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别人可能不行,但对付那些洋人我还是有把握的!”1847年升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到任之后他一直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英国侵略者。
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已经五年,但英法两国为了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他们居然提出要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侵略野心“昭然若揭”!
于是1849年,英国人提出要求进入广州城。但叶名琛认为这是《南京条约》中没有的,双方都要守信!因此,他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这一狂妄要求。这时英国人才发现:这位清朝官员就像是一个浸透了水的棉花包,软硬不吃,水火不进。
不仅仅是英国人,就连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发现和他们打交道的这个清朝两广总督,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想办法给你怂回去。
洋人一看这个人就像一块石头样“又臭又硬”,此后办事便去找别的官员,但往往人家又会把事情推回到叶名琛那里去,因为他们也都明白:只有叶名琛能对付这些讨厌的洋人。
由于叶名琛的“刚正不阿”,他后来被清朝皇帝授封“一等男爵”,并于1852年升任两广总督。
不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叶名琛的表现却让很多人看不懂了:当时英国人欲攻打广州城,叶名琛却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不仅不做任何战备,当有人劝他早日备战时,还斥责此人的话简直是“虚妄之说”。
当然了,要说叶名琛一点战前准备没做也是不对的,他当时其实还是做了一些备战措施的:除了公开发布告示悬赏杀敌外,他还下令整备团练二万多人。
可是叶名琛却一直很迷信“占卜”,他战前曾向大仙求卜:卜语上说英军自会撤退。叶名琛对此深信不疑,对城防工作一点都不上心。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广州,他依然“如法炮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里说英法联军不敢进攻广州。
所以,他把英法联军发出的最后通牒扔到一边,认为“纯属洋人的恫吓”。但战斗很快打响,叶名琛由于没有组织任何备战措施,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广州城。此时,叶名琛才如梦初醒失声痛哭:大仙“误”我!
英法联军进城以后,当时总督府所有人都吓得四散奔逃,而叶名琛却独自端坐厅堂“袍衿上挽”。几名部下劝他赶紧逃命,但叶名琛却依然不为所动,最终叶名琛被英国人俘虏。
英国人抓到这个令自己恨得牙痒痒的两广总督,他们准备好好折磨一下他。而叶名琛之所以没有自杀,而是做了英国人的“阶下囚”,其实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自己能有朝一日见到英国女王,当面斥责英军的无理行径。
但英军又不傻,他们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要求,最终英国人决定把叶名琛流放到印度。临行前,叶名琛让人取来朝靴官服,带上自己的厨役和理发匠,还买来了家家乡的粮米就出发了。
不过在登船之际,曾有侍从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便婉言劝叶名琛投水自尽,结果叶名琛坚决不依。到了印度以后,叶名琛从当地报纸中去搜寻中英战争的进展。当看到清军在战争中屡战屡败,他都不禁为之叹息不已。
不久,叶名琛从中国带来的粮食吃光了,侍从想购买印度的粮食,结果没想到叶名琛却坚决不吃,最终于1859年绝食而亡。
叶名琛至死都不愿吃异乡的粟米,宁愿绝食而亡。而且他在印度时一直都在关注着国内的战局,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叶名琛确实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只是他在战争期间处理一些重大战事时,方式和方法严重偏离了正轨。
对于这样一个人,其实英国人也是很钦佩的:他们在叶名琛死后,特意把他的棺木以铁皮裹上,然后运回了广东安葬。纵观叶名琛的一生,的确很多地方让人感到可笑!
他自诩为“海上苏武”,面对敌人时居然“不守也不降!”他和他的皇帝其实一样,始终没有走出“天朝上国”的幻觉。
即使现实让他撞得头破血流,做了英国人的俘虏,他眼里依然认为自己可以和英国女王“面对面交流”。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又不肯屈尊前来和他谈,结果害得他丢了性命!
但话又说回来,在中国历史上叶名琛虽然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位反面的“无能大臣”,可是有一点我们也必须承认:他是一位爱国者。
作者:二战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