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本嬛”的人生历程和“被逼殉葬”的凄惨结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一场改变阿巴亥一生的战争一触即发。
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卜寨联合乌拉、辉发、哈达及蒙古科尔沁等9部首先发难,
他们想让努尔哈赤归顺于他们。
《清史稿》记载了他们的图谋:
秋九月,叶赫以不得志于我也,乃纠约扈伦三部乌拉、哈达、辉发,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卦尔察,长白二部讷殷、朱舍里,凡九部之兵三万来犯。
叶赫部真是出手即置人于死地:
这么多的兵力,说控制是假,想取性命是真,毕竟当时努尔哈赤正率兵东向,征讨长白山各部!
但是努尔哈赤也不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的人,
很快联合九部就自食其果了:
科尔沁贝勒明安马陷淖中,易〈马孱〉马而遁。敌大溃,我军逐北,俘获无算,擒乌拉贝勒之弟布占泰以归。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为了
保住乌拉部不被努尔哈赤灭掉
,被释放的布占泰做主,将12岁的阿巴亥嫁给了43岁,且已有七位妻妃的努尔哈赤。
岁辛丑,归太祖,年十二。
正受宠的阿巴亥
虽然年纪小,但是
极受努尔哈赤的宠爱
,孝慈高皇后刚死(当时努尔哈赤现任大妃),即刻立阿巴亥为大妃:
“ 孝慈皇后崩,立为大妃。”
而时间间隔仅仅两年,
“ 太祖孝慈高皇后……岁癸卯秋,后病作……后崩,年二十九。”
按理说这样的宠幸足够让阿巴亥在这个皇室立足,
可偏偏要和努尔哈赤的弟弟
“大福晋曾二次备办饭食,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且大福晋一日二三次差人至大贝勒家,如此来往,谅有同谋也!福晋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之多。”
这种事放在谁的身上都不开心,努尔哈赤更是气急,直接练下了三道禁令:
不准她与任何人来往,不准她听信谗言,与她隔房。
即便是生气,依然没有动她性命,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是多么的喜爱。
仅仅过了一年,努尔哈赤就将阿巴亥
重新立为大妃。
而重新复出的阿巴亥,开始带领众福晋,越来越多的参与政治活动。
“汗率众福晋出东京城,往迎接恩格德尔额驸……汗与众福晋率蒙古来归之贝勒、福晋等,前往新移之地宴劳之。”
就这样,阿巴亥从一个一般意义上「王的女人」,渐渐成长为一个女性政治人物,然而她的才干却也造就了她凄惨的结局。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宁远城,结果身受重伤,还没好利索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虽然大胜,病情却加重,疗养无效,因
毒疮发作而驾崩。
“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有疾,浴於汤泉。八月,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入浑河。庚戌,舟次叆鸡堡,上崩。”
努尔哈赤驾崩之后,执政的诸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努尔哈赤的遗言,遗言这样写道:
“俟吾终必令殉之。”
阿巴亥百般支吾却又百般无奈,最后自缢殉死。
一席素衣,准备殉葬
回首阿巴亥的一生,她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伴随着宠爱,尤其是在天命五年(1620年),努尔哈赤对她的宠爱达到了极点,即便被休,还是将她的三个儿子全部拉到扒拉到领导集团里,让他们共议国政。后面更是将她重新召回,并带领她参加政事活动。
阿巴亥从闺阁走上政殿,更是被努尔哈赤所认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集宠爱,才干,谋虑于一身的女人,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面对一个没有诏书的口头遗言,轻易就选择了陪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须知此时,自己的三个儿子也在参与国政,阿巴亥没有选择反抗的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一、外在原因:权力的日益壮大激起了贝勒们恐惧,先下手为强
阿巴亥被召回之后,开始介入到诸王和众妃建构的政治格局当中。
那段时间,她带领众多福晋活跃在政治的舞台上。
而努尔哈赤呢,是正需要她们的时候,
因为很多男人解决不了的事,女人们反而能够非常完美的解决。
出席东京城的奠基典礼,奔赴广宁前线慰问劳军,这还不是阿巴亥参政的高潮。
就在奠基典礼的两年后,也就是
天命八年(1623年),阿巴亥和众福晋的政事活动就此大范围展开。
首先,在这年正月,努尔哈赤携她们至北方蒙古沿边一带。
随后,
分别在四月和九月中旬,又带着她们出行,
而九月中旬出行和以前大不相同。
“汗率众福晋出东京城,往迎接恩格德尔额驸,宿於浑河岸之科尔坡托……会见後,恩格德尔额驸由大贝勒陪坐……向汗一叩,向福晋一叩。叩毕,格格陪坐於大福晋之左,继格格乃莽古尔岱台吉之妻坐之,门都达汉之妻等,坐於大福晋之右。”
带众福晋巡游
这次会见,直接奠定了阿巴亥在努尔哈赤心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也同时在各贝勒之间敲响了警钟。
一个女人,深受大汗宠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她与日增长的见识还有日渐掌权的孩子。
阿巴亥的三个孩子
在她被休之时,
就已经被封为贝勒
:
“代善一子岳托、二子硕托、三子萨哈廉,太祖七子阿巴泰、十子德格类、十二子阿济格,俱云天命十一年封贝勒;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俱云初封贝勒。”
要知道,当时的
多尔衮才8岁,多铎才6岁
。随着阿巴亥日渐受宠,和其孩子的成长,她和她的孩子,掌控的权利越来越大。
更为可怕的是,在努尔哈赤死前的几天中,
只有她侍奉在侧,而且中途还曾在只有两人的船上,当面说了一些事情,
具体说的什么事,没有史书记载,
但这些对于各大贝勒来说,阿巴亥不能留。
如果不将她铲除,万一用冒出一个“遗命”,那不可得乱国,所以他们
趁着阿巴亥还未反应之际,先下手为强:
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各位贝勒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打算要置阿巴亥于死地,只不过是一直没有时间而已,现在机会到来,这毫无反应时间的压迫,确实是起了作用,阿巴亥“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
二、主观原因: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孩子尚且年幼
阿巴亥最先想为自己寻找靠山的时候,应该就是她与大贝勒亲近的时候。
不是她想去和大贝勒亲近,更多的是身为一个女人的无奈,
在瞬息万变的朝堂,已经年迈的大汗不知道还能护自己多久,必须提前为自己,为年幼的孩子谋好出路。
不是没想过投靠娘家,而是娘家早就已经回不去了。
据《清史稿》记载,阿巴亥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在乌拉部都城出生,是乌拉部主满泰的女儿,布占泰的侄女:
大妃,纳喇氏,乌拉贝勒满泰女。
原本乌拉部是可以保住的,毕竟阿巴亥极为受宠,
然而布占泰却开始兴风作浪
(阿巴亥的父亲满泰在一次意外中被杀,正因为,之前被生擒的布占泰才得以被放回到部落):
昔布占泰为我阵获,既赦其死,予以收养之妻以女三,三为我婿,七与我盟。然布占泰竟负盟约,二次来侵养父聪睿恭敬汗所属呼尔哈国。又扬言夺娶养父聪睿恭敬汗以牲畜行聘叶赫贝勒布寨之女。又闻其以骲箭射聪睿恭敬汗所赐之女俄恩哲格格。
准备出征
“背信弃约”,正是努尔哈赤的大忌,
布占泰的此番行为彻底激怒了大汗。当即率兵出征。
战斗结果:布占泰只身出逃,其众军被歼,其大国被取,城池地方尽被攻夺。
由此可见,阿巴亥在努尔哈赤还健在的时候寻找大贝勒为靠山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是想为自己的孩子谋求一个出路,另一方面,也是想为他们寻找一个大靠山,毕竟当时的大贝勒,是最优先的继承者。
同时也正因为她超前的眼光,也为她凄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但是,到后面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她
其实是有靠山的,就是她的三个儿子,
在别的福晋所生育的阿哥中,有的一个人才掌管一个旗,有的一个旗也不掌管。
毕竟满洲一共才八旗,
她的三个孩子就掌握了八旗中的三旗。
他们完全可以作为阿巴亥的后盾,让她不必陪葬。
可是如果他们选择对抗,最终的结果是全军覆没,
毕竟三个孩子只有阿济格已经成年。
“盖其时多尔衮年方十五,多铎方十三,其母被太宗逼从太祖死时,犹以此二子托于诸王。”
上面分析的这两个原因,对阿巴亥没有任何反抗,就这样选择跟随努尔哈赤而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要知道,阿巴亥一路走来见过太多太多的风浪,而且多年陪同努尔哈赤的参政也让她变得更加果敢,
即便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难,即便孩子尚且年幼,但这就能让她下定决心,不吵不闹的选择陪葬吗?理由似乎还不充分。
因此,想要彻底弄清楚,阿巴亥为何在事业正红火的时候选择自缢,我们要跳出当时的情境,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这个角度就是——努尔哈赤的真心下,阿巴亥的情感发生了改变。
三、子鱼说:努尔哈赤的真心下,阿巴亥的情感发生了改变
一直以来,努尔哈赤对于阿巴亥,仅仅是一个巨大的靠山而已。
很简单,12岁就嫁人的姑娘,
如果不是因为被迫无奈,
谁愿意嫁给比自己大31岁的男人,
就算这个男人是大汗又怎样?又不是自己相爱之人。至于她是真的喜欢代善还是只是想寻个靠山,在这里不做分析。我们只说努尔哈赤对她的真心,是如何让她甘愿赴死。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对于这个12岁的小姑娘,是极其的宠爱。宠爱到即使她给自己带了有颜色的帽子也依然没有动她分毫,而且还为她进行善后:
予以眷养。尔竟不爱汗夫,蒙我耳目,置我於一边,而勾引他人。不诛之者,可乎?然念其恶而杀之,则我三子一女犹如我心,怎忍使伊等悲伤耶?
这是
阿巴亥的第一次动心,一个男人能够为一个女人做到这种程度,即使是铁石心肠亦会动容。
而且在重新被召回之时,
没有跟努尔哈赤抱怨,也没有向他开口要过金钱。
她并不是在虚情假意,也不是为了讨好努尔哈赤而故作姿态,在后续的巡游中,她也
为努尔哈赤分担了不少,如果不是真的动心,你带我出去巡游,我只顾游山玩水即可,可是阿巴亥偏不。
宅内众福晋告汗曰:“倘使此二子与其父兄同成,尔宜深思而行。”
如果说为他生子,
只是想在朝堂中保全自己,那阿巴亥巡游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作为一个帮手,
我如果不对你动心,怎么可能会帮你?
动情
正是因为这些情感上的转变,阿巴亥才在最后被逼迫的时候,只是很悲伤的安排死后的后事。
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辰时,一代皇后阿巴亥自尽而死,死前,只希望诸位贝勒多多照顾自己尚且年幼的孩子。
至此,风头正盛时,她与诸位福晋之间产生的情谊,也随风消散了……
参考资料: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