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怎么说呢,你可以说贾雨村大恩不言谢,容后再报,也可以说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天性凉薄。我们不能因为最后结果就认定贾雨村不是个东西。人毕竟都是随着社会地位的转化而变化的。
作为书中第一开篇主要人物,贾雨村给人第一的印象就是枭雄之辈,曹阿瞒转世。这样的人接受他人的馈赠都会坦然自若,并不会因为接受了你的馈赠而低三下四。贾雨村会觉得他的地位和你一样。不会有任何的改变,甄士隐眼光不错,看出贾雨村不是池中之物,给了他五十两银子(小户人家两年的收益)作为他入京的盘缠。还替贾雨村安排了启程日期:“十九日乃黄道之期”。而贾雨村第二天就急着上路,在潜意识里,贾雨村并不愿接受甄士隐的安排。
第二天,甄士隐还想着再写两封推荐信,去找才知道人家早就走了!贾雨村的不辞而别,只能用性情寡淡来形容。因为贾雨村知道,甄家对他的帮助也就到这里了,多留无意。再就是功名利禄之心太重,侧面也写出贾雨村虽然自视甚高。书里写,这才急急忙忙地走了,实际上也刻画出一个利欲熏心,满怀贪欲的贾雨村,日后必然为大贪巨恶。这里要指出一点的是,甄士隐给贾雨村的银子更像是“投资“,而不是出于对贾雨村怜悯的馈赠,这和后来贾府给刘姥姥银子绝对是两个概念,甄士隐这次投资是期待回报的(他家附近大概不会就一个贾雨村这样的穷书生)。为何单单馈赠贾雨村?说是政治投资也不为过。
贾雨村更是聪明人,他也明白甄士隐意思。既然你是“投资“,期待我的回报,我拿你的银子自然就是理所应当,不存在感激涕零之说。如果对此感恩不禁戴德,自己太丟人,也有失分寸,贾雨村当时的表现很耐人寻味:“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说明贾雨村不太在乎小节。不像有些人那样假客气当面辞谢不已。银子当然纳入怀中。后来贾雨村没有回报,一是个人失德,他需要更大的投资和回报,再就是原先投资主体死亡,他也乐得翻脸不认人。贾雨村这一系列做法,才显示出贾雨村的豺狼本性。
贾雨村是什么人?他叫贾化,字时飞。是个说假话不干人事的主,指望这样的人施恩图报未免有些过于天真。荣宁二府又如何,对贾雨村可谓再造之恩,但为了自己的前程还是落井下石,贾雨村这类人最擅长的就是钻营谋取官位,为了个人的利益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但对于落魄时候情景却讳莫如深。
贾雨村拿到银两之后第二天就走,脂砚斋的批语是:写雨村真令人爽快!就是说贾雨村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部像别的穷书生一样墨迹。是个成大事的主。这时候的贾雨村还是一个人,一个清高自诩、胸怀大志的优秀青年。谈不上高尚,但是个有为青年。但由于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肮脏彻底地教育了贾雨村。一个大有可为的青年开始堕落,走向了黑化之路。
五十两银子折射出贾雨村最初的高傲,也印证了他最后的无耻。曹雪芹也就此刻画出官场对一个人内心和灵魂深处的腐蚀。实在是春秋笔法。直入人心。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