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宗室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生平介绍及评价

清朝宗室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64 更新时间:2023/12/6 8:27:33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也是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顺治十二年,薨,谥号为献,入享太庙。

努哈尔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当年因为企图自立谋叛而被努尔哈赤囚杀后,其两个儿子阿敏与济尔哈朗则被放过,并改由伯父努尔哈赤收养。

此后,阿敏与济尔哈朗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一起长大,并参与了同时期的征战。作为舒尔哈齐次子,阿敏出任镶蓝旗旗主,曾先后参加萨尔浒、灭叶赫、克沈阳、辽阳等战役。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阿敏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予国政。当时的“四大贝勒”(其他三人为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阿敏排行第二,俗称“二贝勒”。

努尔哈赤死后,阿敏因为是侄子,没有问鼎汗位的资格,于是与代善等拥立皇太极继承大位。之后,其曾统兵攻打朝鲜,并迫使朝鲜国王求和而归。

阿敏虽然战功赫赫,但其性格跋扈,一向目中无人,皇太极在继位后对其态度发生变化。

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在攻打滦州城时因弃城而被议罪。此外,他还被扣上心怀异志、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罪状,最终于崇德五年(1640) 幽禁至死。

和阿敏的跋扈所不同的是,其弟弟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则要聪明多了。

在与努尔哈赤诸子中,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最好,这也是他运气好,压中了大宝。

济尔哈朗的性格相对和顺,不过也是一名骁勇的战将。天命十年(1624年),济尔哈朗同叔父阿巴泰等出兵援助被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围攻的科尔沁部,次年又领兵攻打喀尔喀巴林部及扎噜特部。

天聪元年(1627年),其随同阿敏、岳托、阿济格等人征伐朝鲜,之后又多次随皇太极与明军交战,多有胜绩。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在皇太极称帝改元后,济尔哈朗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之后,因为其兄阿敏得罪皇太极被囚禁,所部全部划归济尔哈朗。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后,两黄旗大臣力主由皇长子豪格继位,多尔衮与同母弟阿济格、多铎的两白旗则坚决拥戴多尔衮。

作为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同大贝勒代善一样采取了中立态度。最终,多尔衮以退为进,改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而为了拉拢济尔哈朗,后者一同被封为辅政王(信义辅政叔王)。

顺治朝初期,济尔哈朗表面上和多尔衮并列同权,实际上大事多由多尔衮做主。不仅如此,多尔衮还时不时找机会敲打敲打这位“同僚”。

如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济尔哈朗即因府第逾制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而被罚银二千。就这么点小事,连辅政职务也一同被罢免。

更严重的还在后面。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向多尔衮告发称,皇太极驾崩时,济尔哈朗与闻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而不告发,其扈从顺治入关时,又擅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

当然,这事主要不是针对济尔哈朗,而是针对多尔衮的政敌豪格。最终,豪格被幽禁而死,济尔哈朗则从轻发落,降为多罗郡王。

同年九月,济尔哈朗被授予定远大将军,率师南下湖广平等南方各省。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班师还朝。也就在这年,多尔衮病死,这下济尔哈朗的机会终于来了。

之后,在济尔哈朗的领衔下,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联合上奏,请求削去多尔衮睿亲王爵位并加以治罪。已经成年且被欺压多年的顺治自是顺水推舟,对多尔衮狠打落水狗而将之挫骨扬灰。

之后,济尔哈朗被进封为“和硕郑亲叔王”。在大清一朝,这也是除了多尔衮外,仅有的另一位“叔王”。

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济尔哈朗因病去世。

临终前,顺治亲往探视并问其是否还有遗言,济尔哈朗老泪纵横,说:“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报,不胜悲痛。只希望早日取云贵,灭桂王,统一四海。”

顺治听后大为悲痛,大哭道:“苍天啊!为何不让朕的叔王长寿呢?”出门后,顺治悲不自抑,其坐在王府院内大哭了许久才离去。

济尔哈朗去世后,福临诏令休朝七天,备极哀荣。

与其二伯代善有些接近的是,济尔哈朗为人沉稳,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软弱,这在早年那些打天下的勋贵中有些另类。不过,他在开国过程中也多次担当重任,功劳不比别人少。

和代善同样相似的是,沉稳不争的性格也会有回报,那就是其家族获得了郑亲王这样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子孙有由此繁荣昌盛。

标签: 济尔哈朗

更多文章

  • 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生平介绍及评价: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索南嘉措

    索南嘉措(1543-1588),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第三世达赖喇嘛。出身于拉萨堆龙德庆县泽噶康萨贡地方的一个贵族家庭,父名南杰扎巴,母名贝宗布赤,家族为玛氏。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简介索南嘉措(1543~1588),第三世达赖喇嘛,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并在康区

  •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

  • 明朝开国功臣卫国公邓愈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邓愈

    朱元璋开国六公爵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开国功臣们的功勋大小,于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公元1370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一)对明朝开国功臣们进行了大型封赏,并赐予相应的爵位。这次封赏一共册封了六位国公爵和二十八位侯爵,其中: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

  • 明朝开国功臣郑国公常茂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常茂

    常茂(约1356-1391),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

  • 隋朝功臣长孙晟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孙晟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小名鹅王,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时期军事家、外交家,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1]唐朝文德皇后和太尉长孙无忌的父亲。生性聪慧,涉猎文史。[2]擅长骑射,一箭双雕。初仕北周,起家司卫上士,迁奉车都尉。隋朝建立后,历任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迁左领军将军、右

  • 宋徽宗第二任皇后显肃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显肃皇后

    显肃皇后显肃皇后郑氏(1079年1131年),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第二任皇后,父郑绅,始为直省官,后来因为皇后的缘故,累封太师、乐平郡王。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徽宗。人物生平徽宗为端王时已由郑氏和王氏二人侍奉,徽宗即位后封贤妃,其后又晋贵妃

  • 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惠王魏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惠王,魏罃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1]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2]但在以

  • 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陆逊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一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 明朝肃孝杭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肃孝杭皇后为何没入正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肃孝杭皇后

    肃孝杭皇后,在历史上算的上是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了。她也是明代宗的第二位皇后。都说幸福的人,脸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福,各有各的样子。历史上大部分悲催的皇后,都是不得盛宠,整日孤寂。慢慢在后宫中老去,死去。肃孝杭皇后和别人不一样!一、肃孝杭1、悲情皇后肃孝杭皇后在生前也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宠爱。生

  • 三国蜀汉重臣诸葛瞻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