张廷玉和鄂尔泰共同负责内阁事务,分别是汉臣之首和满臣之首。由于双方官位相当,而且互相看不上对方,甚至还一度引发了满汉之间的党争。
由于入关已经历了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满清的江山已经稳固,不再担心汉人的反扑。所以,乾隆在满汉党争中明显的偏袒满人,逐渐引起了张廷玉的寒心。
晚年的张廷玉性子变得急躁,脾气也大,更自恃为三朝老臣,甚至对乾隆都言语不敬,逐渐引起了乾隆的强烈不满。眼见自己在乾隆朝不受宠信,年迈的张廷玉开始向乾隆请辞。
本来,这是一件无可厚非之事,却引起了乾隆的猜疑。他认为这是张老头主动撂挑子,发泄情绪和不满。所以,乾隆不准张廷玉辞职。
乾隆十三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张廷玉再次递交辞呈,希望能够退休致仕。结果,乾隆再次下旨挽留,同时还表示,先帝准你配享太庙,享受如此高的荣誉应该再干两年。
面对乾隆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难,七十六岁的老头子也彻底放飞了自我,竟然选择上疏硬杠:“历朝历代都有官员七十而退的先例,在这些退休官员中也有配享太庙的。”
碍于三朝老臣的面子,乾隆还是强压怒火,做出御批:“你虽七十多岁,但身体硬朗,等到八十岁退休岂不是更好?三国时的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丰功伟绩,很值得你在学习。”
张廷玉彻底豁出去了,他再次上疏:“诸葛亮身逢乱世,而今是乾隆盛世,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况且,我身体真的大不如前,您就让我退休吧。”
据《清史稿》记载:
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曰:“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廷玉又言:“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耶。”
多次的唇枪舌战,乾隆的态度依然坚决。为了能享受配享太庙的荣耀,张廷玉只得认怂,每天拄着拐杖含泪上班。不过,他却因为出工不出力,多次被乾隆斥责。
终于!乾隆彻底爆发,下旨罢免了张廷玉的职务,还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可怜的张廷玉,在被乾隆罢职后过得兢兢战战,如临深渊,担惊受怕地走完了自己的余生。临死前,他都带着“不能配享太庙”的遗憾。
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张廷玉死后,乾隆念在他辅助三朝的功绩,又决定遵从父亲雍正的遗诏,准许他配享太庙。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