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管宁割席的历史典故

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管宁割席的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74 更新时间:2024/1/13 9:27:36

管宁是东汉末年隐士,在天下大乱之际,他选择到辽东隐居,此后专心研究学问,不在过问世事。当时有不少人和管宁抱着同样的想法,管宁便逐渐负责起教导的工作,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管宁割席”,主要讲述了管宁和华歆绝交的原因。不过“管宁割席”可能并非真实发生过,《世说新语》算是带有主观思想的著作,所以想要了解管宁和华歆的为人,还要从多方面入手。

管宁割席出处

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虽然《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但是其影响却很大,以至于管宁割席不仅被《三国演义》所采用,还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成语。

但其真实性,自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世说新语》里有关管宁的故事只有这一则,而随后跟着的几个小故事却不着痕迹的强力推崇了管宁。

《世说新语》: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里管宁德行操守远超华歆,华歆又远超王朗。然而事实上《世说新语》里是有大量的曹魏黑历史,比如说著名的七步诗和曹丕和曹彰下棋在枣子里下毒的故事都是最早起源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实际历史上可以说曹丕虽然是比较阴鸷的君主,也一直防范这曹植、曹彰,但也不至于用这种拿不出手的小手段来谋害兄弟。

其实黑曹丕的小说、历史是非常多的《魏略》中记载:“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将张绣之死也给曹丕加上。这也是非常经不起推敲的,张绣死于建安十二年,曹丕成为五官中郎将是在建安十六年。

《世说新语》为何推崇管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和其门客所编著,作为刘裕的侄子,刘义庆也面临着曹植、曹彰的困境,宋文帝登基是在大臣们废宋少帝之后,有感于此宋文帝登基之后诛杀了很多大臣和宗室,然而文帝最终也被皇太子所弑。因此有此偏向自然不足为奇,何况取代东晋的刘宋自然对魏晋有失偏颇自然应有之意。

华歆更是被《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黑的体无完肤,实际上华歆被黑最大的原因不过是做了曹丕代汉的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的工作。因此被视作为曹丕代汉的最大帮凶,被黑自然成了喜闻乐见的事情。这样的奸臣和高风亮节的大名士管宁是好朋友,自然让很多人不满,因此管宁割席的故事就被编造出来了,满足了管宁就应该和“奸臣”华歆绝交的愿望。

推崇管宁,一是因为管宁终其一生没有为魏国效力,二是管宁本身家世门第、个人品德都无比出色。

曹丕代汉,虽然对世家进行了妥协,又将汉献帝安置在山阳,还做了很多控制舆论和民意的举动。但是一是三国未能统一,二是曹魏被晋朝取代,这就导致曹魏的合法性后继无人,西晋也不会正面宣传曹魏。因此《世说新语》这样收集杂记、野史的笔记小说就会收录很多曹魏的“黑历史”。

而管宁这样终其一生被曹魏三代皇帝都征召的隐士就成为民间和士族所追捧的对象。更何况管宁本身就是一位值得追捧的真正的隐士。

管宁是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为了避乱,渡海到达辽东居住,虽然被辽东三代统治者都尊敬,接受了很多礼物却原封未动,在离开的时候如数返还。和管宁交好的华歆在曹魏做到三公的位置,几次推荐管宁,甚至宁愿将太尉的官职让给管宁,管宁都没有接受。曹丕、曹叡、曹芳都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高规格礼仪征召管宁,管宁都始终没有接受。

所以管宁不仅被当代人所追捧,在历朝历代都评价极高。陈群认为管宁是“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曹叡评价管宁“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苏轼苏辙兄弟也极为佩服管宁,认为管宁“谓贤于文若(荀彧)、文举(孔融)远矣”;文天祥写“或为辽东帽,情操厉鬼冰。”讲的也是管宁;近代钱穆更认为管宁是三国第一人。

正是因为管宁家世门第、为人处世,名望当时无两,曹魏才不遗余力征召管宁,以表明曹魏的胸怀和求贤若渴。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足以流传好名声,成了有管宁这样的大名士加盟,曹魏的正统性和名望将更上一层楼,不成也能流传出一个尊重名士的好名声。

更何况管宁向来是不问政事的,在辽东的时候,管宁就劝谏一同到辽东避祸的邴原不要高谈阔论,对时局发表看法。而管宁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从不过问政事,只教书育人,不对时局发表看法是管宁和其他名士不同结局的重要法门。

汉末名士是高危职业,不配合的孔融、边让都被灭门了,配合的华歆、王朗成了民间野史里的笑话,不断被黑,被骂,唯独管宁生前生后,都保留名士风范。

标签: 管宁

更多文章

  • 西周宗室霍叔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叔

    霍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处,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武王灭商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

  • 西周宗室蔡叔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蔡叔

    蔡叔,姬姓,名度,世称蔡叔度,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流放之地

  • 西周宗室管叔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管叔

    管叔(?―公元前1039年),姬姓,名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管叔鲜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

  • 西汉大臣、政治家师丹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师丹

    师丹(?-5年),字仲公,西汉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臣、政治家。哀帝时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以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后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师丹师事匡衡,研治《诗》,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因事

  • 西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张安世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安世

    张安世(?前62年),字子儒,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西汉大臣。酷吏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生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官。汉武帝时,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功封富平侯。汉宣帝时,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集军

  • 清朝宰辅刘墉生平简介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墉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25日),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

  • 太平天国豫王胡以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胡以晃

    1852年6月,太平天国全部人马从全州登船,顺着湘江浩浩荡荡北上,试图直取湖南省会长沙,而后席卷两湖,点燃当地天地会起义之火药桶。可谁知,太平军在经过蓑衣渡口时被江忠源所部800楚勇伏击,几千老兵丧命,南王冯云山也在此阵亡。若不是清军内斗严重,没在东岸设伏兵,太平天国命运估计就定格在湘江了,再也掀不

  • 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子昂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子昂

    古往今来,书法史上总有那么几个鼎鼎大名的奇才,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书法潮流,但是这些人往往都是精通“书法五体”中的一体,即楷、行、草、隶、篆中的其中之一,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五体皆通”!在元朝初期,有一位被元世祖忽必烈称为“仙人”的

  • 南宋权臣史弥远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史弥远

    南宋这个朝代比较有特点,经常出现权臣,比如初期的秦桧以及后期的贾似道,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其实,在南宋历史上,有一位权臣,他的权势远远超过秦桧、贾似道,他不仅权倾朝野,还矫诏废立皇帝,甚至与皇后还保持着不正当的暧昧关系。然而,这位权臣却并不出名,那么他到底是谁呢?此人名叫史弥远,是南宋中期的权臣。史

  • 曹彬为何被后人认为是“宋良将第一”?曹彬都做了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彬

    北宋王朝结束割据并平定边境,离不开一批战功赫赫的名将。而在这些名将中,曹彬被后人认为是“宋良将第一”,堪称帅才。跟潘美、王全斌等人一比便不难看出,像曹彬这样的名将,确实是罕之又罕:他虽为大将,却力主“不战而屈人之兵”,反对血腥屠杀;他身居高位,且参与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