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清朝反叛藩王平南王尚之信?

如何评价清朝反叛藩王平南王尚之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4 更新时间:2023/12/15 23:14:33

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广州城,发生了一件大事。广州发生兵变,平南王尚可喜的府邸被人层层围住,尚可喜悲愤欲绝,要上吊自杀。尚可喜是清朝“三藩”之一,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谁有能力在他的地盘发动叛乱,并且软禁尚可喜呢?答案非常令人吃惊:发动兵变、软禁尚可喜的人,正是他的长子尚之信。

《清史稿》记载:

二月,之信发兵围可喜第,叛。可喜卧疾不能制,愤甚,自经,左右救之甦,疾益甚,十月卒。

自古以来,父子同心,才能保家族不衰,尚之信为何要把枪口对准自己的父亲呢?这件事说来话长。

一、长子不肖,请立次子

清朝初年,三藩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因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独霸一方。为了控制各大藩王,清朝把三藩们的长子都留在京城,说是给予重用,其实都明白,这是当作人质。例如,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长期留在京城,名为额驸,实际上就是人质。平南王尚可喜也不例外,他的长子尚之信一直被留在京城充当人质。

尚之信生于崇德元年,当时他的父亲尚可喜已经投奔皇太极,享高官厚禄。因此,尚之信从出生起,就是将门之后,随父亲征战。清朝顺治十二年,19岁的尚之信奉命入宫侍奉顺治帝,顺治帝很喜欢尚之信的勇猛,封他为“俺答公”(“俺答”在蒙语和满语中,是好朋友之意)。

尚之信虽然勇猛,但性格霸道,恃强凌弱。康熙十年,尚可喜已经68岁,他以年迈多病为由,请康熙批准尚可喜回广州,协助自己处理王事。按照当时的惯例,若尚可喜退休或死亡,当由他的长子尚之信袭爵,于是,康熙批准尚之信回广州。然而,到了广州后,尚之信很快显露出他酗酒、好斗的性格,多次在平南王府凌辱下人,甚至提剑杀人,尚可喜因此很不喜欢这个长子。

尚可喜有36个儿子,次子名叫尚之孝,此人从小在尚可喜身边长大,不但为人忠厚,而且十分顾全大局。在谋士金光的建议下,尚可喜考虑再三,决定给康熙上书:请立次子尚之孝为世子!

自古立嗣,立长或立贤,尚可喜认为长子不肖,请立次子,康熙尊重尚可喜的意愿,下旨立尚之孝为世子。这样一来,尚之信就尴尬了。

尚之信认为:我在北京当了近20年的人质,为平南王府立下大功,到手的王爵竟然被父亲给了二弟,这焉能接受?在这种背景下,尚可喜家庭存在父子矛盾、兄弟矛盾,这种矛盾,直接给家族酿成大祸。

二、康熙有张良计,吴三桂有过墙梯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发生叛乱,势如破竹。两年后,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也起兵响应吴三桂。如此一来,清朝的三位藩王,已经有两位造反,剩下平南王尚可喜一人。

康熙怕尚可喜也造反,于是下旨,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之前是郡王爵位)。不得不说,康熙这一招棋走得妙。要知道,当时尚可喜已经70岁,他若起兵反叛,吴三桂最多也就给他一个亲王爵位。如今,康熙已经给他亲王爵位,他何必做个逆臣呢?于是,尚可喜发誓绝不反叛,并且出兵对抗吴三桂,在广州,尚可喜牵制了吴三桂近10万兵力不能北上,让吴三桂非常头疼。最后,吴三桂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离间尚可喜父子。

吴三桂知道尚之信早对父亲不满,而且,将来平南王爵位也不会落到尚之信的身上,于是派人秘密联系尚之信,许诺他:若吴三桂称帝,封尚之信为平南王,让他镇守广东,世袭罔替。尚之信非常激动,他劝父亲尚可喜反叛,尚可喜不同意,还骂他是逆子。尚之信走投无路,只得秘密筹备发动“兵谏”。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一幕。

当时,尚之信和心腹将领趁夜秘密包围平南王府,逼父亲交出平南王印信,软禁父亲,夺取平南王府的指挥权。然后,尚之信以平南王府的名义,宣布归顺吴三桂,讨伐清朝。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康熙帝大惊,吴三桂则喜不自胜。尚可喜被儿子软禁8个月后,死于寓所。

三、二次反叛,八次抗旨。

尚之信归顺吴三桂后,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巨大,吴三桂不仅要派人入驻广州,干涉平南王府的内务,还向尚之信索要军饷。之后,甘肃的王辅臣、福建的耿精忠先后被康熙招降,尚之信觉得清朝的优势更大,于是派人秘密联系清朝,请求归降。康熙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便答应了尚之信的请求。为了让尚之信为清朝卖命,康熙还承诺尚之信:允许其袭承平南王爵位。

其实,尚之信当时投降吴三桂,只不过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当这种利益不符合预期时,他就会再次叛变。康熙也知道尚之信的心思,因此,康熙只能先许诺尚之信许多好处,包括让他袭承平南王爵位等。但在内心深处,康熙是极其不信任尚之信的。接下来,尚之信就开了他八次抗旨的记录。

第一次抗旨:

康熙十六年六月,康熙和吴三桂鏖战,战况焦灼,康熙下旨给尚之信,命令他率部进攻湖南叛军,尚之信却打算坐山观虎斗。他对康熙说:“潮州叛军尚未平定,不便舍近求远。”

第二次抗旨:

七月,吴三桂大举攻占湖南永兴、郴州等地,邵州告急,康熙下旨让尚之信率军支援邵州,尚之信还是不去。

第三次、四次抗旨:

七月末,邵州已经到了绝路,康熙下了两道圣旨,要求尚之信驰援邵州,尚之信回复:“台湾刘国轩出兵占领惠州,广东百姓人心惶惶,我誓平此贼”。康熙的两道圣旨,他置若罔闻。

第五次抗旨:

到了秋天,吴三桂部将吴世琮占领广西,康熙派傅弘烈收复广西,因傅弘烈兵力不够,康熙命尚之信调广州三千兵力支援傅弘烈,尚之信拖延不从。

第六次抗旨:

广西战况好转,康熙命尚之信亲率大军进取湖南宜章。尚之信说自己刚在惠州取得大捷,大军急需休整,拒绝接旨。

第七次抗旨:

康熙十七年春天,吴三桂调集大军重新夺取广西,广西危急,康熙下旨让尚之信出兵策应清军。尚之信以“高、雷、廉三郡初定”为由,拒绝前往。

第八次抗旨:

当年三月,康熙严令尚之信立即参加广西会战,并令他筹集20万两军饷。尚之信拖延了20多天才开拔,在路上又磨蹭20多天,等他到达战场,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这是变相抗旨。

在康熙一朝,能够连续八次抗旨的人,史书仅记载尚之信一人。康熙帝虽然早有杀尚之信之心,但当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关键时刻,若杀尚之信,广州兵力必反,到时候还要分兵应对。康熙之所以一味隐忍,是因为他要稳住尚之信,只要尚之信不反叛,抗旨的后果康熙还能接受。但等大局已定时,尚之信的末日就到了。

四、隐忍四年,终于赐死。

从康熙十七年开始,吴三桂病逝,战局发生本质的变化,康熙开始全面进攻,到了康熙十九年,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苦守昆明,败局已定,康熙终于不再忍耐,他要着手解决尚之信这个大麻烦。

康熙十九年三月初六,康熙秘密给尚之信的两位副将张永祥、张士选下令,让他们配合朝廷惩办叛贼。后来,康熙派刑部侍郎宜昌阿亲自带兵进入广州,设计诱捕尚之信。到了闰八月,尚之信被押往北京。康熙没有见尚之信,也没有审判,只是对外宣布“尚之信为人残暴跋扈,反复无常,屡次抗旨,赐死。”

尚之信被赐死后,他的四位弟弟因直接参与当年的广州兵变被株连。其他31位弟弟则没有被牵连。其二弟尚之孝袭承平南王爵位,撤藩后,授平南大将军,官至一品。

从康熙十五年尚之信重新归降清朝,到康熙十九年,这4年间,尚之信八次违抗康熙的圣旨,康熙终于出了这口气。

标签: 尚之信

更多文章

  • 三国东吴名将凌统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凌统

    凌统是江东十二虎臣之一,也是孙权最信任和喜欢的大将之一,在正史中,凌统作战勇猛,武艺高强,曾在合肥之战中,率三百人拼死保护孙权突围,凌统部下三百人全部战死,凌统也因此身受重伤。此战后不久,凌统就病死了,英年早逝了。在演义中,凌统战平了张辽和乐进,武力值不低,是一流猛将的水平。江东能战平张辽和乐进的

  • 东汉末徐州刺史陶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陶谦

    汉末三国,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凡是手里有一点人马的人,大都想占据城池,扩大势力,为自己捞一把,占一块大地盘,以图取天下。然而,有一个人,可以说他是三国最没私心的人,为了百姓,甘愿把自己的地盘让给有才德的人,散发出特殊的人格魅力,也成就了一段佳话,流传后世。这个人是谁呢?他到底为

  • 三国曹魏名将张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郃

    三国演义中张郃足智多谋,武艺高强,但是关于张郃的武器描写并不多,那么张郃兵器到底是什么?根据相关典籍,张郃的主要武器有五虎断魂枪和水火囚龙棒两种。五虎断魂枪,以精铁打造,枪身大约两丈。五虎断魂枪的第一任主人是隋唐英雄好汉罗成。枪,乃兵中霸主,其战斗风格冲上大开大合中又灵活多变。五虎断魂枪,枪头锋利

  • 如何评价蜀汉大臣法正?法正的历史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法正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流传甚广。不过多数人可能对法正并没有那么熟悉,论知名度,法正在三国军师中也不是特别突出,那法正为什么会对三国起到如此重要的影响力呢?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法正有着独有的远见,并且刘备非常信任法正,有这两个因素存在,才让刘备此后能够建立起蜀汉政权。有

  • 三国文昭甄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甄皇后

    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帝王是国家的主宰者,多数性格阴晴不定,一人独宰天下。皇帝的无情,无数个葬身在冰冷的宫墙里的女子都见证过,甄宓一个美貌与才华并重的不凡女子也是如此悲催的命运。文昭甄皇后,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相传其名为甄宓。甄宓出身于豪强望族,家族世代袭二千石俸禄的郡守级官职,正儿八

  •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生平介绍及评价 晋文公是怎么称霸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晋文公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光环,成功背后的艰辛,曾经偷偷流下的眼泪,都不曾被人看到。晋文公的成功之路就异常艰辛,回国登上王位的时候,已经62岁了,却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成就了一番宏伟帝业。现在就让我们回到2600多年前,共同回顾一下晋文公曲折而不平凡的一生。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年,薨于公元前6

  • 明朝宗室徽庄王朱见沛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见沛

    朱见沛,生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二月初二日,生母德妃魏氏,明英宗第九子。其母魏德妃是邳州人,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魏忠之女。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以17岁的年纪被选入英宗后宫,除了朱见沛以外,还生了两个女儿。其一为第六女宜兴公主,另一女则殇亡未封。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七月十二日,5岁

  • 北魏宗室永昌王拓跋健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拓跋健

    拓跋健,明元帝拓跋嗣之子,太武帝拓跋焘的弟弟,母亲是尹夫人。拓跋健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拓跋健的出生年月不详,只知422年他被封永昌王,加任抚军大将军。皇帝的儿子一般都是几岁或者十几岁时封王的,长子拓跋焘是14岁封王,而拓跋健排第五,年龄应该不到10岁。史料记载拓跋健身材魁梧、四

  • 三国东吴首任丞相孙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孙邵

    自古以来,丞相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过的官职,而能够做到丞相之位的大都是名望很高之人,而这类人在史书上一般都会被详细记载。然而三国时,孙吴的丞相孙邵却是一个例外,他力压张昭、顾雍成为孙吴的第一任丞相,却未被正史《三国志》立传,关于他的事迹,只能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找到只言片语。《三国志》中但凡有点名气

  • 如何评价商朝开国功臣伊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一公元前1550),姒姓,伊氏,名挚。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因伊尹后来作了商朝的右相,所以人们叫他伊尹。他是夏末商初的政治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伊尹,出生在伊水流域,在很小时侯,就被卖到有莘国为奴。有一次,商汤的左相仲虺去给夏桀送贡品,途中在有莘国小住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