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曾扬言,若她生得男儿身,皇位非她莫属,她就是固伦和孝公主

乾隆曾扬言,若她生得男儿身,皇位非她莫属,她就是固伦和孝公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 访问量:4750 更新时间:2023/12/6 14:25:22

在清朝,有这样一位公主,不仅备受乾隆帝宠爱,还识大体、见解不凡,乾隆甚至曾扬言,若她生得男儿身,那皇位非她莫属,她就是乾隆65岁生下的第十个公主,后世多称她为固伦和孝公主

然而,这位天之骄女虽然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前半生,晚年却是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固伦和孝公主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变故?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这位公主的一生。

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紫禁城的宁静,十公主降生,自此,这位公主成了乾隆的掌中宝,开始了她最为幸福的童年时光。

要知道,古人的寿命并不高,而十公主出生的时候,乾隆已经65岁了。这位帝王见惯了大风大浪,正是感慨岁月不饶人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宝刀不老,还能让宫里添丁,自是欣喜异常。

十公主的生母出身并不高,但是却能给年迈的乾隆再添子嗣,晋位为妃,在等级严明的清朝,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荣宠了。

其实在皇宫中,父子相杀,兄弟相残的事例并不在少数,皇族中人的亲情一向是淡漠的,但是,乾隆和十公主之间的父女之情却是个例外。

老来得女的乾隆把十公主看作上天赐给他的礼物,恨不得时刻带在身边。父女二人的相处中,并不像是皇帝与公主,更像是普普通通的老父和娇女,乾隆亲自教十公主看书识字,还把她送到上书房和皇子们一起学习。

十公主天资聪颖,学识出众,虽然年纪小,但是和其他皇子们交流起来毫不逊色。与其他养在深闺中的贵女不同,十公主并没有被关在四方天地中学习针黹(zhǐ)女红,她性子活泼开朗,骑射本领毫不逊色于男儿,就连围猎都有她的一席之地,常常满载猎物而归。

乾隆看着这样的女儿,倍感欣慰,他觉得十公主是他众多儿女中最像他年轻时候的人。乾隆甚至直言,如果十公主是个男儿,那爱新觉罗的天下必定会交到她手中,可见对十公主的疼宠。

随着十公主渐渐长大,乾隆对她的爱护并没有减少。晚年的乾隆脾气并不好,但是每当他发火,就会有人请来十公主,只见十公主三言两语间,就能抚平乾隆的怒火。久而久之,十公主在乾隆心中的地位被所有人都看在了眼里,世家贵族们都来争相求娶,期望可以让自家子弟娶了十公主回去,从而提高家族地位。

乾隆看着那么多的年轻儿郎,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想多留女儿几年,但是他已经老了,不知道还能庇护十公主多少年,只能反复挑选,想要给十公主觅得良人,让女儿的后半生有依靠。终于,乾隆选定了十公主的驸马人选,那就是当时深受他信任的大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很快,十公主到了要出嫁的年纪,乾隆封十公主为固伦和孝公主。要知道,只有皇后所生的嫡公主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清朝的礼仪制度森严,十公主是唯一的破例。

乾隆五十四年,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完婚,她的嫁妆用十里红妆来形容都不够,因为,乾隆帝给她置办的嫁妆是其他公主的十倍以上,仿佛可以看到生怕女儿受委屈的慈父之心。

一个是皇帝最疼爱的公主,另一个是权倾朝野的大臣的儿子,看起来也算是门当户对,那么,十公主和丰绅殷德婚后的生活如何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固伦和孝公主虽然一直备受宠爱,但是性子却是大方得体,丝毫没有身为公主的刁蛮任性。

至于丰绅殷德,也是对公主倾慕许久,两人成婚后过上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成婚没多久,乾隆独处深宫,非常思念公主,还曾亲自前往宫外探望成亲的爱女,这番爱女之心,全然不因公主出嫁而有所减少,看到公主生活美满,乾隆才放下了心。

固伦和孝公主希望丰绅殷德成才,希望他可以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丰绅殷德对公主既敬又爱,不仅听从公主的劝导,用心读书,一有时间还会带公主游山玩水,夫妻二人琴瑟和鸣,让人羡慕。

乾隆听闻,对和珅一家更是器重,在长达十年里,固伦和孝公主的宠爱不减反增,但是她依旧没有骄矜任性,反而更加严格的要求身边人。

如果说人生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也一定是一段传唱千古的佳话,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崩逝,固伦和孝公主的保护伞骤然坍塌。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她的皇兄嘉庆帝就处死了她的公爹和珅,她只能凭借一己之力,护住她的丈夫、孩子。

作为天之骄女,固伦和孝公主四处奔走,为和珅一族求情,嘉庆帝虽然顾念曾经的兄妹情谊,但是她依旧免不了被牵连。

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公主操持家务,照顾丈夫,甚至为了维持生活还变卖过自己的嫁妆,她只希望,后半生里可以和丰绅殷德互相扶持,过一过平淡的生活。

然而,天不遂人愿,嘉庆十五年,丰绅殷德病逝,公主只能独自一人抚养他们的孩子,用自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道光三年,固伦和孝公主去世,享年49岁。纵观这位公主的一生,她享受到了绝无仅有的帝王宠爱,也试过从云端跌下,但是她面对人生的起伏,却从未自怨自艾,是很多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标签: 固伦和孝公主

更多文章

  • 和珅家族的“护身符”,乾隆的爱女固伦和孝公主,苦涩的婚姻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固伦和孝公主

    嘉庆三年(1798年)冬天,太上皇乾隆开始“不豫”,不过他自己并没太当回事,照样参加宴会大典、接见外藩使臣,完全没有要静养的意思,到了嘉庆四年大年初二那一天,乾隆感觉自己的身子骨渐好,又开始忧心起白莲教来,遂提笔写下了一首诗《望捷》,谁料他这是“回光返照”了,就在当天下午,乾隆的病情突然加重,很快就

  • 嘉庆杀和珅后,丰绅殷德是如何报复固伦和孝公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固伦和孝公主

    我们经常说,古代一直都是男尊女卑,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例外,那就是公主在家里的地位,一般都是要高于驸马的,这一切都得益于皇权的强大。在一般人的眼里,驸马可能是个非常荣耀的身份,但真实的生活中,因为家里有着这么一个身份比较高的人,平时的小日子过得不一定就比普通人舒服。中国有个著名的戏曲叫《醉打金枝》,说

  • 荣安固伦公主的母亲没有遭到慈禧的迫害,反而坐到了皇贵太妃

    历史人物编辑:莽原说标签:荣安固伦公主

    荣安固伦公主(1855年—1874年),清咸丰帝长女,生母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时为丽嫔。生于咸丰五年五月初七,其母丽嫔也因“诞育大公主”而在产后三天晋封丽妃。咸丰帝死后丽妃又晋为丽皇贵妃,后来因为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都没有生下女儿,所以她非常受两宫太后之宠,视如亲生女儿。大家对于慈禧的固有印象,因为一

  • 孔四贞是谁?她为什么能够被称为清朝唯一的一位汉人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孔四贞

    孔四贞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她的父亲,大名鼎鼎的汉奸孔有德,大家就会熟悉很多。孔有德,字瑞图,辽宁盖州卫人,孔有德名为“有德”,其实十分“无德”,他原属于明朝将领,崇祯四年,孔有德发动了吴桥兵变,很快投降后金,当了汉奸。孔四贞后金当时著名的三顺王,其中之一的恭顺王就是孔有德。满清八旗入关后,

  • 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一生经历两次家破人亡,最后孤独终老

    历史人物编辑:张秀权标签:孔四贞

    孔四贞是汉族女子,她生于崇德七年,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有德是当时的乱世枭雄,本来是明朝大将毛文龙麾下的一员猛将,后来在天聪去年,率领众士兵投降了后金,崇德元年,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先后率领八旗兵出征朝鲜、锦州和松山等地方。大清入关后,顺治成为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孔有德深受倚重,他转战南北,镇压

  • 满清唯一一位汉人公主!孔四贞如何走上一条“不归路”?

    历史人物编辑:小柏聊历史标签:孔四贞

    皇太极入关建立大清之后,意图天下,一改往日陋习,开始重用汉官,像范文程、鲍承先等人先后被授为大学士,而洪承畴更是成为皇太极的心腹大臣。在皇太极去世后,重用汉人官员的制度被孝庄和顺治传承下来,一方面是为了拉拢人心,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以汉治汉”的策略,也就是这个期间,有一位汉官之女被孝庄收养、立为公主,

  • 蒙古王僧格林沁,本是放羊娃,承皇恩华丽转身,是大清最后的勇士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僧格林沁

    在清朝抵抗外辱的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然而在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袭来的战争中,清军却胜利了。挫败联军的主帅是蒙古王公僧格林沁。 他原本是一个放羊娃,家境贫寒。可他偏偏从一个小小的牧民,成长为顾命大臣。他经历了什么呢?放羊娃的人生逆转僧格林沁1811年生于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本姓博尔济吉特氏。虽然

  • 那名一刀砍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没想到却成了终结清皇朝的始作俑者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僧格林沁

    在晚清,最著名的八旗子弟将领,可谓非僧格林沁莫属,算是八旗军队最后的星星。僧格林沁一生辅佐了三朝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堪为鹰獒之士,他身在清廷40年,膺亲王之爵,食双倍俸禄,多次挽狂澜于危机之时。但是,这位所谓的晚清第一大猛士、名将,却死在一个16岁少年的手中。在1865年,清朝在灭亡太平天国后,

  • 僧格林沁的死成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它与大清灭亡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僧格林沁

    人死有重如泰山,也有轻如鸿毛。对于任何一个沙场将士而言,能被称作“重如泰山”的死法必然是战死沙场了。从这点来看,晚清名将、被称作“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之死无疑可被称作:“其死重如泰山”了。同治四年,即1865年5月,清军与捻军战役中,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即他被一捻军士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不能夜战近战吗?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僧格林沁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清军骑兵对英法联军从左翼到右翼的宽大正面发起集团冲锋。清军马队大声喊杀,奋不顾身,其勇气连敌人也为之动容。然而,最终,清军伤亡上千人,英法联军阵亡仅12人···清军惨败。战后,敌人虽称赞了蒙古骑兵的勇气,但也认为,这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显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