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最后命运,学界大多认为她是嫁给了宝玉,宝玉出家之后,她便独守空房,教养孩子,如此度过一生;也就是说,学界将高鹗程伟元的续书认定是曹雪芹的原意,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薛宝钗其实是再婚嫁给了贾雨村。笔者认为在前八十回,薛宝钗嫁给贾雨村一事,也早有多处暗示。
《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在吟了一首事关娇杏的诗后,又口占两句“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两句尤其是后一句显然再说宝钗的结局。曹公书下无闲笔,这一句并非什么巧合,按甲戌本侧批有云:“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等于明确地说,宝钗所待之人,是贾雨村。
第三回中,贾政为贾雨村某了一个复职候缺,补了金陵应天府尹的缺,贾雨村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此处又有甲戌本的侧批,为“因宝钗故及之”。此句大有深意在。
第八回甲戌本双行夹批曰:“余谓晴(晴雯)有林(黛玉)风,袭(袭人)乃钗(宝钗)副,真真不错。”晴雯和黛玉的体态容貌还有性情都是非常相似的,这也符合《红楼梦》塑造人物的一贯特点。比如贾宝玉的影子是甄宝玉,林黛玉的影子晴雯、妙玉、红玉、龄官等人,而按照甲戌本的意见,薛宝钗的影子自然是袭人无疑。影子的安排,除了在形象上形成对照之外,还往往影射着两者各自的结局。如林黛玉的影子晴雯,书中王夫人明确说到“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可见晴雯的容貌也与林黛玉相似,而两人皆是早夭的结局。
而薛宝钗的影子则是花袭人,两人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都是非常符合封建伦理标准的,两人在对待宝玉读书和求取功名的做法都几乎一致,一个劝宝玉听听别人讲讲仕途经济,好日后应酬事务,另一个则以离开贾府来要挟贾宝玉读书,这两人显然是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的。
花袭人的结局,高鹗的安排也是符合曹公原意的。花袭人的判词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话语,二十八回中,宝玉把蒋玉菡送的汗巾系在了袭人的腰间,又根据脂批透露,曹公原意也是花袭人嫁给了蒋玉菡。其实按照封建道德,女子应该从一而终,是不可以改嫁的,袭人早和宝玉初试云雨,又得到王夫人的默许,内定为宝玉的姨娘,虽然没有正式过门,但贾府上下也是都知道的,她的改嫁,已经违背了封建道德,那么其作为主体人物的薛宝钗,也应该符合曹公的创作规律,如同花袭人一样,改嫁才是。
再有一点,曹公的文法之中,还有喜欢用古人的命运暗示书中人物命运的特点,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在初进贾府之时,不管是外貌描写所用“西子”也好,还是宝玉给取的表字“颦颦”也好,甚至是“黛玉”这两字也好,联系后日兴儿和王善保家的说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到黛玉的住处“潇湘馆”也好,都与皱眉捧心流泪相关,这也暗示了黛玉的结局。
而宝钗这边,曹公的前八十回中,也有把她比作古人的暗示。一为“杨妃戏蝶”,宝钗体态丰泽,正如杨妃。第三十回中,宝玉也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宝钗住的地方叫“蘅芜苑”,自号“蘅芜君”,“蘅芜”的典故,与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相关,汉武帝曾经梦到李夫人送给自己蘅芜之香,而薛宝钗常年服用冷香丸,身有异香。杨妃也好,李夫人也好,都是皇帝的宠妃,薛宝钗到京城来,本来就是想选妃的,倒也非常符合她的身份——杨妃先有丈夫寿王,后做了公公的妃子;李夫人倡优出身,后来被召入宫,两人都是一女而事二夫,那么薛宝钗也很可能没有从一而终,而是再嫁了。
再有一处,则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时各人抽的花签。其中探春的花签上写着“日边红杏倚云栽”,题着“瑶池仙品”四个字,众人看后,都说莫非探春也是王妃吗?探春的花签题词,都暗示了她将远嫁海外做王妃。而薛宝钗则抽取了牡丹花签,题词为“艳冠群芳”,诗曰“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后一句诗,出自唐诗人罗隐“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这首诗非常奇怪,因“解语”二字指的正是杨妃,而倾国二字,所言正是李夫人“宁不顾倾城与倾国”,而黛玉抽中的正是“芙蓉”。“共东风”、“别有因”岂非说牡丹与东风别有一段情缘吗?“东风”所指和人呢?自然是“东风化雨”的贾雨村无疑。
前文已经说过,贾雨村有诗曰“玉在匮中求善价(贾),钗于奁内待时飞”,求善价、待时飞等语让人浮想联翩;另外他还有诗曰“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再看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二者何其相似!贾雨村为红楼梦中最热衷功名利禄的人,薛宝钗却是最喜欢当官男的女人,二人的结合,岂不正是求善价的男子刚好遇上待时飞的女子,实属一大“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