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朝功臣长孙晟生平介绍及评价

隋朝功臣长孙晟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041 更新时间:2024/1/22 17:56:19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小名鹅,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时期军事家、外交家,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1]唐朝德皇后和太尉长孙无忌的父亲。

生性聪慧,涉猎文史。[2]擅长骑射,一箭双雕。初仕北周,起家司卫上士,迁奉车都尉。隋朝建立后,历任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迁左领军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颇有谋略,深受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重用,多次出使突厥,在同突厥交往的二十余年中,设计瓦解突厥,为保持隋朝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3]

大业五年(609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获赠金紫光禄大夫、扬州大都督。唐太宗即位后,凭借女儿册封皇后,获赠上柱国、司空公、齐郡王,谥号为献。《全隋文》辑有其文章。

何为远交近攻?字面上的意思是,与距离较远的国家交好,甚至结盟。对邻近的国家采用进攻的外交策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并且十分常见的外交策略。战国末年,秦国正是依靠结盟东方的齐国,分化六国的关系,优先攻击接壤的韩赵魏等国,最终达到逐个击破,最终一统天下。其实,“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其本质,无非是利用了亘古不变的人心,只要利益分配不平衡一直存在,那么,就不会存在永远攻不破的堡垒。只要利用得好,敌人随时弹指间,灰飞烟灭。

  1. 文明对立永恒不变。农耕文明的优势,在于优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或许,中华民族真的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让我们这个民族,无论经受过多大的磨难,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突厥,一个活跃在蒙古、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个名字,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非常陌生。今天,我们用普通话读“土耳其”这三个字,是否会联想到和“突厥”的关系呢。中华民族,是繁荣与磨滩的集合体,我们的民族曾经享受后汉朝的强盛,也承受过“五胡乱中华”的痛苦记忆。“匈奴、鲜卑、羯、羌、氐”,各路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蹂躏,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隋朝的大一统,或许能够让北方的势力不敢冒犯。但五胡衰落的同时,突厥却趁势崛起,来自北方的寒风可能减弱,却永远不会消失。

汉族生长在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世界,可能无法体会塞外游牧民族对安定的渴望。自始皇帝统一六国以来,汉族的子民可以将势力范围扩张到珠江流域,但似乎对塞外的大漠毫无兴趣。然而,北方的民族却一直对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虎视眈眈。因为,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繁荣,是永远向往的,可望而不可得。因此,双方的长期对峙也是永恒的,文明冲突不会终止。

2.攻守转势的大势。

隋朝的统一,逆转了300年来固有的“少数民族强盛、汉族式微”的形势。统一的隋朝,国内的生产总估值,占世界的70%。自从东汉末年中原局势动荡分裂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就趁机南下定居,持续壮大。到西晋朝灭亡后,五胡乱中华,正式宣告的北方的沦陷!分裂持续了近200年。200年之间,中原战火纷飞,人口增长缓慢,自然也没有稳定的生产环境。据统计,西晋(公元300年)期间,中国人口约3500万。隋朝(公元609)期间,约5032万人。中间300多年,人口增长约1500。南北朝期间政局相对稳定,但隋朝的大一统,无疑为人口的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前夕,唐朝人口已达8000万。这也足以证明了中原的统一,经济稳定,使中原王朝拥有足以对抗漠北入侵的底气。

隋朝的建立,使中原再度统一。相比之下,塞外的主人,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虽然地域辽阔,诚然其资源、人口、科技、综合国力,都是远不及隋朝的。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主要部落势力各自佣兵一方,都号可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表面亲兄弟,实则貌合神离。常言道:堡垒往往最先从内部攻破。一个内部分裂的突厥,虽然难以征服,确实对隋朝没有致命威胁的。3.游牧民族的弱点。

古往今来,游牧民族都逃不过分裂的结局。突厥汗国,名义上虽然是一个统一的部落政权。实质上,对于一个建立在分散、流动的游牧经济政权而言,要维持辽阔的疆域,只能采用松散的的管治方式,只能赋予可汗的子弟和宗亲相当大的经济、军事权力。可汗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领袖,但各部落有相当强的独立性。这种部落法则是完全建立在丛林法则之上,没有道德约束可言。当部落对可汗国的沉重赋税难以忍受时,被征服者就会起兵反抗,这也为隋朝采用反间计创造了条件。4.长孙晟审时度势离强合弱。

长孙晟早就知道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面和心不和。对塞外地形了如指掌的长孙晟,审时度势提出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战略。具体方略是离间敌人,最后逐个击破。而战略的执行,只不过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面对突厥的各大势力,只要哪一方实力强大,长孙晟就笼络、联合其他弱小的势力,分化打压最强的势力。

沙钵略可汗距离隋朝最近,是突厥各势力中最强大的,人居四面,其他小可汗各统帅都很畏惧他。诚然,强大的实力也伴随着盲目的狂妄。长孙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分化沙钵略可汗和其他势力的关系。长孙晟的方法很明显,但奏效,一是对沙钵略可汗的礼遇冷淡;二是区别对待,给予其他部落更多的赠礼和更高级别的待遇。无论是达头、处罗侯、阿波可汗,谁都无法抵抗来自隋朝的糖衣炮弹。这个政策无疑充分发挥了中原的经济优势。

5.坚持离强合弱的长期战略。

“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战略得以实现,长孙晟当记首功。一来,他有:“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对敌人地理环境了如指掌。他不仅是战略提出者,更是战略执行者。以他为首的使臣团,出使东北,对契丹、奚等少数民族晓以大义、恩赐厚物,这进一步分化了沙钵略可汗与各部的关系,为下一步经略大漠,消灭强敌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突厥各部逐渐怨恨沙钵略可汗。随后,沙钵略可汗虽然对隋朝发动数次大规模战争,但由于其部落内部矛盾重重。沙钵略可汗一边挥师南下,却一边要应付同族的威胁,加上隋军作战英勇,沙钵略可汗势力所发动的战争最后的结局大多是失败的,还导致了部族分裂。

6.不变国策,但政策发挥了灵活性。

由于隋文帝于建国初期,一直坚持与民生息,减赋减税的国策。如果边境爆发连年战事,对时局的影响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积极防御,就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基本国策了。前期强大的东突厥衰落后,隋朝根据形势变化,放弃扶持都蓝可汗,转而支持势弱的突利可汗。当达头可汗势强之时,又支持铁勒部落。在这个过程中,隋朝始终根据突厥内部大、小可汗的实力变化,灵活贯彻“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以至整个隋朝中后期,北方边境达到基本安定的状态。

结语,“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在于利用人性之中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当冲突不可调和时,就会发生冲突,乃至分裂。所以,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诚然,如果不是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生产力水平高,大漠生产力水平低,游牧民族又怎么会侵略中原呢。如果隋朝不统一的话,或许,“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就会被突厥利用,被分裂的或许是隋朝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统一的中国,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标签: 长孙晟

更多文章

  • 宋徽宗第二任皇后显肃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显肃皇后

    显肃皇后显肃皇后郑氏(1079年1131年),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第二任皇后,父郑绅,始为直省官,后来因为皇后的缘故,累封太师、乐平郡王。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徽宗。人物生平徽宗为端王时已由郑氏和王氏二人侍奉,徽宗即位后封贤妃,其后又晋贵妃

  • 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惠王魏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惠王,魏罃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1]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2]但在以

  • 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陆逊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一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 明朝肃孝杭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肃孝杭皇后为何没入正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肃孝杭皇后

    肃孝杭皇后,在历史上算的上是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了。她也是明代宗的第二位皇后。都说幸福的人,脸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福,各有各的样子。历史上大部分悲催的皇后,都是不得盛宠,整日孤寂。慢慢在后宫中老去,死去。肃孝杭皇后和别人不一样!一、肃孝杭1、悲情皇后肃孝杭皇后在生前也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宠爱。生

  • 三国蜀汉重臣诸葛瞻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

  • 春秋首霸齐国国君齐桓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一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名小白。僖公之子,襄公之弟。为公子时因见内乱,离齐至莒(今山东莒县)。襄公被杀,齐之大夫迎立为君。即位后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国势强盛。桓公七年(前679)于鄄(今山东鄄城北)之会始称霸诸侯,奉行“尊王攘夷”

  • 春秋霸主晋国国君晋文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晋文公

    晋文公,晋朝国君,生卒与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8年父亲是晋献公,姓姬,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因受迫害而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l

  • 春秋霸主秦国国君秦穆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姓嬴,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公元前659年一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原来是一个小国,地处西面,与戎、狄为邻。进入春秋后,秦国逐渐强盛起来,扩大了疆土和势力,但与中原诸国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秦穆公即位后,奋发

  • 春秋霸主楚国国君楚庄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庄王

    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

  • 春秋霸主宋国国君宋襄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襄公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第二个儿子,宋成公的父亲。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