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盐茶道,顾名思义就是正四品的道台。在《雍正王朝》中售卖的四川盐茶道居然达到了15万两银子的高价,这个价格和河南布政使二品高官的价格居然是一样的。四品道台充其量和知府相当,如果按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标准这四川盐茶道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返本。事实绝非如此四川盐茶道是个肥缺,就是给个偏远省份的总督都不干。其实太子胤礽手段确实不高明,这样的职位怎么能轻易卖出去呢?对于买官者不知根知底不但暴露自己卖官鬻爵的缺点,而且也让自己的太子之位彻底被废。下面我们就来详述一下四川盐茶道的重要程度。
太子胤礽卖官鬻爵的历史背景
我们先从《雍正王朝》剧中情节说起:由于八阿哥胤禩掌管户部期间为结交百官,于是放任各级官员从国库借款。借款的不但有在京官员,还有皇亲国戚。其中太子胤礽也通过门人黄体仁、肖国兴借了五十万两,具体开销不是本文重点不予讨论。正如后来王掞所言,胤礽每年只有四万两银子的进项肯定不够开支。
但是康熙四十六年天降暴雨导致黄河泛滥,由于赈灾的需要被四阿哥把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的现状捅了出来。这让康熙大为恼火,在四阿哥办理完江南筹款赈灾后接管户部追比欠款的差事。这个差事其实无论太子还是八阿哥都不愿意接,因为这明显是得罪人的事。太子仗着自己的身份请求四阿哥胤禛遮蔽一下,晚些偿还。所以在田文镜的追比名单上并没有黄体仁和肖国兴,但是被急眼的魏东亭给当场揭露出来。这下太子无奈,只能想办法筹集这笔钱。
说起来太子胤礽也是完蛋,手下这几个人想到的只能是宰白鹅或者卖官这几个低级捞钱的手段。可干这个又不擅长,屡屡因不了解情况仓促出手暴露。再看老八、老九的门人细水长流而且安全收益丰厚。而黄体仁和肖国兴等人这次找到的就是卖官:
“吏部有几个地方官的缺,有人愿意出钱买这个几个缺空。一个是四川盐茶道的缺,有人愿出十五万两;河南布政使的确也有人愿意出十五万银子;还有几个不大不小的缺都有人愿意出五万两银子,总计可以超过50万两银子”
当太子胤礽问这几个出钱的人够不够资格的时候,早就被欠款逼疯的黄体仁只能回答“够够,这个奴才敢担保”。其实这几个人对于业务根本就不懂,否则也不会被康熙一眼看穿。老八也是为了黑太子处心积虑,安排人带着这几个买官的直接去见康熙。目的就是让康熙看看太子干的这种事,加上大千岁胤遈的推波助澜最终事发。
四川盐茶道丰厚的油水
根据《清史稿职官三》记载:清代于四川等省置盐茶道,掌盐茶事务。宣统二年改四川盐茶道为盐运使,宣统三年又改盐运使为盐务正监督。也就是说四川盐茶道负责的是四川的盐茶两项重要国有物资。从大宋灭蜀把盐茶收归国有以来,延续元明清都是国家税负的重要来源。四川产井盐且西南茶马古道的覆盖范围,所以这个职位油水丰厚。这个职位直到宣统二年才变为盐茶分开,所以剧中大阿哥才说“光四川盐茶道一个缺儿,每年就能弄十万两银子。太子能随便放给什么人吗?”
在清朝盐、铁、茶等物品都是国家专卖的,所以才有类似任伯安之类的盐道官员。四川地区还产茶叶,所以四川成为唯一兼职盐茶两项的道台-盐茶道。因为盐茶用量虽然不会特别大,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谁都缺不了。所以封建社会盐茶经手人见得银子不计其数,所以盐茶道富得流油成为大家争相觊觎的对象。这也就是一个四品道台的售价和一个二品布政使都是15万两的原因。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职位上任后往往一年就能捞回来,所以才被称为肥缺。
正是这个职位富庶,所以不但要有钱买到这个官还要有靠山不时地打点才能保住这个位置。比如任伯安作为八爷党九爷的门人在江南做盐道,每年给九阿哥的孝敬就达到一两百万两白银。任伯安作为道台也捞得盆满钵满,所以才会引得杀神年羹尧的觊觎。最终江夏镇被屠戮,数百万两积蓄被年羹尧偷偷运回四川。人家这八爷党做的这才是长久的生意,而不像太子这样直接15万两一卖了之。
盐茶道掌握着四川全省的盐茶资源,这就是垄断行为。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利益历朝历代都会对私盐进行严厉打击,历史上雍正朝重臣李卫就是因为打击私盐获得升迁的。更何况盐茶道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得高举大棒威胁私盐贩子上贡。除此之外,盐茶的价格高低、质量好坏相差很大,这通常都是四川盐茶道一句话的事。所以这些环节都会成为盐茶道所谓私利的来源,也是众位官员对于盐茶道追逐的原因所在。因为四川盐茶道往往就和巨额的收益划上等号。
至于每年朝廷安排的吏部考察,都会被盐茶道用银子开路收买。总之利用一切手段保证自己职位不变,所以说加强监督考察是预防腐败的根本。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