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手握重兵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放弃篡位称帝?多铎之死粉碎其皇帝梦

手握重兵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放弃篡位称帝?多铎之死粉碎其皇帝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新语 访问量:1761 更新时间:2024/1/10 19:33:07

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始终是每个朝代必然会掀起的腥风血雨,自然强大的清朝在初时也不例外。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屡屡立下汗马功劳,是王位争夺的有力候选人之一。

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充满坎坷,他在幼时因母亲缘故颇受宠爱;少时因争夺继承权,其母被逼自尽;中年他终于得志被封摄政王,却因弟弟与皇位失之交臂。

多尔衮为何手握重兵,却始终没有篡位称帝?这与他的弟弟多铎又有着什么关系?

童年子凭母贵,少年兄弟相争

多尔衮与多铎为同母同父的兄弟,同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之子。皇太极以随父出征、骁勇善战而备受器重,年幼的多尔衮、多铎则因其母阿巴亥而受宠。

12岁的阿巴亥作为政治产物,来到了已至中年的努尔哈赤身边,她虽为利益交换,却不自怨自艾。

她仪容品貌皆为不俗,在三千佳丽的后金后宫中深受努尔哈赤宠爱,不足一年,便跃居大福晋之位。

母亲的疼爱,父亲的教导,小两岁兄弟多铎的相伴,众位兄长的排忧解难,多尔衮的少年时代可谓是无忧无虑,羡煞旁人。

可这一切在父亲猝死后戛然而止,身为皇族之子的两兄弟又怎能逃过皇位继承的争斗呢?

很快,为实现对乌拉部的统治,真正继承皇位,长子皇太极携诸位皇子王爷逼迫阿巴亥殉葬。

37岁的阿巴亥已然殉葬,乌拉部的势力尽可收归囊中。皇太极初登帝位后,深知自己不能留下谋杀幼弟的刻薄名声,年仅十三岁的多尔衮因此才逃过一劫。

但多尔衮在父亲已然逝世之时,亦失去了慈爱的母亲,就连身边的其他兄弟也彼此猜忌防备,他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儿。

一身才华光辉难掩,多方博弈下渐掌权柄

努尔哈赤逝世前曾言:“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庶几同心干国,可无失矣。”皇太极亦放言“皇考无立我为君之命”。

清朝初期,皇太极的统治并不稳固,在与其他贝勒的多次冲突之后,皇太极意识到,权力的争斗需要建立稳定的同盟。

皇太极认为,比起有造反迹象的八大贝勒,尚且年幼的多尔衮和多铎更能成为自己倚重的对象。更何况多尔衮与多铎态度恭顺,从征有功,卓越的军事才能更能助其集权大汉,自然可结成同盟,共商大事。

多铎虽然年幼,却拥有着努尔哈赤的财产继承权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面对明朝、朝鲜和察哈尔三方威胁之时,认识到明朝应是主攻方针,战略眼光十分敏锐。

多尔衮则是创造了征服朝鲜、松锦之战中大败明军、擒获洪承畴等军事胜利。除此之外,多尔衮十分懂得韬光养晦,每每在皇帝稍有不满时,便会立即表明臣服之意。

两兄弟各自的优势之处,使得皇太极有意提升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多尔衮和多铎也顺应他的意图,在与三大贝勒的斗争始终选择站在皇太极一边,帮助皇太极收拢八旗势力。

渐渐地,多尔衮与其弟多铎在政治斗争中逐渐掌握了正白、镶白两旗,拥有了大贝勒的地位。

为保皇位分而治之,剑指昆仑位至摄政

然而,“伴君如伴虎”。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朝中的矛盾重心发生偏移,皇太极对待多尔衮兄弟二人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意图将多尔衮和多铎“分而治之”,因此对多尔衮多加器重,而对多铎则加以压制,期望造成二人的分裂。

崇德三年九月,多尔衮领军伐明,皇太极率诸贝勒大臣欢送,而多铎却“乃假托避痘为词,竟不一送。私携妓女,弦管欢歌。”并且“在元旦庆贺时,多铎以疲马进上。”毫无君臣之礼。

皇太极为分隔两人,不仅在军事上让二人没有并肩作战的机会,还在政治上制造嫌隙,挑起纷争,离间二人。

崇德八年 ,皇太极猝死,大皇子豪格与多尔衮兄弟争夺皇位。后为保朝纲稳定,先由皇太极幼子福临即位,封号顺治

顺治年幼上位,多尔衮担任摄政王,统领全局。后来他立下了打败李自成的功绩,为清朝统一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多尔衮不仅整顿清朝吏治,平定叛乱,还稳定了番邦关系,多方牵制大皇子豪格。种种功绩使他得封摄政和硕睿亲王,可谓是朝中第一人。

然而烈火烹油的背后,是隐藏积累已久的危机……

行事狂悖导致危机初显,得罪皇帝而不自知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顺治皇帝深受控制,曾言:“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

长时间的独揽朝纲,让多尔衮愈发独断专行、嚣张跋扈,其居住之所睿王府的规格甚至远超皇宫。

他重用汉臣,严惩清朝贵族的举措亦招致怨恨,且八旗内部的争端从未停息,正蓝旗、正白旗的争斗,圈地运动的争端……层出不穷。

八旗与皇权的相互制衡,顺治及其权臣党派的不满针对,多尔衮日暮西山般的颓势已然出现。

多铎命途坎坷英年早逝,多尔衮大受打击永失帝位

而压倒多尔衮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成他政道路上毁灭性打击的,就是其弟多铎坎坷的命途。

多铎能力虽高于多尔衮,但其冷血嗜血的个性、豪放不羁的性格,终究还是为自己招来了不少祸患,也因此因兵败削减至郡王之位,直到顺治年间才起复。

虽然兄弟二人于崇德年间曾彼此针锋相对,但大多数时间,总是亲密无间。他们多年相伴,既是彼此的外援,也是彼此的依靠。

可依靠也是会消失的,厄运的降临向来不打招呼……

多铎不幸因罹患绝症天花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的弟弟让多尔衮感慨万千,由此决定放下争权夺利的心思,不再干涉朝政。

且多尔衮虽妻妾成群,却只有一女,并无权力继承之人,原有的兄终弟即也成了泡影。

多尔衮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政治斗争中,仍不忘与其弟患难与共的亲情。

虽大多时候作为政治的分权制衡者,他拥有着蓬勃的野心,可从未真正谋权篡位,反倒次次为清朝的稳固牺牲自己的期望。

因其弟去世而彻底放弃对皇位的角逐,多尔衮也称得上是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之人了。

标签: 多铎

更多文章

  • 清史:多尔衮若称帝,多铎不一定支持

    历史人物编辑:再见的道别标签:多铎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一母同袍,是清朝初年一股强大力量。但是,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并非是“一条心”,没能拧成一股绳。若是多尔衮称帝,多铎不一定支持,他也有自己的打算。许多清朝题材影视剧,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手足情深,与皇太极对抗时共进退。尤其是多铎,屡次劝说多尔衮称帝,让他不要被孝庄迷惑。

  • 母亲自尽,21岁阿济格要向皇太极寻仇,14岁多尔衮:额娘是自愿的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阿济格

    1626年,21岁阿济格看着母亲的遗体,怒火中烧,从床上跳起来,扑向皇太极。14岁多尔衮双眼通红,却死死抱住他的手臂:“额娘是自愿的,不关其他的人的事。”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12个儿子,也是多尔衮的亲哥哥。他们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比努尔哈赤小30岁,却是最受宠的大福晋。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即12岁的

  • 清朝皇子阿济格,皇太极的妻子不肯向他行礼,被努尔哈赤当场废黜

    历史人物编辑:平沙趣说历史标签:阿济格

    清朝前期有这样一个人,被称为是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他为清朝初期的军事和政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很多朋友们都猜到了这个人就是多尔衮,而说及多尔衮,很多人也会想到他的弟弟多铎,他们两个也都是努尔哈赤非常重视的皇子,后世关于清朝前期的影视剧通常都会涉及到多尔衮和多铎,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主角却是

  • 乾隆以热衷平反闻名,多尔衮都能被赦免,为何却唯独遗忘阿济格?

    历史人物编辑:太白史观标签:阿济格

    当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野心也会随之膨胀。成为为皇子的他们,离皇权是如此之近,哪个不想更进一步?大权在握的摄政王,声威与实力早已远超皇帝,哪个野心不会膨胀?正因此,九子夺嫡、多尔衮霸权辅政这样的事件才会时有发生。不过相较于雍正的严酷,乾隆却非常仁爱,不仅热衷于为先辈洗白身份,什么平反、赦免在他手上

  • 阿济格为何被赐死?乾隆能替多尔衮和多铎平反,为何不替他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小島知風标签:阿济格

    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是同母所生,他们的母亲都是大妃阿巴亥。清初时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在政坛上可谓是叱咤风云,在顺治时期,多尔衮为摄政王,阿济格和多铎则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对三兄弟进行了清算,三兄弟的封爵全部被褫

  • 乾隆皇帝为什么为多尔衮、多铎平反,而不为阿济格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扇新说史标签:阿济格

    首先咱们要明确一点,就是乾隆皇帝究竟是为了什么要给多尔衮三兄弟平反。能当上皇帝的人都不是什么蠢货,他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在我看来原因应该可以说只有两个:第一,多尔衮三兄弟在清朝建立的时候都有很多功勋,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不为过。第二,乾隆这一系的皇位是由多尔衮争取来的!这两条就足以乾隆给多尔衮三

  • 李自成坐镇夹山寺,大顺军进攻岳阳,阿济格的数万将士成瓮中之鳖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视界标签:阿济格

    上一节说到吴三桂和阿济格的两个手下带人偷袭夹山寺,被李自成手下众将剿灭。阳光普照夹山寺,庭庭院院也已打扫干净,这个佛门圣地,又恢复了往日的静穆。在寺外的凉亭里,石桌上铺着纸笔墨砚,李自成穿着僧衣,手握狼毫,似有千斤重。他哀叹自己,空有抱负,全都付之东流。人生可悲,亦可叹。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就此了结

  •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为何为多尔衮平反,而不为阿济格平反呢?

    历史人物编辑:江辰雨标签:阿济格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亲自为多尔衮、多铎平反,而同父同母的三兄弟里,唯独英亲王阿济格没有被平反,其实以阿济格的战功,如果不是被处分,成为铁帽子王完全够格,比较遗憾,最后身败名裂,乾隆四十三年也没有被平反。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是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当年皇太极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努尔哈赤时,阿济格

  • 她被代善嫌弃,再改嫁皇太极,生下两个孩子,一个亲王,一个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代善

    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中,有两位是“拣来”的,为什么说是拣来的呢,因为这两位后妃都是在战场中敌人的老婆,而这位所谓的“敌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林丹汗,他的两位遗孀,一位是蒙古阿巴亥部塔囊博第塞楚虎尔之女,淑妃巴特玛·璪,而另一位,也就是湘妹子今天要和各位讲的,也是后来封西宫麟趾宫贵妃的蒙古阿巴亥郡王额齐诺

  • 代善:战功赫赫太祖亲封太子,两次接近皇位,一门三铁帽子王

    历史人物编辑:强大的科技力量标签:代善

    崇德四年五月,黎亲王代善得知他的两个儿子岳托和马战战死于明军(实际战死于崇德三年)。人生三大不幸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代山经历了什么是“晚年丧子”.太宗皇太极亲自鼓励他的哥哥代善骑马。戴善骑着马哭着摔下了马。等代山安排好儿子的丧事,他就闭门不出,独自在家吊唁。皇太极不忍心看大哥如此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