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8月的一天,早晨起来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52岁的清太宗皇太极起床后按照惯例上朝理政,劳累了一天晚上还在清宁宫批阅奏折,然后就突然死在了暖和的火炕上。用现在的医学来分析皇太极当时可能是高血压造成的脑出血而死亡。
皇太极的家族是游牧民族,他从小就开始跟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放牧,学习拉弓打仗,皇太极聪明不怕吃苦,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身体非常强壮。
皇太极的猝死来的太突然了,在此之前身体一直非常好,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征兆,所以皇太极也没有留什么遗诏,继位的问题也没有提前做出安排。
这种情形下就出现了一个权力的真空,政权实力派人物多尔衮和豪格发生了皇位的激烈争夺,于是磨刀霍霍向皇位。
豪格和多尔衮都是能征善战,有着赫赫战功的勇士,而且两个人都会治国政军文武双全,两个人的实力旗鼓相当不分上下。
两个人都想借手中强大的兵权压倒对方,34岁的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大阿哥肃亲王,他战功赫赫,有才能也有声望,开始的一段时间毫格呼声更高一些。
豪哥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在军事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也是他争夺皇位的最大本钱。另外在皇太极执政时,豪格还大刀阔斧地进行过汉化改革,这也是他的优势之一。
在慢慢的汉化背景下,“帝之长子,当成大统”的观念,慢慢在人们心目中扎下了根基。皇太极的二哥为首的宗室老臣也站在了豪格一边。
正黄旗镶黄旗是皇太极的亲掌,两个黄旗的大臣们坚决推举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但是在皇太极执政期间,他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有意无意的让宗室亲王们都掌握了一定分量的兵权,这里边权力最大的就是睿亲王多尔衮,也就是皇太极的十四弟。
多尔衮有两大靠山:正白旗、镶白旗,另外他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在军中实力也非常了得,这使得他完全有实力和豪格叫板。
这样分析看来如果多尔衮不点头,即使豪格坐上了宝座,也是难以坐稳当的。
两个人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这种汗位之争可真让满洲亲贵们头疼不已,一时间不知道谁更合适。
最后大家想来想去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多尔衮和豪格对于汗位都不染指,而是从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中由大家选一个继位人。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其中有4个夭折,大家选来选去,综合利弊,于是至高无上的汗位就这样落到了6岁的身份尊贵的福临头上,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顺治的生母庄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公主,顺治的顺利继位也与他有母亲一半的蒙古血统有关系,庄妃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孝庄太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多尔衮和豪格这对叔侄之争,顺治得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