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九龄生平简介与历史评价文学成就

张九龄生平简介与历史评价文学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608 更新时间:2024/1/15 17:41:26

张九龄,字子寿,名博物(公元678~公元740),唐朝韶州曲江人士(现广东省韶关市),唐朝著名诗人,名相。世俗称其为“张曲江”,“文献公”。

早年经历

官宦世家 少有才名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 任官唯贤

张九龄画像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

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

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为官之道重出官场

仕途波折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

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 [5] 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

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被任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

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

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

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

六月,奉命祭南岳及南海,就便归省。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翌年三月,改任洪州(治所今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其一为: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一病不起,终于病逝。

他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转任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便道归省,与家人欢聚。开元十九年春,他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来到广州。

病逝曲江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历史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

初唐以来,文学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一群社会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成功同某些具有远见的权势人物的支持有一定关系。

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举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杨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王勃集序》)之语,称颂薛氏对他们的文学事业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时间造成很大势头。四杰、陈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应制之风大盛,诗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

在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对扭转这一趋势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诗,虽因地位关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报效君主的表述,但内中同时也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因而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具有感人的生气。他们作出的表率和对众多优秀诗人的奖拔,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

标签: 张九龄

更多文章

  • 揭傒斯的的文学成就及书法的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揭傒斯

    揭傒(xī)斯(1274年6月10日-1344年8月19日),字曼硕,号贞文,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江右人。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著有《文安集》。文学成就揭傒斯

  • 陈圆圆的真实历史:陈圆圆的一生与长相描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圆圆

    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形容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有很多,但很多都是假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投身满人的汉奸行为被后世骂的臭名昭著,那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如果有,那陈圆圆得长什么样,才值得吴三桂这样做啊!其实上,吴三桂“冲

  • 鱼玄机最出名的诗是什么?唐朝才女鱼玄机是怎么成为一代名妓?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鱼玄机

    历史上有非常多的有名的才女,她们的文采其实丝毫不比男性文人弱,相反还有另一种韵味在其中,也有很多男性文人对一些才女的作品非常推崇。而历史上唐朝时期的才女,除了上官婉儿之外,还有一位鱼玄机。那你知道鱼玄机最出名的诗是什么吗?鱼玄机一代才女,又是如何成为后世十大名妓之一的呢?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在

  • 射阳山人吴承恩生平简介与文学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钟,自号射阳山人 (公元1500~公元1583),明代著名小说家,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历史评价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长兴县志》: &ldq

  • 刘知几的个人生平 刘知几的主要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唐朝史学家、学者,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人物生平公元661年,刘知几出生。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授怀州获嘉主簿,曾多次上书言事。圣历二年(699年),任定王府仓曹,并奉命与李峤、

  • 王夫之的文学成就 王夫之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

  • 夏圭的个人简介 夏圭个人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夏圭

    夏圭(生卒年不详),南宋绘画大师,"南宋四家"之一,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个人简介夏圭, 字禹玉,南宋著名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画院待诏。他开始学画人物,后来攻山水画,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

  • 李渤的人物生平 李渤的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渤

    李渤(772年-831年),唐代大臣,字澹之,成纪(今甘肃泰安)人,有"李万卷"之称,作有《南溪诗并序》,刻石于南溪山玄岩北壁。因政绩卓著,后人在兴安建"四贤祠"、在桂林建"七公祠"以祀。人物生平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

  • 孟郊的诗歌成就 孟郊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孟郊

    孟郊(751年-815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

  • 王献之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公元344~公元386),琅琊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主要成就书法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