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生平介绍及评价 李善长为何结局悲惨

明朝开国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生平介绍及评价 李善长为何结局悲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857 更新时间:2024/2/5 23:54:24

一、出身与功绩

李善长出身普通家庭,少年时期就酷爱读书,通晓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具有卓越的谋略和内政能力。当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帐下效力,被派遣去攻打滁州。李善长闻说朱元璋仗义豪爽,胸怀大志,主动来投,两人初见便有知己的感觉,一见如故。

之后,朱元璋便开始重用李善长,一方面,李善长承担了朱元璋军中所有内政后勤等大小事务,所有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让朱元璋十分满意;另一方面,李善长还精通出谋划策,行军布阵,常常在军事会议上参与战略和战术的布置排演,使得朱元璋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加。

在之后近二十年的征战里,李善长一直都是扮演着忠心耿耿、什么问题交给他都能处理好的角色,因此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朱元璋多次在郭子兴面前忍不住表扬李善长的能力,郭子兴便打起了挖角的主意,偷偷命人来请李善长去他帐下效力,并许以更高的待遇。但是,李善长不为所动,一边是一军之长,一边是小队伍的首领,李善长还是选择待在小队伍首领身边。这件事情后来被朱元璋知道了,一直记在心里,这也是朱元璋为何后来对李善长一忍再忍的根本原因。

二、封赏与殊荣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亲自分封六位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勋,史称“开国六公爵”,而六公爵之首正是韩国公李善长。

有人会说,“开国六公爵”之首应该是徐达,徐达才是为大明建国立下最大功劳的人。事实上,从军事角度看,徐达确实是第一功臣,他参与攻占滁州、和州,勇战采石矶,攻打应天府,大败陈友谅,威慑张士诚,讨伐北元,战功累累。但是,从综合贡献来看,李善长更胜一筹,他的功绩不仅盖过徐达,而且在朱元璋心中,恐怕也是刘伯温无法比拟的。

因为,战争靠的不只是一个统帅的文韬武略,而是装备、器械、后勤、钱粮,靠的是一个坚实稳固、可以不断向前线输出资源的大后方,而这个后方,就是以李善长为核心打造起来的。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元末时期,社会凋敝,民不聊生。混乱的社会秩序,使得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口袋没钱,家中无粮。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虽然打下了许多城池,但也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的后勤资源,近二十年征战都是靠着李善长在后方调度钱粮,想尽办法恢复民生所导致的。

在攻下应天府的时候,城池内部还处于刚接管的混乱之际,李善长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把人口户籍和赋税账目等有用的民生典籍收集了起来,然后快速地整理信息,筹备应天府的政务,为下一场战争做后勤准备。

正是这样的李善长,让朱元璋的各路军队在十来年的东征西讨中不用担忧后勤保障。因此,李善长位列六公爵之首,享受最好殊荣是应该的,他的回报符合他的付出。除了加官进爵之外,李善长还获得了免死金牌,一枚自己可以用两次,子孙可以用一次的免死金牌。由此可见,朱元璋有多么的信任和宠幸他。

三、走向末路

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尽管李善长走到了一人之下的位置,对权力财富却越发地贪婪,加上他原本是一个嫉妒心强、睚眦必报的性格,贪婪加嫉妒综合作用下,李善长逐渐走向末路。

刘伯温,在朱元璋征战中期时加入,号称“小诸葛”,是朱元璋军中的谋略担当。从刘伯温加入之后,朱元璋的文臣团队就变得壮大,加上刘伯温经常随朱元璋参谋军事,逐渐得到其信任和赏识,这让李善长心生妒忌,这是刘李之间的第一个矛盾。

第二个矛盾是李善长外甥犯事,李善长亲自请求刘伯温网开一面,但是被严词拒绝,因此,李善长从此十分记恨刘伯温,一有机会就要打压他。所以,在明朝开国后,朝臣团队便分为两派,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两派一直处于平衡势力,一直到刘伯温死了,淮西派才彻底压制浙东派。

这时候,李善长便开始大肆地吸收浙东派中的投降者,然后对于不投降的,极尽打压之能事。这让朱元璋是很不爽的,但是朱元璋忍着。李善长在收服浙东帮之后,变本加厉,意图权倾朝野,但是又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于是决定扶持一个接班人,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是最后将贪恋权位的李善长送上末日的导火索,李善长本以为胡惟庸是一个有点小聪明、容易满足的小官吏,于是一手提拔他,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举荐,最终让胡惟庸坐上自己的位置,而自己则退休在家,远程操控朝廷。

没想到,胡惟庸勾结北元、倭寇和南方残余势力,企图颠覆明王朝,筹划期间三次请求李善长加入谋反被拒绝,最终事情败露,朱元璋怒杀胡惟庸和数千干系人员,李善长也因为知情不报而全家抄斩。

四、历史叹息

李善长服侍朱元璋三十余年、,一切事情办得妥妥当当,受到信任和重用,还获得高等的爵位和免死金牌,本应该有一个善终的结局。但是,他被权力地位所蒙蔽,沉沦在宦海之中无法自拔,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吞噬了自己,化作历史的一阵长叹。

标签: 李善长

更多文章

  • 明朝开国功臣冯胜生平介绍及评价 冯胜为何结局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胜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除了开国之初需要依靠武将浴血拼斗打江山之外,其他大多相对和平的统治时间,均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打江山的那一批武将甚至谋臣,一旦建国,大多失去利用价值,遭君主猜忌,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其中,明朝开国名将冯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

  • 明朝藏书家胡震亨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胡震亨

    胡震亨(1569年-1645年[1]),明代文学家、藏书家。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遯叟。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先世业儒,藏书万卷。震亨才识通达敏捷,为诸生即怀济世之志。[2]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后为合肥知县。在任5年,大兴水利,改革官粮运输,颇多善政。崇祯末年,荐补为定州

  • 竹林七贤之阮咸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阮咸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1]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步兵校尉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1]阮咸好酒虚浮,仕途不顺,担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没有得

  • 司马懿夫人之柏灵筠生平介绍及评价 柏灵筠子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柏灵筠

    在三国时代,诸葛亮是第一聪明人,唯一能勉强跟诸葛亮一较高低的就是司马懿,他是曹魏集团的重臣,尤其是曹丕、曹叡时期功劳不小,不过关于司马懿的私人生活,却是显得一团乱糟糟的。司马懿的正妻叫张春华,根据史料的记载,张春华也是个狠人,早年司马懿为了躲避曹操的召见,在家里装作瘫痪在床,可有一天下大雨淋湿了书籍

  • 东晋权臣丞相桓温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1],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

  • 唐朝名将韦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韦皋

    在金庸先生大作《鹿鼎记》中,钦差大臣韦小宝巡视扬州,知府吴之荣设了一个"簪花宴"宴请韦小宝。席间那些地方大员对韦小宝阿谀奉承,将韦小宝说成是唐朝的"韦忠武王"之后,给韦小宝脸上大大的贴了金。这位"韦忠武王"就是出镇西川二十余年,联合南诏抗击吐蕃的节度使韦皋。他出镇西川时,大力发展西川的经济文化,维护

  • 唐朝名将韦皋在治蜀方面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韦皋

    唐代诗人韦皋不仅文采出众,在军政方面也很有谋略。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太尉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此时韦皋正代理陇州(今陕西陇县)行营留后事务,凤翔兵马使倒向朱泚,陇州城内尚有朱泚留下的500个士卒,由其旧将牛云光统领。朱泚率军攻来时,牛云光先是称病不出,请韦皋统兵,然后暗中谋划,打算劫持

  • 清朝宗室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

  • 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生平介绍及评价: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索南嘉措

    索南嘉措(1543-1588),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第三世达赖喇嘛。出身于拉萨堆龙德庆县泽噶康萨贡地方的一个贵族家庭,父名南杰扎巴,母名贝宗布赤,家族为玛氏。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简介索南嘉措(1543~1588),第三世达赖喇嘛,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并在康区

  •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