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始终是每个朝代必然会掀起的腥风血雨,自然强大的清朝在初时也不例外。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屡屡立下汗马功劳,是王位争夺的有力候选人之一。
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充满坎坷,他在幼时因母亲缘故颇受宠爱;少时因争夺继承权,其母被逼自尽;中年他终于得志被封摄政王,却因弟弟与皇位失之交臂。
多尔衮为何手握重兵,却始终没有篡位称帝?这与他的弟弟多铎又有着什么关系?
童年子凭母贵,少年兄弟相争
多尔衮与多铎为同母同父的兄弟,同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之子。皇太极以随父出征、骁勇善战而备受器重,年幼的多尔衮、多铎则因其母阿巴亥而受宠。
12岁的阿巴亥作为政治产物,来到了已至中年的努尔哈赤身边,她虽为利益交换,却不自怨自艾。
她仪容品貌皆为不俗,在三千佳丽的后金后宫中深受努尔哈赤宠爱,不足一年,便跃居大福晋之位。
母亲的疼爱,父亲的教导,小两岁兄弟多铎的相伴,众位兄长的排忧解难,多尔衮的少年时代可谓是无忧无虑,羡煞旁人。
可这一切在父亲猝死后戛然而止,身为皇族之子的两兄弟又怎能逃过皇位继承的争斗呢?
很快,为实现对乌拉部的统治,真正继承皇位,长子皇太极携诸位皇子王爷逼迫阿巴亥殉葬。
37岁的阿巴亥已然殉葬,乌拉部的势力尽可收归囊中。皇太极初登帝位后,深知自己不能留下谋杀幼弟的刻薄名声,年仅十三岁的多尔衮因此才逃过一劫。
但多尔衮在父亲已然逝世之时,亦失去了慈爱的母亲,就连身边的其他兄弟也彼此猜忌防备,他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儿。
一身才华光辉难掩,多方博弈下渐掌权柄
努尔哈赤逝世前曾言:“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庶几同心干国,可无失矣。”皇太极亦放言“皇考无立我为君之命”。
清朝初期,皇太极的统治并不稳固,在与其他贝勒的多次冲突之后,皇太极意识到,权力的争斗需要建立稳定的同盟。
皇太极认为,比起有造反迹象的八大贝勒,尚且年幼的多尔衮和多铎更能成为自己倚重的对象。更何况多尔衮与多铎态度恭顺,从征有功,卓越的军事才能更能助其集权大汉,自然可结成同盟,共商大事。
多铎虽然年幼,却拥有着努尔哈赤的财产继承权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面对明朝、朝鲜和察哈尔三方威胁之时,认识到明朝应是主攻方针,战略眼光十分敏锐。
多尔衮则是创造了征服朝鲜、松锦之战中大败明军、擒获洪承畴等军事胜利。除此之外,多尔衮十分懂得韬光养晦,每每在皇帝稍有不满时,便会立即表明臣服之意。
两兄弟各自的优势之处,使得皇太极有意提升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多尔衮和多铎也顺应他的意图,在与三大贝勒的斗争始终选择站在皇太极一边,帮助皇太极收拢八旗势力。
渐渐地,多尔衮与其弟多铎在政治斗争中逐渐掌握了正白、镶白两旗,拥有了大贝勒的地位。
为保皇位分而治之,剑指昆仑位至摄政
然而,“伴君如伴虎”。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朝中的矛盾重心发生偏移,皇太极对待多尔衮兄弟二人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意图将多尔衮和多铎“分而治之”,因此对多尔衮多加器重,而对多铎则加以压制,期望造成二人的分裂。
崇德三年九月,多尔衮领军伐明,皇太极率诸贝勒大臣欢送,而多铎却“乃假托避痘为词,竟不一送。私携妓女,弦管欢歌。”并且“在元旦庆贺时,多铎以疲马进上。”毫无君臣之礼。
皇太极为分隔两人,不仅在军事上让二人没有并肩作战的机会,还在政治上制造嫌隙,挑起纷争,离间二人。
崇德八年 ,皇太极猝死,大皇子豪格与多尔衮兄弟争夺皇位。后为保朝纲稳定,先由皇太极幼子福临即位,封号顺治。
顺治年幼上位,多尔衮担任摄政王,统领全局。后来他立下了打败李自成的功绩,为清朝统一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多尔衮不仅整顿清朝吏治,平定叛乱,还稳定了番邦关系,多方牵制大皇子豪格。种种功绩使他得封摄政和硕睿亲王,可谓是朝中第一人。
然而烈火烹油的背后,是隐藏积累已久的危机……
行事狂悖导致危机初显,得罪皇帝而不自知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顺治皇帝深受控制,曾言:“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
长时间的独揽朝纲,让多尔衮愈发独断专行、嚣张跋扈,其居住之所睿王府的规格甚至远超皇宫。
他重用汉臣,严惩清朝贵族的举措亦招致怨恨,且八旗内部的争端从未停息,正蓝旗、正白旗的争斗,圈地运动的争端……层出不穷。
八旗与皇权的相互制衡,顺治及其权臣党派的不满针对,多尔衮日暮西山般的颓势已然出现。
多铎命途坎坷英年早逝,多尔衮大受打击永失帝位
而压倒多尔衮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成他政道路上毁灭性打击的,就是其弟多铎坎坷的命途。
多铎能力虽高于多尔衮,但其冷血嗜血的个性、豪放不羁的性格,终究还是为自己招来了不少祸患,也因此因兵败削减至郡王之位,直到顺治年间才起复。
虽然兄弟二人于崇德年间曾彼此针锋相对,但大多数时间,总是亲密无间。他们多年相伴,既是彼此的外援,也是彼此的依靠。
可依靠也是会消失的,厄运的降临向来不打招呼……
多铎不幸因罹患绝症天花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的弟弟让多尔衮感慨万千,由此决定放下争权夺利的心思,不再干涉朝政。
且多尔衮虽妻妾成群,却只有一女,并无权力继承之人,原有的兄终弟即也成了泡影。
多尔衮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政治斗争中,仍不忘与其弟患难与共的亲情。
虽大多时候作为政治的分权制衡者,他拥有着蓬勃的野心,可从未真正谋权篡位,反倒次次为清朝的稳固牺牲自己的期望。
因其弟去世而彻底放弃对皇位的角逐,多尔衮也称得上是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