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他被废不止一次,3年内两废两立,这个经历恐怕在中国历史上的太子中绝无仅有。清朝入主中原后,在很多方面都依明制行事。汉族大臣中有人不断上奏章,请求取仿汉制,早定国本,册立太子。顺治十四年(1657),福临的宠妃生皇四子,欣喜若狂,准备册为太子,因早夭而作罢。康熙即位后,这种早定国本的思维仍然强大,所以在康熙十四年(1675),正值平定三藩军情紧急之际,胤礽刚满周岁就被册封为太子。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册立太子,意在稳定人心,昭示正统。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可以说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玄烨遭遇了严重挫折。
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的上午,坤宁宫里异常忙碌,太监和宫女都是小跑着穿梭于坤宁宫内外。年轻的康熙皇帝双手背于后,在外屋里踱来踱去,脸上布满了紧张和不安。没错,是赫舍里皇后临盆了。“这是皇后的第二个孩子了,这个无论如何也得保住”。康熙便踱步便思忖着。里屋皇后的声嘶力竭的叫声不绝于耳。终于在接近中午的时候,一声响亮的啼哭让康熙停下了脚步,顾不得擦脸上的汗珠,便跑过去看刚刚落地的婴儿。是位阿哥,康熙脸上由紧张不安变得慢慢舒展开来。但皇后却还在昏迷不醒。康熙明白,自己最心爱的赫舍里皇后离他而去了。望着襁褓中的男婴,康熙心中五味杂陈,快乐、兴奋、痛苦、悲伤亦或是无奈。应该都有吧。这个男婴就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康熙取名:是为胤礽。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带着胤礽到辽东祭告祖陵。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修缮了文华殿,做为胤礽太子出阁读书的地方。
康熙二十五年,举行胤礽的太子出阁典礼。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西征生病,胤礽与三阿哥前往探望,但是胤礽表现不好被送回京城。康熙三十四年,胤礽大婚。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征噶尔丹,胤礽做为太子监国。
康熙三十七年,已经当了23年太子的胤礽已经在朝廷内外有大批的党羽,能够影响到康熙帝的绝对权威了。因此康熙分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让所有成年皇子参与朝政以分薄太子的权柄。从此开启了清朝最阴谋诡谲、影响深远的夺嫡之战“九子夺嫡”,皇帝、太子、诸皇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造成大清动荡。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他的治国能力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他的悲剧是皇权社会下的必然结果。康熙帝一废太子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点明了两人的矛盾所在“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曾经相亲相爱的父子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决裂,形同陌路不得不让人唏嘘,可怜生在帝王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