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僧格林沁的死成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它与大清灭亡有何关系?

僧格林沁的死成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它与大清灭亡有何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庙新 访问量:4062 更新时间:2023/12/20 14:33:34

人死有重如泰山,也有轻如鸿毛。

对于任何一个沙场将士而言,能被称作“重如泰山”的死法必然是战死沙场了。从这点来看,晚清名将、被称作“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之死无疑可被称作:“其死重如泰山”了。

同治四年,即1865年5月,清军与捻军战役中,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即他被一捻军士兵诛杀在麦田,终年55岁。

僧格林沁之死,其意义极其重大,某种程度上而言:他的死,是晚清军事彻底衰落的重要象征。

因为,自僧格林沁死后,清朝便再无可以一统八旗兵的将帅了。

也正因此,僧格林沁战死沙场的消息传来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满朝文武无不以失去他而惋惜哀叹。

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灭亡的最直接原因,往往是因为直属武装力量的衰落。僧格林沁死后,大清武装的主力八旗兵便也彻底走向了衰败。

直属武装衰落后,亡国便是迟早的事了。

僧格林沁的死何以会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请听详细分析:

大清国的国家正规军有两种:八旗兵和绿营军,二者都是受皇帝的直接统辖。绿营军以汉人为主,驻防全国各地;八旗兵以满人为主,负责拱卫京畿。

仅从驻扎的地区来看,就能看出二者孰轻孰重,相对于八旗兵,绿营军几乎就是个炮灰。只要八旗兵还在,大清国的江山就在;作为最后的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八旗兵就是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就意味着清朝皇帝要像明朝皇帝一样,“挂”歪脖子树了。

八旗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是亡国灭种的边缘,皇帝不会轻易动用。

在长达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八旗兵只出动过一次,那就是由僧格林沁帅兵阻击北伐军。

此一战乃是僧格林沁的封王之战,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僧格林沁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而后来僧格林沁的死,也和这支北伐军一样,同时犯了“孤军深入”之错。

僧格林沁封王之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南方闹得正欢腾,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不着急?

可是着急也没用啊!为啥?手里能打出来的牌,早就打光了,剩下的可都是保命牌。

眼瞅着天不管、地不收,南方各省的大地主若是再不应对,怕是都要去阎王爷那里开会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这帮大地主也顾不得大清律例里的“不得私自武装”的禁令,纷纷组建地方团练,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等。

如此一来,在清朝内部便形成了正规军和地方团练并存的局面。此时南方的绿营军已经被太平天国给灭掉了,能对他们造成威胁的,只有地方团练。

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灭亡,清政府对团练越来越警惕。他们存在一天,清政府都会不安一天。尽管曾国藩主动解散了团练,清政府的不安并没有随之消失。绿营军已经被打光,如果再来一次这种起义,清政府拿什么去抵抗?

就在清政府为太平天国苦恼的时候,北方的捻军起义爆发,同时还有英法联军的趁火打劫。这两股势力盘踞在大清国的心脏,此满清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得已,清政府只好出动了他们的杀手锏—八旗兵,并由大清国最后的希望僧格林沁亲自率兵抵抗。

清朝以一国之力量,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将领,目的就是靠他去扛住敌人的一波攻击,伺机寻找翻盘点。这样的操作,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上,这还是头一次。

任何时候,孤注一掷都是有极大风险的,大清的这招险棋也是如此。

1860年对于大清国是一个转折点,对于僧格林沁个人而言更是转折点。

这一年,僧格林沁率领八旗精锐在大沽口抵抗英法联军,并在八里桥展开决战。仅仅一个早上的时间,英法联军就以12人阵亡的“代价”,击溃了3万人的陆骑兵。

此战过后,对战败负有直接责任的僧格林沁被剥夺王爵,朝廷让他南下镇压捻军,以戴罪立功。

经过如此巨大的挫折,僧格林沁性情大变:一肚子邪火儿无处释放的他,一股脑地将气撒在捻军头上。为了挽回八里桥的耻辱,他不断的追剿捻军余寇。

古人从不我欺,古人说“欲速则不达”,便也一定是有根据的。很快,急于洗刷耻辱的僧格林沁也尝到了苦果。

正规军和流寇不同的地方在于:正规军的补给全靠后勤;流寇是走到哪里抢到哪里,甚至会出现兵力越大越多的情况。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一路追杀捻军,后勤部队哪里跟得上?捻军不断地打游击战,目的就是在消耗八旗兵的有生力量。

经过将近5年的追杀,捻军主力被灭,八旗兵也所剩无几。这个时候僧格林沁最该做的应该是休养生息,可是他坚持“剩勇追穷寇”的战略,终于,文中开头的一幕出现了......

僧格林沁命丧沙场后,清政府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主帅,自然也就无法控制当时混乱的局面。清政府赖以生存的正规军,经过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也被全部打光。

为了消灭死灰复燃的捻军,清政府不得不下令汉人武装来北方平乱;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然而满人已经顾不得这许多,随即,汉人开始主导满清的军事力量。

从此以后,汉人在朝廷里的话语权逐渐高过满人。最终推翻了满人统治的,也是朝廷里的汉人武装力量—袁世凯

标签: 僧格林沁

更多文章

  •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不能夜战近战吗?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僧格林沁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清军骑兵对英法联军从左翼到右翼的宽大正面发起集团冲锋。清军马队大声喊杀,奋不顾身,其勇气连敌人也为之动容。然而,最终,清军伤亡上千人,英法联军阵亡仅12人···清军惨败。战后,敌人虽称赞了蒙古骑兵的勇气,但也认为,这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显然,所

  •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死于一16岁少年刀下,近代争斗不断就跟他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僧格林沁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朝代,在晚清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历史上闻名的人物,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这个人是有名的将领,叫做僧格林沁,估计很多人都不熟悉他的名字,天津防务的建立,太平天国的失败,都和他有关系。慈禧的政变,也是他的帮助下成功的,曾经他打败过英法联军,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又被人家给打的全军覆没了,

  • 广州将军的地位比两广总督还要高,他能否有硬刚僧格林沁的本事?

    历史人物编辑:小阅娱乐说标签:僧格林沁

    《武状元苏乞儿》是陈嘉上执导的一部动作喜剧,由周星驰、张敏、吴孟达、徐少强、林威、陈慧仪等人主演,于1992年12月17日香港上映,该片主要讲述的是广州将军之子苏察哈尔灿为了博得如霜姑娘的欢心而上京考取武状元,结果遭受僧格林沁和赵无极的陷害而沦为乞丐,最终在机缘巧合之下练就一身好武功,并且与如霜姑娘

  • 满清第一猛将僧格林沁,为何被少年一刀毙命?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僧格林沁

    自曾国藩战胜江湖,而湘军遂横厉无前;自僧格林沁肃清燕鲁,而京畿乃完全无缺。南有曾帅,北有僧王,是实太平军之劲敌,而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晚清名将,根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道光五年车(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

  • 僧格林沁是一代战神,他的武艺到底有多高?1个羊肉贩子亲眼见过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僧格林沁

    同治四年五月的一天,一封紧急军情奏报送到了紫禁城中。同治皇帝此时年方九岁,他并不晓得这封奏报上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从母亲慈禧太后惊愕夹杂着惶恐的表情上看,他也隐隐感到,这封奏章貌似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使得大清朝的前途大大的不妙。一向沉着镇静的慈禧太后,为何会如此失态?原来,这是一封从山东前线传来的

  • 八里桥的僧格林沁,只靠勇武怎能打胜仗,这样的人不值得喝彩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僧格林沁

    满清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和英法联军统帅巴夏里谈判时,结果在谈判桌上和巴夏里闹了个大红脸,居然要和人家决斗。僧格林沁擅长骑射,巴夏里哪是他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把这家伙摔得头晕眼花扔进了池塘里。这还不过瘾,还将人家抓进班房。这可算捅了马蜂窝了。两军谈判时怎么可以如此对待别人的谈判代表?我们在放电影《火烧圆明

  •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战杀敌无数,最后却被16岁小兵给宰了?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僧格林沁

    引言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战,杀敌无数,在当时的清廷地位很高。《清史稿》中这样评价他:“有清籓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庙旷典,后先辉映,旗常增色矣。”可是这位清廷的猛将,却在盛年之时丧生于一位少年之手,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之无常。僧格林沁出生于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是晚清主要的八旗将

  • 满蒙铁骑神话隐入历史,晚清军事史来到重要拐点——僧格林沁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三读说史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大清的一员猛将,是蒙古人,人送外号"草上飞",不仅马术非常好,箭术超群;而且具有草原狼的狼性,永远充满进攻性,永不言败。僧格林沁英勇善战,为维护大清统治屡立战功,道光说他是"国之柱石",咸丰夸他是"不二重臣,朕之左膀右臂。"其实僧格林沁一开始并不是靠本事,而是开后门进入统治官僚阶层的。嘉庆

  • 高楼寨杀死僧格林沁,尹隆河大败淮军刘铭传的后期捻军为何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僧格林沁

    1864年6月1号,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重组捻军。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将太平天国新王号;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改步兵为骑兵,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逐渐变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这就是后期捻军。后

  • 击毙僧格林沁的遵王赖文光,带着太平军最后的辉煌壮烈落幕扬州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僧格林沁

    太平天国自从天京陷落之后,局势急转直下,本来很多地区打算勤王的太平军分部顿时陷入了没有主心骨的地带,人心涣散,士气大挫。但是仍旧有不少部队在各地掀起了一部分小高潮,其中一支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指挥的太平军,就是其中最出彩的一支。在1862年的时候,赖文光就和扶王陈得才西征河南陕西,次年更是攻占了汉中,