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将领:丁普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开国将领:丁普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172 更新时间:2024/1/3 15:42:43

一、黄陂农夫,义举骁将

丁普郎,湖北黄陂人,本是农民出身,如果不是遇到元末大乱,他或许一辈子都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而引领丁普郎改变命运之人,就是徐寿辉。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在颍州发动黄河民工起义,登时天下大乱。由于起义者头戴红巾,因此称呼为“红巾军”。

三个月后,蕲州的一位布贩子徐寿辉也扯旗造反,在鄂皖交界的天堂寨发动起义,史载:

其众以红巾裹首,与汝、颖妖贼同。

意思是,徐寿辉的起义军也头裹红巾,因此也称为红巾军,为了区别他和韩山童的红巾军,史学上称徐寿辉的这支义军为“南方红巾军”,和韩山童的“北方红巾军”对应。

徐寿辉起义不久,便招兵买马,带人攻破了蕲水县。附近的农民饱受元朝欺压,纷纷响应徐寿辉。这里面,有一位黑脸大汉,和徐寿辉很对脾气,他就是丁普郎。

丁普郎投奔徐寿辉后,很快得到徐寿辉的重用,史载:

寿辉将丁普郎等连陷汉阳、兴国。曾法兴等陷安陆,执知府丑驴,不屈,法兴义而释之。

最初,徐寿辉一共派出去两路大将去开疆扩土,一路由丁普郎带领,攻打汉阳和兴国;另一路,由曾法兴带领,攻打安陆。丁普郎带着起义军一路如犁庭扫穴,锐不可当。可见,丁普郎在徐寿辉起义初期,是非常受重用的,而且他的能力也得到了证明。

由于当时元朝的大军主要都在镇压北方红巾军,因此,徐寿辉在南方发展得非常快,他麾下也聚集了如邹普胜(太师)、倪文俊(元帅)、丁普郎、曾法兴、欧普祥、陈友谅明玉珍等人。可以说,在整个长江中游,无人能和徐寿辉匹敌。

在那个乱世,丁普郎只是众多揭竿而起的豪杰之一,他反抗压迫,对徐寿辉忠心耿耿,他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他会改弦更张,投奔到朱元璋的麾下。

二、四大金刚,无往不利

且说南方红巾军搅动风云,徐寿辉在众人的拥立下称帝,建立“天完”王朝。(注意,“天完”二字,是元朝国号“大元”的头上各添几笔,意思是盖过大元。)徐寿辉一路攻下汉口、襄阳、荆州、九江、南昌等重镇,随着势力的发展,徐寿辉麾下的人才越来越多,这其中,有2个人不得不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赵普胜,此人原是巢湖水军出身,擅长水战。元朝末年,他和廖永安、俞廷玉三人瓜分巢湖水面,后来廖永安、俞廷玉投奔朱元璋,赵普胜选择投奔徐寿辉。

廖永安是朱元璋麾下第一水军将领,他的弟弟廖永忠更是明朝开国大将,俞廷玉是明朝开国将领俞通海之父。赵普胜能和廖永安、俞廷玉呈鼎立之势,可见赵普胜不是泛泛之辈。

第二个是傅友德,没错,大家没看错,是明朝开国功臣傅友德。明朝开国之后,傅友德随徐达、冯胜北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朱元璋后期数一数二的猛将。

但是,傅友德最初并不是在朱元璋麾下,他的命运比较坎坷,红巾军起义后,他先投奔了韩山童。后来由于元朝军队的镇压,傅友德跟随红巾军大将李喜喜投奔了南方红巾军,因此到了徐寿辉麾下。

在当时,徐寿辉麾下有四大猛将,人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赵普胜、丁普郎、傅友德,还有一个是邹普胜。邹普胜是一位亦僧亦道的方外之人,是徐寿辉起义的幕后指挥者,也是徐寿辉钦封的太师。

根据历史评价,四大金刚是徐寿辉晚期最猛的四位将领,他们留下了一次次辉煌的战绩。然而,就在他们所向披靡的时候,他们所处的大环境却变了。因为他们背后的“大当家”,从徐寿辉,换成了陈友谅。

原来,陈友谅此人颇具野心,他占领江州(九江)后,请徐寿辉来江州视察。

《明史·陈友谅传》云:

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

等徐寿辉刚进江州城门,陈友谅一声令下,关闭城门,将徐寿辉的亲信全部杀光,然后软禁徐寿辉,挟天子以令诸侯。陈友谅自称汉王,封赏文武百官。

陈友谅在软禁徐寿辉后,带着徐寿辉顺流而下,打算攻打远在南京的朱元璋。攻破南京上游的太平时,陈友谅以为自己对南京志在必得,于是杀掉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建立“陈汉”政权。不料,在接下来的龙湾之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麾下大将康茂才所骗,兵败龙湾,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到江西境内才缓过气来。

徐寿辉之死,整个南方红巾军系统本来就陷入混乱,现在陈友谅又兵败了,因此,那些不服陈友谅的人纷纷站了出来。例如徐寿辉的亲信明玉珍就率兵攻打陈友谅,兵败后退守重庆,建立明夏政权,从此和陈友谅一刀两断。

那么,徐寿辉之死,“四大金刚”是什么态度呢?当时,四大金刚中,赵普胜已经被朱元璋用反间计杀死;邹普胜表态愿意忠于陈友谅;丁普郎和傅友德二人,则打算离开陈友谅,另谋去处。接下来,丁普郎和傅友德二人,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朱元璋。

三、决战鄱阳湖,殒命康郎山

1360年,陈友谅兵败龙湾之后,一路退守。朱元璋趁势沿江追赶,大军攻下长江重镇安庆,再往西攻下了陈友谅老巢九江(江州),陈友谅一方面退守武昌,另一方面命丁普郎和赵普胜在小孤山阻击朱元璋。没想到,丁普郎和傅友德却率领部下投降了朱元璋,《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径拔江州,倾其巢穴,太祖从之。遂率兵西上,长驱过小孤,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率所部归附……闻明师攻江州而叹曰:“此吾主也!”以所部谒见于小孤山。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攻陷九江,达到小孤山的时候,丁普郎、傅友德遇到了朱元璋,他们二人见朱元璋豪气干云,感叹到:“这样的主子,才是我们应该跟随的啊!”于是,二人率部归来,从此,成为朱元璋麾下的干将。

关于丁普郎投奔朱元璋,《明史》中有一段记载不得不提,《明史·丁普郎传》云:

普郎初为陈友谅将,守小孤山。偕傅友德来降,授行枢密院同知,数有功。

众所周知,傅友德在朱元璋麾下是攻城拔寨,所向无敌的悍将。《国朝献征录》曾说“明兴猛将云从,骁勇称者莫如常开平,次则傅颍国耳”,意思是说,朱元璋麾下名将如云,最勇猛的是常遇春(开平王),其次就是傅友德(颍国公),也就是说,若论勇猛程度,傅友德在朱元璋麾下可名列第二位。

那么,《明史·丁普郎传》竟然说“(丁普郎)偕傅友德来降”,把丁普郎放在傅友德之前,可见,丁普郎作战能力不输给傅友德。或许正是因为丁普郎是难得的勇将,朱元璋才立即升任丁普郎为“枢密院同知”。

丁普郎在朱元璋麾下一共效力3年,这三年,他“数有功”,可见立了不少功勋。三年之后,陈友谅发动60万大军围攻洪都,朱元璋带领20万大军来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鄱阳湖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丁普郎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

在大义上,丁普郎是朱元璋的将领,攻打陈友谅算是为主效力。在小节上,丁普郎攻打陈友谅,也是为了旧主徐寿辉报仇。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第一战发生在康郎山,史称“康郎山之战”,当时,陈友谅战舰高大,人数也是朱元璋的三倍,因此,朱元璋并不占便宜。但是,丁普郎似乎毫不畏惧,他驾着小船,带领众将冲在前方,用火器和弓弩攻打陈友谅的舰船,史载:

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丁普郎等进兵薄战。身先诸将,击败其前锋。

当时冲在最前面的四位将领,分别是徐达、常遇春、廖永忠和丁普郎。徐达、常遇春的能力不必多说;自从廖永安死后,他的弟弟廖永忠就是朱元璋麾下水军第一将领,而丁普郎和他三人并列,可见其勇。

陈友谅也非弱者,他为了对付朱元璋的冲锋,陆续派出张定边、陈友仁、陈友贵、张必先等猛将迎敌,朱元璋这边很快就处于劣势。

待到中午,陈友仁和朱元璋的大军在水面上遭遇,陈友仁乃是陈友谅的亲弟弟,此人外号“五王”,十分骁勇。陈友仁最先用七八条战船围攻朱元璋麾下大将张志雄,张志雄本来就以少对多,不占优势,陈友仁又用挠钩和长槊等武器居高临下攻打,张志雄抵挡不住,挥剑自杀。丁普郎见状,带人前来解救张志雄,他冲上敌船,大杀四方。从辰时杀到午时,持续了4个小时,最终精疲力尽,惨死沙场。

丁普郎死了,死得非常惨。

《明史》记载:

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敌惊为神。

意思是说,丁普郎从辰时杀到午时,身上被利箭射伤十余处。最后,他的头被敌人砍掉了,他仍然自立不倒,持兵器继续杀人。敌军见了,惊为天神,纷纷丢盔弃甲而逃。

头不在了,还能杀人,无头神将,就此诞生!

四、无头神将,精神永续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丁普郎在元朝末年,绝对是一位称职的良将。

丁普郎的这个战斗纪录,令人惊骇,也难以置信。根据生物学的说法,人的头部和躯体是相互依存的。躯体需要大脑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来支撑,而大脑同样需要心脏来供应血液,若头颅和躯体一旦分离,即使心跳还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失去了大脑的“命令”,也很难再持续战斗。

然而,丁普郎却做到了,他的记录有些“逆天”,后人难以解释。以至于,在后世军事史上,无人能破他的记录。

康郎山之战异常惨烈,陈友谅的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战死,朱元璋这边损失了35位将领,其中,丁普郎居首。

鄱阳湖之战结束后,朱元璋杀掉了陈友谅,在康郎山下立“康山忠臣庙”,丁普郎的名字,位列第一位。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丁普郎为济阳郡公,命当地官员,世代祭祀康山忠臣庙。

明朝洪武三年,宋濂在编撰国史的时候,曾写了一首《火烧木寨古风》,其中最后一句是:

烈火焚烧百号船,洪波漭尽千帅旅,立国英雄汗马多,至今惟把丁公数。

这里的“丁公”,指的就是丁普郎。由此可见,鄱阳湖水滔滔,明朝的那些活着的人,对丁普郎这样的战神级别的人物,有着发自内心的佩服和怀念。

笔者认为,丁普郎在元末史上,绝对算是一位强者。他出身农家,揭竿而起,说明他对封建压迫是深恶痛绝的。

在徐寿辉被杀后,他不愿与陈友谅同流合污,说明在他心中,忠义为先。

在康郎山之战,丁普郎奋不顾身,身中十余箭而不退,说明他是一位不惧生死的勇者。

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发现丁普郎身上有民族大义,有忠孝之心,更有一往无前的勇敢毅力。抛开封建制度的背景,丁普郎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不正是中华儿女长期继承和发扬的吗?

所以,丁普郎的“逆天”记录虽然后人不能破,但他的精神记录,却一直被延续,600多年过去了,精神不灭。

标签: 丁普郎

更多文章

  • 唐朝宗室申王:李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慎

    李慎是李世民的第十子,母亲是韦贵妃,如此显赫的出身,生活自然过得顺风顺水,但这种平静只持续到了李治驾崩,李治去世后,李慎等众多皇子的结局都没善终。先来简单说一下李慎的生平经历,梳理一下时间线。李慎生于贞观二年(628年),他三岁被封申王,五岁被任命为秦州都督,但此时因年纪太小并不可能上任,后被改封

  • 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方国珍

    方国珍(1319年―1374年5月8日),又名方谷珍[1],台州黄岩(今浙江路桥)人[2-3],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生得身长面黑,力勒奔马,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反元,冤家告方国珍与蔡勾通,官府追捕,国珍杀冤家,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聚众数千人,劫夺海

  • 蜀汉大臣:来敏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来敏

    这次准备和各位网友介绍一位比较冷门的人物,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来敏。估计很多朋友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那在演义里,来敏曾跟随诸葛亮一起北伐,在军中担任祭酒,主要负责后方事务。但此后发生一件事,导致来敏被免职。来敏十分长寿,他活的岁数要远超当时人们的平均年龄。那下面就和大家简单讲讲有关

  • 清朝后期四川总督:骆秉章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骆秉章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1],字龠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2]。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3-4]。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充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掌撰记。后历任侍讲学士、御

  • 如何客观评价曹魏辅政大臣曹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爽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去祭祀魏明帝曹叡。在曹爽兄弟出城后,司马懿当即释放出被曹爽迁至永宁宫的郭太后,并假借郭太后的名义迅速占领洛阳城,抢夺了曹爽兄弟在城中的武装力量。随后,司马懿上奏曹芳,陈述曹爽的罪行,并让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等人劝

  • 唐朝宗室韩王:李元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元嘉

    他是李渊最宠爱的儿子,玉树临风、修身洁己,一生历经了唐朝四帝,晚年却被赐死,此人就是李元嘉,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元嘉,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一子。之前趣历史小编说了李渊最宠爱的妃子宇文昭仪,他俩育有两子:李元嘉和李灵夔,因母亲受宠的缘故,李元嘉也十分得宠,当时李渊对他的宠爱程度超过了其

  • 清朝宗室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爱新觉罗·福全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康熙帝正在塞外巡视,北京八百里加急送来消息,说裕亲王福全病重。康熙顿时惊慌失措,连忙下令结束行程,提前返京,遗憾的是,还未等康熙回到北京,福全已经病逝。康熙非常痛心,史载“哭至柩前奠酒,恸不已”,康熙哭着到福全的灵柩前祭奠,痛哭不止。康熙

  •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吴王夫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夫差

    夫差(?-前473年),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他继位后,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今天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吴国的灭亡怪罪于他的贪色,也就是中了越国用绝世美女西施美人计,关于他们的故

  • 如何评价蜀汉大臣陈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祗

    没看过三国的朋友,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位陈祗。虽然陈祗名气不大,但他在蜀汉算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其权利鼎盛期,甚至超过了大将军姜维。董允去世后,陈祗接任侍中,此后他和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有了干预政事的机会。当然,也不能说陈祗就是一个奸臣,他曾支持姜维北伐,为此还和谯周展开激辩。当时刘禅十分看重陈祗,

  • 萧绰和慈禧太后人物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绰

    可能一般人很少会把萧绰和慈禧联系到一起,两人相隔近900年。不过仔细研究她们的一生,其实能发现不少相同之处,只是萧绰和慈禧的结局完全不同,就影响力来说,慈禧也会更大一些。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和大家讲讲有关萧绰和慈禧的故事,从小时候开始了解,一直到她们各自的人生巅峰,看看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