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史缝隙中探寻真相,揭秘鲜为人知的史实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壮志未酬的清太宗皇太极含恨而终,而他生前未曾预立皇储,也未曾就皇位继承问题留下任何指示文字,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清王朝迎来了第一次巨大考验。这次皇位继承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如果兵戎相见、手足相残的惨剧出现基本就没有清朝后面200多年的事了。当时最有资格和实力继承皇位的代善、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五人中,代善年长,德高望重,但他明确表示不愿再过问政事;而阿济格和多铎都愿意拥立自己的亲兄弟多尔衮登基为帝;满清第二猛将豪格,拥有两黄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本身率领的正蓝旗,实力强大。
皇位继承问题演变到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对决的时候,局面一度僵持不下,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和支持豪格的两黄旗甚至剑拔弩张,拔刀相向,眼看一场自取灭亡的祸事就要发生。极具政治智慧的多尔衮此时提出折中意见,让皇太极年幼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以平息祸事。多尔衮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福临得以登基为帝,是为顺治皇帝。那么,多尔衮拥立福临为帝的真正目的真的只是防止豪格继位,自己失去参与朝政的权力?他真正需要对付和提防的只有豪格吗?
小编认为,多尔衮此举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提防和压制另一个人,他就是被乾隆皇帝赞许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多铎。这个多尔衮的一母同胞,才是多尔衮最大的威胁。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多铎和亲哥阿济格不都是坚定支持多尔衮继位为帝的吗?多尔衮担任摄政王的时候,对多铎的恩宠和爱护都是无人能及的,他们之间难道还有矛盾和相互提防一说吗?
皇太极驾崩以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进入对峙阶段的时候,多铎没听出多尔衮假意推辞皇位的话里有话,竟然主动说出:“如果你没有继承皇位的想法,那就让我来,毕竟我也在太祖遗诏名单里面”,这说明多铎不光有拥立多尔衮的想法,他对皇位有着绝对的野心和想法。
如果,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真的兵戎相见、大打出手,实力相当的两人肯定会弄得两败俱伤、不相上下,那么真正渔翁得利的会是谁呢?就是这个“战功之最”的多铎。
作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幼子,多铎被努尔哈赤重视和恩宠的程度绝对不低于多尔衮,他也是八旗之中年龄最小的旗主王爷,年纪轻轻就位列“八大贝勒”,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多尔衮和豪格两败俱伤以后,代善没有继承皇位的想法,阿济格虽是满洲第一猛将,但就其政治智慧而言,基本就是白痴级别,更无继承皇位的可能。那么,清王朝的皇位最终就会落到多铎这个渔翁手中。
大清皇位一旦落到多铎手中,才是多尔衮悲惨人生的开始。
首先,作为大清皇位呼声最高的继承者,多尔衮肯定会被多铎大加猜忌,多尔衮的存在就像康熙帝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对于雍正皇帝一样的存在。你想想多尔衮能在多铎的治下落得一个好下场吗?
另外,多尔衮之所以能在皇太极驾崩以后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之前备受努尔哈赤恩宠、太祖太宗两朝的战功赫赫和手中拥有的战斗力强悍的镶白旗军队。而且,从多尔衮带领清朝入关,担任摄政王期间的种种做法,就其军队统帅能力、朝政控制能力等方面而言,绝对是一个威胁皇权统治、架空皇帝的好手,对顺治皇帝是这样,对于自己的亲弟弟多铎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直跟随在多尔衮身边的多铎能不了解多尔衮的为人和野心?所以,小编认为,多铎如果继位,坐稳江山、稳定朝政以后的第一件事就要将这个威胁自己皇权统治的哥哥清理掉,不留后患。
再者,多尔衮拥立福临为帝的另一原因就在于他能借故皇帝年幼,凭借着自己的名望和威信担任摄政王,将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多铎继位呢?面对自己昔日最为疼爱和关照的弟弟,多尔衮就会放弃自己干预朝政甚至把控朝政的权力吗?肯定不会!面对当时的复杂局面,朝中反对势力仍在,多铎也肯定会在早期依靠和仰赖多尔衮。嗜权如命的多尔衮和已经贵为皇帝的多铎之间很快便会出现裂缝和矛盾,你想想多尔衮会有一个好下场吗?即使不会被挫骨扬灰、逐出宗室也会像胤禵那样,永远远离权利中心,落寞离世。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清皇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