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78岁张廷玉被抄家,36万两白银被搜出,不久后乾隆:快,还回去

78岁张廷玉被抄家,36万两白银被搜出,不久后乾隆:快,还回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2518 更新时间:2024/2/6 23:35:14

1750年,乾隆派出200人,78岁张廷玉被强行抄家。张府查出36万两白银,族人终日惶惶、忧虑不已,张廷玉却悠闲如旧。不久,乾隆竟灰溜溜将查抄之物悉数奉还。

当时,钦差大臣带着200多名士兵,浩浩荡荡前来抄家,查出张府的白银竟有36万两之多!他们还带走了府中账册和张廷玉的私人书信。

张家人以为这是皇帝问罪的预兆,焦虑不安。而“罪魁祸首”张廷玉却摇头浅笑,任凭钦差大臣搬空张府,也不为自己辩解。

-

原来,洞悉朝中局势、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还熟悉乾隆性格手腕的张廷玉早就料到会有抄家一事。

他知道,身为汉臣之首,乾隆皇帝一直看自己不顺眼。而且自己即便退休,也仍在朝中留有很大影响力,这妨碍了帝平衡和集权之术。所以,乾隆迟早会对自己下手。

然而,张廷玉却丝毫不惧。身为人臣,只要利用好手中条件,亦可与皇帝周旋斗争。他做好准备,终于让乾隆吃了个闷亏。

而乾隆在安排钦差大臣前来抄家之时,满以为这是来之不易的机会,完全没想到自己已经落入张廷玉的陷阱。

-

事情起源于编修朱筌涉嫌贪污被弹劾。朱筌经由张廷玉举荐入朝,还是张廷玉的亲家。

乾隆立即抓住机会,治张廷玉“结交朋党”之罪,还让亲信德保去张府“收回所有赏赐”,实则强行抄家。

乾隆特别嘱咐,除了查找贪污证据,还要重点留意张廷玉的私人作品,看看有没有不满朝廷、怨刺皇帝之句,希望借此铲除张廷玉。

但当他们翻开张廷玉的书信时,却愣住了。上百封文书信件,竟没有一个字涉及政治。而张廷玉但凡提及皇帝,用语都恭敬至极,俨然一副忠臣模样。

文书既然挑不出错,乾隆就在36万两白银上动了心思:数额如此庞大,不贪污,如何得到?

然而,他们在查抄文书中发现了张廷玉亲自编写的年谱:这36万两白银,都是由哪年哪位皇帝赏赐而来,记得清清楚楚。

就在乾隆抓耳挠腮之时,德保去张府以“收回赏赐”之名、行“抄家”之实的行为竟然传开了。甚至,张廷玉在文书中为自己塑造的忠纯形象也传播开来,张廷玉或将“无罪而蒙冤”的风声渐起。

这下子,乾隆骑虎难下。要知道,张廷玉是三朝老臣,还是先皇雍正钦点的四辅政大臣之一。如果没有证据就责罚张廷玉,是要被文人儒士批评的。

而且,张廷玉自己有不少亲族门生依然在朝廷做官,要是不拿出证据就欺负张廷玉,乾隆就会失去这些人的忠诚。

因此,乾隆只好忍痛舍弃亲信德保,声称是德保领会错了自己的意思,并把查抄之物原样奉回。

张家人没想到,声势浩大的“抄家”只是虚惊一场。他们有的庆幸、有的后怕。

张廷玉则笑眯眯地迎回家财,转头就给皇帝呈上一封奏折,言辞谦卑,请求皇帝加重自己的罪行。

乾隆见张廷玉得了便宜还卖乖,自然是恨得牙痒痒,然而,他却无可奈何,只能客气地回复,好好安抚了张家一番。

张廷玉陷入抄家危机后,能够化险为夷的关键在于,他早就料到乾隆皇帝会对自己下手,还提前做好了准备,想好了对策:

平时,他就谨言慎行,私人信件也不谈及政治。这才在文字狱盛行的年代,得以幸免。

张廷玉还亲自编写年谱账册,把丰厚家财的来路尽数标明,做到有备无患。

而且,他乐于提携后辈,善于发现和赏识有才之人。这样一来,张廷玉逐渐累积起丰富的人脉资源。

关键时刻,正是日常的功夫凸显作用,让张廷玉在与乾隆的交锋中胜出。

其实,这个道理对今天的我们依旧适用。

《诗经》道:“未雨绸缪“,只要平时就注意为可能到来的困难做准备,那么,困难到来之时,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更有底气。

每一天的努力积累起来,我们就更有可能顺利度过磨难,拥有更加安稳的生活。

标签: 张廷玉

更多文章

  • 乾隆把张廷玉的家抄了,不过又给乖乖送回去了,原来乾隆上当了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张廷玉

    1749年张廷玉再次告老还乡,不成想竟然被乾隆抄家了,不过之后乾隆又把从张廷玉家查获的东西全都送了回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切都是张廷玉的故意的,乾隆上当了而已。张廷玉是一个汉人,在满清那个时代,除了康熙和雍正能够稍微的努力执行满汉一家亲,有能力都可进入朝廷内部做官,但是到了乾隆时,就有些不同

  • 乾隆百般戏耍张廷玉,死后还不肯放过,多年后给了一个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张廷玉

    乾隆和张廷玉这对君臣的博弈,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后,落下了帷幕,三朝元老被雍正视为左膀右臂的张廷玉最终成了落汤鸡,经过几番失败和羞辱后,他写下了这份请罪折子:“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皇上详加训示,如梦方觉,惶惧难安......臣即无开疆汗马之力,又无经国赞襄之益..

  • 张廷玉为何能成为三朝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是满清康雍乾三朝宰相,字衡臣,是大学士张英次子。是满清第一对父子宰相。28岁授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帝即位后,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乾隆二十年病逝,终年八十

  • 乾隆为什么要抄张廷玉的家?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张廷玉

    1、张廷玉在行为处事上比较自我,这让乾隆对他有了惩治之心。2、平时乾隆看不惯张廷玉那种功高盖主的样子。3、张廷玉不仅仅为汉臣,而且有权倾朝野的心,乾隆怕他结党营私。张廷玉到了乾隆继位的时候,已经是三朝元老了。早年时期张廷玉有超群的能力,得到历任皇帝的赏识。这让他在无形中有了一种无恐皇帝的心态,说话做

  •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张廷玉

    作为康雍乾三朝宰相,而雍正一朝无疑就是张廷玉的政治巅峰。当时无异于满清第一汉臣,我们不说正史里的张廷玉。就仅以《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评价一下他是如何地老谋深算的,在政治上又是如何地圆滑的。又是如何在雍正一朝成为第一人。张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寡言,真正做到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再就是不党不群,无派无系。

  • 年羹尧和张廷玉皆一时之重臣,雍正杀了年羹尧,为何放过张廷玉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和年羹尧二人恰好一文一武,是康熙皇帝为了拉拢汉臣所捧起来的两个标杆人物,乃一时之重臣。可是,雍正皇帝即位之后,雍正为何收拾了年羹尧,却放过了张廷玉呢?先说说雍正为何要铲除年羹尧。年羹尧自21岁中了进士之后,便一直深受康熙的器重,仅仅过了九年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小小的进士升到了四川巡抚,并且还

  • 图说清史:康熙年间的张廷玉已初展才华,曾经伴君行遍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张廷玉

    在清代安徽桐城的名门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一家祖孙三代,均曾侍值大清内廷,颇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其中承上启下的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是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上图为张廷玉画像。曾经广为流传的桐城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指当时

  • 《雍正王朝》雍正帝决定杀科场舞弊的张廷璐,为何等张廷玉奏折?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张廷玉

    (日尧居k古史侃谈《雍正王朝》——第98期)雍正皇帝的手段是真厉害,决定杀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还要张廷玉上奏折说支持雍正皇帝的决定,张廷玉又不能不上这个“杀弟”的奏折,这让张廷玉心理在滴血,不但孙嘉诚代表督察院的御史们来找过张廷玉,据说雍正帝也在等着张廷玉的奏折,看来是躲不过去了。【雍正帝在等张廷玉

  • 雍正给张廷玉放了3个月的假,张廷玉带着弟弟和儿子,衣锦返乡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张廷玉

    在安徽桐城的西南,有一条长约100米,宽2米的古巷,两侧是青砖院墙,巷子的两端,石碑上刻着两个大字:“礼让”。这条巷子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桐城著名的景点,名叫“六尺巷”。六尺巷因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礼让邻居而形成,在康熙年间曾轰动一时。到了雍正十一年冬天,六尺巷则见证了桐城张氏最辉煌的时刻。 桐城

  • 《雍正王朝》张廷璐被斩,为何雍正帝表彰其哥哥张廷玉?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张廷玉

    (日尧居k古史侃谈《雍正王朝》——第105期)康熙、雍正两朝的这一对父子皇帝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康熙对惩治贪官污吏始终没有采取“重典惩贪”措施,而是按刑律判刑甚至对有些官员有一定的宽纵,其次,从“满汉一体”论指出康熙皇帝始终是以“天下共主”的面目出现的,康熙帝注重讲究仁孝治天下。雍正皇帝则不同;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