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仁宗诚孝张皇后的人物评价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的人物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66 更新时间:2024/1/7 0:52:35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详,河南永城人,指挥使张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她信用“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

正统七年(1442年),张皇后崩逝,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圣昭皇后”,葬于献陵。

主要成就

张氏在明代诸后中颇为精明能干。据史书记载,她平时对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明仁宗死后,每遇军国大事,明宣宗都禀明母后再决定。张氏也常询问宣宗处理朝政的情况,并经常提示宣宗注意体恤百姓疾苦。由于张氏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倚重“三杨”、张辅、胡濙及更早时的蹇义、夏元吉等贤臣名将,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所以在正统初年,王振虽有宠于英宗,却没有达到专权擅政的程度。朝廷政局大体保持稳定。

人物评价

王世贞:史于太后之圣政,王振之蠢国,盖娓娓焉。

何乔远: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谈迁《国榷》:昭圣绍高文二后之盛,于献陵则邑姜也;于景陵则太任也;至裕陵负扆,严外戚之预政,裁凶阉之窃权,社稷赖以宴如。而势不马邓,席不向高。“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诚昭圣之谓也。

张岱《石匮书》:嗣后孝诚、孝庄,代有圣德,总不及孝慈高深,但得其毫发,亦足以光被彤管。呜呼盛矣!

查继佐《罪惟录》:诚孝整齐三朝,为妃,善太子失欢;为后为太后,知人,亦具禀可。虽仁宣令主,赞辅特勤。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监振屏气。先朝内政修已称媲美,后所处特殊,得闻平决外朝,实关至计。至于严外戚惠安,不使干预;谢垂帘之请,专任阁议,凛持祖训,故坤德无与比。倘垂帘例开,他日昭圣得自行其意,而二龄挟宠,适当武庙豹房之日,天下事尚忍言哉!嗟一振帝翼之为虎,后视之如雏,使长视得见正统之十四年,可无土木之变。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宣皇晏驾,新主幼冲。王振以青宫旧侍,俨然自负顾命。其时三杨犹在位也。太后贤明,有汉马氏、宋高后风。

蔡东藩《明史演义》: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至于慈躬大渐,垂询国事,士奇拟上三疏,仅呈其二,而未闻列振罪恶,力请严惩,是士奇之谋国,尚不太皇太后若也。明多贤后。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黎东方《细说明朝》:即位之时,他年幼无知,国家大计方针,全由太皇太后张氏主持。张氏知书识礼,信任老臣,一切事由旧章,虽有对北元阿岱可汗(阿台)与麓川土司思任发的战事,而国力未损。她也颇能制抑太监王振,要等到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她去世以后,这王振才专横起来。

崔瑞德、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后出人意外地死去,张太皇太后就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团。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统治时期,她作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政治的决策。

标签: 张皇后

更多文章

  • 明宣宗第一任皇后胡善祥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胡善祥

    胡善祥(1402年5月11日1443年12月05日),山东济宁人,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宣德三年春,被废为道姑。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为其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 南宋名将杨再兴生平介绍 杨再兴结局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再兴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杨再兴的故事大家听过吗?所谓将遇良才,杨再兴一入岳家军便有如青云直上,很快就成了岳家军的高级将领。杨再兴作战英勇、枪法入神,岳飞枪法也不错,但有时都自叹不如杨再兴。杨再兴是猛将,讲究的是一个勇字,似乎天注定他必然英勇悲壮而死。公元1140年,杨再兴在小商桥遭遇金兵的伏击,敌众

  • 明朝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宗喀巴大师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钢铸成。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青海湟中县人。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

  •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应星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江西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村)人,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

  • 扬州八怪阮元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阮元

    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也出身于仕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

  •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的最后守望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锡阐

    王锡阐(16281682),江苏吴江人,天文历算学家。代历算学家。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当明清之际,无意仕进,与同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张履祥等以志节相砥励,潜心经史,不随俗浮沉。中年以后,疾病缠身,两手几废,仍刻苦攻读,著述不辍,终身研求历法。自少至老,实测天象,无间寒暑,每遇日月

  • 包拯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包拯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

  • 包拯的生平经历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包拯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

  • 扬州八怪边寿民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边寿民

    边寿民(1684年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人(今淮安区),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清代著名画家。曾考中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

  • 包拯之子包绶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包绶

    包拯共有两个儿子,长子不幸夭折,小儿子包绶竟然最后饿死街头。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宋仁宗亲自前往灵堂吊唁,当仁宗看到灵前的包綖只是个五岁的小娃娃,衣着打扮极其一般,环顾包家摆设也与包公的身分相去甚远,禁不住一阵鼻酸,为了照顾包公后代,赐与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包绶为太长寺太祝,并记录在案,在开封的丧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