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 贾雨村在未入官场时,所做的诗的确够豪气,也有着满腔的抱负。 只是,当年那个被甄士隐所资助的落魄书生,却最终活成了大家最为讨厌的那个人。 或许,生活中的我们有一天也是如此。 为权贵曲折,为生活折腰。 这原本就是生活的真实面貌。 相信没有人会对贾雨村这个人陌生,他在书中出现比较早。 早年他是一位落魄书生,后来得贵人相助,借给其钱财才能上京参加考试,金榜题名做了官。中间因为贪污,被罢免官职,随后流落到了苏州,被人推荐做了林黛玉的老师。
没过多久,林如海要把女儿托付给贾府,于是请他代为护送。这样正式认识了贾政,并且在他的帮助下,重归官场。刚刚上任金陵应天府,没多久,就碰到了一位昔日的故人案子,也就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自己恩人的女人有难,贾雨村不出手搭救呢? 其实这件事情说白了,贾雨村本身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凡是对自己有用的人,哪怕双方并不熟悉,都能百般巴结。相反的话,真的是弃之如草履。 他的这种功利性格,在贾府落魄后,更加战线的淋漓尽致。 早年他对贾政,王子腾的谄媚态度,就可见一斑,贾雨村的骨子里根本不知道如何感恩。 当年他一贫如洗,寄居在葫芦庙靠卖字为生,甄士隐看他相貌不凡,觉得是个可造之材,有意想要帮助他。
贾雨村是个有野心的人,可我相信,未踏足官场时,他的内心始终是干净而纯粹的。 从他升任知府,报恩于甄士隐,我们也大抵看的出来,此时的甄士隐其实并未受到官场权势的吞噬。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封肃回家无话。---第二回 初入官场的贾雨村此时仍旧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懂知恩,也懂图报。 只是,时间一长,官场的权势诱惑还是渐渐吞噬了他的初心,贪污、官斗,这些官场上的禁忌,贾雨村全部沾染。 我们不难想象,为官的那几年已经开始渐渐让他变了一个人。 幸运的是,及至甄士隐之女甄英莲事发之前,他还没有万万全全被官场所荼毒,至少他还保留着人心温暖的一部分。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事,彻底改变了他做人的原则,也让他开始彻底黑化。 这个案子本身并不复杂,主要是因为薛蟠后面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他和贾家,还有王家是亲戚,得罪不起。所以这个案子一直没有判决下来,杀人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而贾雨村刚开始接触此案子的时候,一听说这事时,也是气愤难平,决定严惩杀人犯。不过等到从门子嘴里,知道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尤其是四大贵族的势力,是自己得罪不起时,于是态度立马发生转变。结果就按照门子的意见,将这件案子草草了事。 甚至没有过问英莲的死活,毕竟这时英莲的母亲还在世呀!如果真的是心怀感恩,应该将其救助,让其母女团圆。 此时,对他而言,只要是自己的锦绣前程没有问题,哪里管什么是非对错。 最后,贾雨村稀里糊涂,结束这场案子。 聪明的贾雨村在结束这场案子之后,一套虎虎生威的龙虎拳几乎让看书的人大跌眼镜。 帮他出主意的沙弥新门子被充发,贾雨村开始向贾府邀功。
他急忙修书,直接给贾政和王子腾去报信,言道此案没有问题。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第四回 此时重新回到官场的贾雨村,早就将曾经的恩人之女甄英莲忘却。 他没有对英莲伸出援手,原因无非两点罢了。 --- 恩情已还,借事上位。 他想要做到的是,利用英莲一事,博得自己在官场上的通畅。 他的如意算盘非常精明,就是想要攀上这两座大靠山,至于昔日帮助自己的救命恩人,根本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其实贾雨村之所以这么畏惧薛家,费尽心思想要和四大家族攀上关系,也是有原因。
贾雨村出身卑微,早年属于“穷草根”,如果不是甄老爷帮忙的话,或许他一辈子没有出头之地。这也让他对于金钱,尤其是权利极度渴望。另外他被罢免的原因,就是因为贪污受贿,可见本人也不是什么清官,不是真心为百姓办事。 所以你说让他帮助英莲的话,很大情况下也是不可能。 这种人属于典型的“无利不起早”,碰到甄家大娘子之后,主动与之联系,送一些钱财,也是因为相中那个丫鬟。像这种人,所做的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的死活。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